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舒城:永亨好学以糠充饥,名载史册立苦读庵

2020-01-15   出外龙舒人

作者:孙发著

胡永亨,字肇美,号鹿起,祖居舒城县西乡20里松林岗。父胡守恒,明代崇祯元年(1628)进士,翰林院编修。崇祯十五年(1642),死于张献忠攻打舒城义军。胡永亨与其家人死里逃生,避难金陵,投奔兵部尚书史可法处。胡氏家族遭此兵变,资财分散,庄园被焚,自此胡永亨一家便过着“布衣淡食”的生活。清兵入关后,史可法兵败扬州,胡永亨母子复回舒城。因松林岗居室被毁,没法栖身,只得迁居东乡四里崔家桥(今南港镇公义村),过着“温饱难得”的贫困岁月。《胡氏家谱》记载说:“家运渐衰,数十世之书香,不觉于斯而几绝。”

舒城县南港镇示意图(制作 | 束文杰)

清代定鼎以后,胡氏家族为了“振兴门第”,凑集资金在双峰山(今南港镇河西村,一说缸窑村)祠堂内办起一所胡氏私学 ,收教本姓子弟。塾师胡应化是胡守恒的叔父,故明贡生,因受反清名士史可法陈案牵连,仕途多舛,隐居山野,埋头教书,“自好自悦,能屈能伸”。

史可法殉城(绘画 | 袁庆禄)

胡夫人出自官宦之家,知书识理。虽家境困难,但还是将永亨送入族中私学课读,并再三嘱咐儿子要尊师教诲,发奋苦读。

古代私塾场景(来源 | 今日头条)

胡永亨聪明过人,人馆不久就得到胡应化的青睐。塾师给他取号“鹿起”,意在高压群峰,出人头地,有心栽培,从严施教。一天,胡老爷子正在教授《论语》,偶见永亨俯首于屉,口有嚼物之状,走至永亨位前。永亨面对严师,立而发怵。胡应化伸手拉开抽屉,见内有两块糠菜饼,问其何意?永亨只得实说:“晚孙家境贫寒,家母以借贷度日。每以糠菜成饼,以此充饥。”言毕泪下。胡应化见其言语真切,大受感动:“吾胡氏有此子苦辛力学,将来姓字显扬门第,是大有希望也。”自此以后,胡应化不仅供食中餐,而且免去束脩。胡永亨自得恩师周济,更加刻苦攻读。十年寒窗,苦学成才。胡永亨于清代顺治十三年(1656)考取秀才,康熙三年(1664)应南场乡试取为举人(第八名)。康熙九年(1670)进士及第入翰林院,典试江西,迁户部待郎。累官广东按察司金事并兵备道,官居三品。

稻谷糠(来源 | 美在路上)

胡永亨为官清正廉明,断奇案,平冤狱,息讼安民,为民请命,获粮救荒,士民爱戴。他的生平事迹被载入史册。舒之后人为纪念胡永亨,曾于双峰山立庙并名之苦读庵,以示不忘胡永亨刻苦读书的精神。

雍正《舒城县志》卷之十六 人物 名臣

康熙癸丑旧志同修“胡永亨”(来源 | 雍正《舒城县志》)

(出外龙舒人:今日头条青云计划获奖者、网易家乡特色内容签约作者)


  • 作者:孙发著
  • 运营:束文杰
  • 编辑:束文杰
  • 制作:町甽融媒体工作室

欢迎读者粉丝加入头条圈子“庐州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更多话题交流和线上下活动等着你~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