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道德绑架是当今社会人们谈之色变的问题,因为道德绑架的本质是 利用言语便利使他人服务于自己的思想价值。
但是这种形而上的思想又很难达成所有人的一致统一,所以只能通过心理学的研究角度总结现在较为常用的道德难题,并加以阐述,让人们更快的认清自己或抵抗道德绑架。
下面这四道诡异的道德难题,人们至今也没有给出答案。
电车难题
伦理学领域经典问题之电车难题。
这个问题属于人们较为熟悉的领域,其代表性后续总结也难以超越,是广为人知的思想道德实验的一环。
常言道,一个人会随着社会阅历的增加对同一句话做出阶段性解释,选择也是。
如今的你对这个问题还会有相同答案吗?
一个哲学家提出,有两组孩子,第一组五个孩子调皮的在轨道上玩耍,另一组一个孩子在旁边废弃轨道上,一辆电车正常行驶过来,你要不要选择让列车变道行驶?
这道题最初让无数功利主义者竞折腰。
但功利主义者的思维也是无数普通人的思维,就是牺牲小部分人的利益成全大部分人的利益, 即使小部分人使我们内心恻隐偏向的,但是我们还是选择大多数人。
因为大多数人总是被保护的一方,有很多例子也是同样的含义。
“法不责众”“枪打出头鸟”等,都是说少数人的悲惨性和多数人的受益。
我们总是希望自己以后也会成为多数人。就像许多人一同过马路,即使闯红灯,只要身边的人多自己的内心就会有安全感,有违道德的负罪感也会相应减轻。
最后即使会将小部分群体的利益牺牲掉我们也会视而不见,我们全部要担心的只是在自己未来会不会成为被牺牲的少数人而已。
空地上的奶牛
认知论领域经典问题之空地上的奶牛。
这个问题需要快速运转大脑,一位农民饲养了一只奶牛,农民不想让奶牛跑丢,但奶牛又不得不放养在一片空地,因此农民终日在担心奶牛的事情。
有一天农民向送奶工询问奶牛的事情,送奶工说奶牛还在那片空地,农民自己也远远的眺望那片空地,入目是奶牛黑白相间的颜色,便觉得奶牛真的在。
可当送奶工再经过农场返回时,发现奶牛并不在那片空地上,空地上只有一张黑白相间的纸,而真正的奶牛在隔壁的树林中。
问题也从中产生了,虽然奶牛本质上没有走失,但农民对于奶牛还在空地上的认知是不是正确的呢?
人们潜意识里相信的真理成为了课堂教学中的知识,我们对真理的确定往往建立在不断的实践从而确定了其正确性后。
通过错误的推断得出了正确的结果,那么最终的正确的结果必然被沿用。
但错误的推断是否可以被运用?
这在法庭上经常会用到,争议性颇强,但在数学领域便明显不成立,甚至从过程中就被否决。
炸弹难题
道德良知领域经典问题之炸弹难题。
简单来说就是你已经确定身边某处有一颗定时炸弹,但是你抓住了一个知情人士,在时间极其有限的前提下,你是否会运用非人道主义的手段逼问这位知情人士获取相应情报?
这是考验回答者人性的一个问题。
在涉及自身的生命时,大多数人都选择严刑逼供这位知情人士从而为自己谋求一线生机,但倘若这位知情人士是自己的亲属要如何做,大多数人无法抉择。
当群体利益受到威胁时,我们会划分人群,并对自己熟悉的人有恻隐之心。
特修斯之船难题
特修斯之船难题。这艘船已经航行了数百年,因为它可以无限更换自己的零件,从而实现永远的航行,但是争议就在于此,这艘船还是不是原来的船了呢?
如果不是原来的特修斯之船,它又是在更换了什么地方时不再是特修斯之船了呢?
最初这个难题属于整体和部分组成的相关领域难题,随后也被用来研究人身体的新陈代谢。
也就是说,倘若我们的细胞一直在死亡和创生,那么我们还是不是原来的我们?
这个问题看似用于形容人较为鸡肋,但是细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这个问题无疑非常适用于帮人梳理逻辑。
综上,这些问题从多个角度让人进行思考。
我们既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也可以从生命科学的角度分析,既可以用统治者、各专家的角度思考,也可以从普通人的思维实施。
正是因为从多学科、多角度的分析,才体现出了命题的价值,不一定非要给出答案,重在自身参与分析,了解的自己的过程。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Individual Psychology》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