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最近,某问答平台一个话题引起了读者热议,为什么文化程度低的女孩,总把希望寄托于嫁人,而不是自己努力?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结合社会心理学进行解析。
有些父母的观念比较传统,女孩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耳濡目染下学会了操持家庭。与很多娇生惯养的女孩不同,她们从小就学会做饭、洗衣服,甚至照顾爷爷奶奶,称得上独当一面。
她们的家庭可能比较困难,所以当女儿到了一定的年龄,父母就会让她们去外地打工。
因为在家长看来,读书耽搁了赚钱,必须让她们早点开始工作,并且每个月往家里寄点钱,才能够维持家里的开支。
这类父母往往不重视女儿的兴趣爱好,不重视女儿自己的想法,很多时候都自作主张地安排好了女儿的前途。女儿一般也不会有怨言。
就算她们看到其他孩子可以读书、可以去各种培训班而产生一些怨言,也会被生活的压力和父母的期望所打败,最终向命运妥协。
在我国,父母可以说是子女价值观形成最重要的来源。
与家境充裕的家庭不同,在贫穷家庭中,父母整天念叨的不是叫女儿好好学习,将来出人头地,而是让她们 眼睛睁大点,找个好人家就嫁了。
因此父母和街坊邻居总是时不时地帮女儿找一些相亲对象,第一句话往往就是这个男人家庭如何让如何。
在父母的眼中,嫁个好人家胜过读十年书,自己的生活也会更好过。
因此家境好的男人往往是这种父母的最佳选择,如果女儿不喜欢他并且拒绝了她,父母可能会大发雷霆,认为她放走了一个金主。
因此在这种家庭中,受到父母观念的影响,再加上自己文化水平低, 没有经历过良好的教育,女孩一般会将自己的希望寄托于有钱人。
有些女孩文化程度较低,缺乏学校教育,再加上不良家庭气氛的影响,所以没有养成良好的 归因习惯 。
每次当她们遭遇挫折的时候,她们第一时间想的往往不是自己哪里有问题,而是别人以及其他外部环境因素导致她失败。
心理学家罗特提出了控制点理论,他认为 个人对生活中发生的事件的后果,会有不同倾向的归因,亦即对生活后果的控制力量的位置有不同的理解。
对某些人来说,个人生活中的多数事情的后果,取决于个人在从事这些事情时的努力程度。
他们相信结果取决于自己在相关事情上的投入,他们相信自己能够控制事情的发展与后果。
这一类人的控制点在个人内部,是内部控制的,称为内控者。
另一些人认为,个人生活中多数事情的后果,是个人不能控制的外部力量作用的结果。
他们相信社会的安排,命运和运气等因素决定自己的状况,而自己的努力无济于事。 这种人倾向于放弃对生活后果的负责,控制点位于个人之外,是外部控制的,因而称为外控者。
在生活中,那些把人生的希望寄托于嫁人的女孩通常属于外控者。
这类人觉得人生不是自己能够控制的,自己贫穷的出身和较低的文化层次限制了自己的发展。
她们相信命运的安排。
认为即使自己努力也是不可能成功的,因为天意如此,因此只能通过嫁人来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
而内控者与外控者是截然相反的两类人,她们对待事情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完全不同。
内控者相信自己可以做出一番成就,所以她们在面对失败时,能够吸取教训,做更加艰苦的努力,增大在学习或者工作中的投入。社会上那些辛苦工作、独立自主的女孩多是这种类型。
可见,内控者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是社会期望的。
对于外控者来说,她们面对失败和挫折时,倾向于作外部归因,把责任推向运气、任务难度或者其他外部因素。
不主动寻求问题解决方法,喜欢依赖别人的帮助,或者是以赌博的方式碰运气,甚至干脆放弃、承认失败。
因此受这种归因方式的影响,外控女孩通常觉得自己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家庭不够好,出身不够好,所以她们希望自己以后能够嫁个好人家。
越是文化程度低的女孩,越把希望寄托于嫁人,而不是自己努力。
其实是因为受到了不良家庭观念的影响,并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健康的归因方式。
在众多因素中,努力是人们唯一可以控制的因素。
在我们的一生中,不可能时时刻刻都依靠别人,靠自己努力得来的幸福才是最靠谱的。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Individual Psychology》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