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舒城:“循吏”文翁“德教”化蜀(续篇)

2020-01-27   出外龙舒人

作者:陈存选

舒城名宦文翁,在史籍记载里和民间传说中,他都是一位功名显赫的伟岸名臣,也是一位温厚和蔼的可亲长者。

文翁(摄影 | 束文杰)

他守蜀三十余载,修水利,兴公学,举贤能,树新风。有效地促进了四川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兴盛,社会的进步,从而融入大汉帝国大一统的政治格局。为发展与巩固我国西南地区,立下了垂名千秋的丰功伟绩。

文翁能够取得如此业绩,与他的政治才干、文化素养以及创新精神,是分不开的。其实,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与他的道德情操、品格修养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史学巨擘班固,在《汉书》中,把文翁排在“循吏”之列,还是《循吏传》的第一传主,评论说他“谨身帅先,居以廉平,不至于严,而民从化。”

《汉书》书影(来源 | 网络图片)

何谓“循吏”?创造这个词语的,是我国史学泰斗司马迁,他解释说:“奉法循理之吏 ,不伐功矜能,百姓无称,亦无过行。”意思是,能够按照法规,遵循事理办事,(而又不使用暴力手段)的官员,他不矜夸自己的功劳,也不炫耀自己的本领,(温柔厚道的理政),(即使)老百姓没有什么赞语颂辞,(但)也没有什么错误、过失,(贻人口实)。像这样,既能办成大事,而又不激化矛盾冲突的“循吏”,在每个朝代,都是屈指可数的。

文翁治蜀化蜀,硕果累累,有目共睹。他从不颐指气使,也不强民所难,一切都是按照办理事情的规律,供民所需,急民所急,“仁爱好教化”,循循善诱,最终成就大业。

他赴蜀上任之初,蜀郡治下的彭州地区,繁县常涝,而湔氐县常旱,两县旱涝不均,都长年无收,百姓逃荒,流浪度日。他在成都街头看到流民,立即展开调查询访,得知了具体情况。原来,湔氐县遭旱,良田裂缝寸余,而繁县却一片汪洋,两县都颗粒无收,百姓无以为生。在组织官员深入实地考察、研讨后,立即行动,解救百姓。

1940年,新繁县地图(来源 | 《四川省各县区乡镇略图》)

他带领百姓,凿通皂角岩,打通湔江水,彻底解决了湔江流域上涝下旱的灾情,使繁县与湔氐县两县旱涝不均的灾难,彻底得到解决。

接着,拓展都江堰灌区工程开工了 。虽然他争取来了朝廷的巨额拨款,但工程浩大,仍不够开支。他便带头捐款集资。他夫人也身先百姓,倾囊捐献,给蜀郡吏民作出榜样。

都江堰(来源 | 《中国史稿地图集》)

集资时,有一位富豪受到文夫人菩萨心肠的感染,捐献出巨款。文太守任命他担任工地总管。他真是慧眼识真才。这位富豪总管,不仅在整个拓展灌区工程期间,认真负责,严格把关,成为太守治水的得力助手,而且在工程结算时,因为款项巨大,进进出出,繁杂细微,难免出现帐面不平或漏洞,但他都私自掏腰包填补上,减少了太守不少麻烦。这一切都是太守清正廉洁,温和敦厚,一心为民的高尚品德,深深地感染了吏民们的缘故。

文太守兴修水利,拓展灌区,使蜀郡地区旱涝得控,生产发展了,经济繁荣了,老百姓都过上了平顺安宁的日子,出现了“世平道治,民物阜康”的局面。

湔江(来源 | 品鉴彭州)

古人云:“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又云:“善治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文太守在完成“富民”措施 的同时,又承担起“教化”百姓的重任。

蜀郡地区,地处我国西南,由于关山阻绝,“难沐王化” ,风气鄙陋,“有蛮夷之风”。文太守决心帮助吏民,提高文化水平,增强文明素质,移风易俗,融入中原。

1940年,四川省全图(来源 | 《四川省各县区乡镇略图》)

当然,变更习俗,改良风气,不能一蹴而就,要有一个渐进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文太守深知,领导者必须以身作则,担负起导向工作。在整个“化蜀”过程中,他谨身自律,躬自垂范,“以温厚为政”,诱导教化,循序渐进,逐步推行。

他首先从郡县官员中,选拔出十八个聪明能干、上劲心强的年轻人,亲自培养训导,认清各个人的特长与爱好。然后,他通过自己的关系,也许是直接得到汉景帝的许可,也许是征得太学掌门人的同意,他把十八个官苗子,包送到京都太学留学,学习经学和法律。

太学(来源 | 网络图片)

这事大约发生在公元前145年左右。那时,汉承秦制,中央设立太学,安置一些经学博士、法学专家,教授皇家与勋贵弟子学业,并备朝廷适时征召对策,可从来没有招收民间学员的先例。而太学博士招收学员的事,可是在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才决定的。文太守凭着精诚为民,一心“化蜀”的诚意,竟然提前十年,就开了这种风气之先,也应是一种创新的举措。

学员们送上太学,很多具体问题,譬如学员的生活费、学费等等,都要及时、合理的解决。因为,当时的地方各级政府,都没有教肓专项经费,即使有,也可能很少,难以维持十八个人的留学开支。于是,文太守决定从自身做起,厉行节约,压缩开支。他命令郡府财经部门少府,把节约的钱,拿来购买蜀地的土特产,譬如蜀锦、蜀刀之类的,送到太学,一来作为博士官的束脩,二来充当学员们的生活费。他的这一举措,对留学生是一种鼓励与敦促,对太学的博士官,无疑也是一种奖励。

留学生学成归来,都成了他创办石室公学的得力助手、称职教官。其中有个叫张叔的,文太守把他推荐给朝廷,后来还官至刺史高位。

文翁石室(来源 | 中小学管理)

在创办石室公学中,他身为一郡太守,却一直坚持在百忙中抽空上课,亲自垂教。为了让学员学以致用,他办公时,总要让几名学员坐在身旁,见习他处理公务;出巡时,也挑选几名优秀学员随行,上传下达,协理公事。他这样做,目的是培养学员处理公务的实际能力。同时,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并扩大他们的社会影响。

结果,蜀郡吏民都认为入公学是光荣的,有前途,适龄青年都争着要入公学。有些富家人,甚至捐款办学,争取入学机会。

公学兴盛了。入京都留学的,也自然跟着多了起来,以至于“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蜀地文风比之齐鲁”。四川一跃而成为全国教育文化先进地区,真正融入帝国大一统的政治格局。《汉书》评论说:“至今(指公元一世纪)巴蜀好文雅 ,文翁之化也。”

四川大学(来源 | 四川大学)

文太守守蜀期间,作为帝国封疆大吏,集一方行政、经济、军事三权于一身,却能如此奉法循理,谨身自励,这就是他能够成就“治蜀”、“化蜀”大业的一个重要原因,用现在的时髦话说,就是他人格魅力产生的巨大影响。

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他也能处处留心,邦助百姓。在四川与安徽两地,至今都还广泛流传着文太守吃板栗的故事。

在文太守初入蜀时,他出席一位绅商的家宴。

宴会隆重,菜肴丰盛,档次很高。

开宴后,宾主之间,觥筹交错,气氛热烈,大家的言行自然也随意起来。可是,当厨师端上最后一盆菜“板栗红烧肉”时,大家都客气起来,一个劲地劝太守吃板栗。讲是一盆,其实也仅仅只有四颗板栗,其余的都是红烧肉。

板栗红烧肉(来源 | 日食记)

他问这是什么礼节?

主人家说,今天您是主客,当然要请您吃板栗,因为蜀郡不产板栗,板栗都是从千里之外买来的,金贵得很,只有贵客来了,才上一盆板栗烧肉,来提高餐饮的档次;平时人们送重礼时,也要呈上一袋板栗,而板栗也只有四颗,这是当地的习俗。

文太守听后,呵呵大笑起来:“原来如此啊!”

他说:“我们舒县满山遍野,甚至沟旁路边,都有板栗树。这可是木本粮食。这么办吧,我写信叫家人来,多多送上板栗,给大家做种子。不几年,这里也就出产板栗了。”

不久,文太守家人来了,从舒县一下子运来了八大车子板栗。

舒城板栗(来源 | 万佛湖风景区)

他把板栗分发到下属各地,并教他们播种、培植、管理,以及采摘、保存等一系列知识。 没几年,板栗就在蜀郡生根、开花、结果,也变成了主打产业之一 。

在家人回舒县时,文太守又收购八大车蜀地特产油茶树苗和种子 ,让带回去分发、栽培。于是,蜀地的木本油茶树,在舒县落地生根,油茶也成了舒县的主打产业之一。

舒城油茶(来源 | 中国知识产权报)

这就是文太守吃板栗,吃出川皖两大主产业的佳话。

现在,文翁故里,舒城文冲一带的小山丘上,仍然长满了油茶树。当看到这满山翠绿,香气飘溢的美景时,你会作何感想呢?

凭吊历史遗迹,回顾先贤业绩,你看到的,是一位叱咤风云,建功立业、光彩炫目的巨人?还是一位“奉法循理”、“温厚为政”、 可钦可佩的长者?

(出外龙舒人:今日头条青云计划获奖者、网易家乡特色内容签约作者)


  • 作者:陈存选
  • 运营:束文杰
  • 编辑:束文杰
  • 制作:町甽融媒体工作室

欢迎读者粉丝加入头条圈子“庐州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更多话题交流和线上下活动等着你~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