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角色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性别角色是特定社会或群体按照人的男女性别规定的不同行为模式。
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的精神分析理论,更多地把 性别角色的形成归结为男女生理结构上的差异。
在中国上千年的历史中,由于男性先天的生理机能强于女性,因此男权制持续了相当长的时期,男尊女卑一度成为中国的性别刻板印象。
到了现代社会,一些人认为男人更有力量,所以应该让着柔弱的女性。
班杜拉的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直接强化、模仿和观察学习是获得性别定型行为的基础。
从直接强化的角度来说,一些男人在与女人的饭局中,因为请客而获得了女人的好感,因此很多男人在以后与女人的饭局中都会选择自己一个人付款。
从模仿与观察学习的角度说,一些男人通过观察其他人,而习得了“由男人付款”这一行为,因此他们就会在自己邀请女性吃饭的时候单独付款。
因此,人们在这几种机制的相互作用下,男人付款逐渐成为了大家所公认的、社会期望的行为,成为了男性性别角色的一部分。
那么,为什么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行为会有不同的期望和要求呢?
社会分工的不同导致了性别角色的分化。
男女两性在体力和其他生理能力上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社会分工,也出现了男女两性的责任分化。
男子体格健壮,负责狩猎,女子要在家照顾子女、料理家务。长此以往就延伸出了人格和地位的分化:男子发展出了独立性和果断性,女子发展出了亲和性和依赖性。
而男主外女主内则逐渐演变为一种社会秩序,由此才形成了社会对于不同性别行为的要求。
在不同的社会中,性别角色规范有所不同。
在我们国家,有担当、谦让女性是社会对于男性的期望,很多场合下男性都被要求宁肯自己吃亏也不能让女孩子吃亏,因为女孩子是柔弱的,男人应该让着他们。
而这种规范在男女的饭局中则表现为多是男人付款,男人要求AA是没风度的体现。
大众传媒的影响
大众传播工具强化和稳定了文化中人们对男女性别的角色 定型 。
电影、电视、广告等都在有意无意地但却十分有效地传播和强化着性别差异,例如,在广告中,男性总是以成功人士、知识分子等形象出现在荧幕上。
在电影和电视剧中,贵公子一句“waiter,买单”便掏出一叠红票子外加小费。 这实质上是强化了男性有能力、有钱以及应该付钱的刻板印象。
除此之外,在网上很多视频中,都出现了这些对话:“老公,我要这支口红!”“老公,我要这个包包!”
虽然这些只是女生稀松平常的撒娇,但是无数的这类视频强化了“男人就是应该付钱”的观念。
然而在另外的地区和文化中,男女的角色可能会完全对调,或许在某个原始部族,女性是掌权者与领导者,而男性需要依附于女性才能生存。
性别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也会影响女性对AA的看法。比如在商场中,一对男女正在购物,其中一个人说:“你能给我买这个吗?”
我相信很多人都会认为这是女性说的话,因为他们都这样想:在大街上一个男的怎么能让女的给自己买东西?这还是男人吗?这是小白脸吗?
这是性别刻板印象的一个典型表现,是人们关于男女行为差异的相对稳固的、倾向性的信念和看法。
因此有些女性不愿意同男性AA,正是因为性别刻板印象的作用。
女生不愿意和男生AA,原因非常复杂,这里仅仅讨论了几种,而且各种因素之间还存在相互作用。
也可能是因为网上颇为流行的一种观点,这种观点描述了一种情境:
你邀请我一个女生出来吃饭,我精心打扮一番才出了门,可你竟然在饭后才说要AA?
你邀请我出来吃饭,我是赏脸,而你是邀请,那么肯定是谁邀请谁给钱,如果你想AA应该一开始就说清楚,怎么能在饭后才说出来?
我在家玩得开开心心的,被你叫出来吃饭,吃完饭还得自己掏一部分钱,我为什么不在家玩?
总之,这个话题是众说纷纭,以上的一些心理学分析仅供参考。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Individual Psychology》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