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洪欣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新中国的崛起与教育行业发展密不可分。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几代人更是为了理想和未来,刻苦学习,努力拼搏。高考,将个人命运、国家发展、民族强盛紧密相连,大学录取通知书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从纸质、毛笔手写到电子版,不但“颜值”越来越高,科技元素的渗入,也让这份入学凭证富有了内涵与情怀。
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正式恢复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制度,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各行业有志青年积极复习备考,各地也纷纷召开对当年高考制度改革的座谈会。
“今年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代表和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在合肥市档案馆保存的1977年第18期《宣传战线》中,记载了参加高考制度座谈会的合肥市部分知识青年和应届毕业生的家长及教师的共同心声。
据统计,当年的报考人数570万,录取人数27万人,录取率仅为4.7%。到了1978年,高考人数增至610万人,录取40.2万人,录取率也提高到7%。家住经开区、65岁的沈长发就是1978年的幸运儿之一。
1977年第18期的《宣传战线》
“对农村的学生来说,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就是改变人生轨迹的起点。”沈长发说。沈长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青年,小时候身体弱,家人并不要求他做农活,沈长发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从村小学读到县城高中,学习上一直都是佼佼者。高中毕业后,沈长发回到村里做了一名民办教师,几年后按部就班地成家、生孩子,原以为生活就这样平淡地过下去了,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他的心动了。可是,家人很满意沈长发当时的工作,对未来则顾虑重重,沈长发不得已选择了放弃。第二年,从大广播中得知,未满30岁的人还可以参加高考,沈长发暗下决心,不能再失去这个机会了。教学之余,沈长发积极备考,家人态度也发生了变化。接到安徽教育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时,沈长发“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
录取通知书上注明,“新生报到时,必须带户口迁移证和粮油关系转移证及商品供应关系”,沈长发从此有了城市户口,吃上了商品粮。大学毕业后,沈长发成为一名中学老师。几年后,妻子、儿女随着沈长发在县城安了家,一心扑在工作上的沈长发也走上了领导岗位。
“当年的录取通知书只是一张薄薄的纸片,但是,这张纸片彻底改变了我的命运。”沈长发笑着说。
197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生录取通知书(资料配图)
上世纪80年代初,大学录取通知书仍然属于稀罕物,设计依旧简单、质朴。
“当时的录取通知书大多还是信封里装着一张白色的A4纸,上面写着省份、姓名、学校、专业和报到时间。我们学校的通知书是白色铜版纸对开,封面有学校图片,录取通知书五个字还是烫金的,已经算‘高档’了。”虽然已经过去了35年,但1984年领取合肥联合大学录取通知书时的情景,胡先生依旧历历在目。
1984年合肥联合大学的新生录取通知书
高考结束,胡先生和几个要好的同学很长一段时间都过得无拘无束,不是今天在你家,就是明天在他家,或者相约去市里闲逛。可眼见有同学陆续接到高校录取通知书,担心自己落榜的胡先生他们心中忐忑。好在大学录取通知书不久后如约而至,“那天阴冷阴冷的,但我心里一片阳光灿烂。”牛皮纸信封,3分钱市内平邮,通知书内姓名、专业、报到时间全部是圆珠笔书写,胡先生翻来覆去看了几遍。多年寒窗苦读得到了肯定,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这份录取通知书弥足珍贵。
时代的变迁,也悄悄改变了通知书的面貌。上世纪90年代的通知书大多为红色,像一个奖章,有着浓浓的喜庆意味。拿到这份通知书,意味着有了一个更宽广的平台,更有意义的人生即将开始。那时,通知书大多以挂号信的方式寄出,里面有学校的介绍还有新生须知等,信息量也比以前有所增加。但让人遗憾的是,当时报到时必须把录取通知书交给学校,所以那时的大学生就没有办法留下这张最珍贵的纪念品。
进入新世纪,大学录取通知书开始转型,不再是简单的一纸“通知”。如果说考生填报志愿时,他对大学只还是存在憧憬和想象,那么收到录取通知书,就是梦想成真的开始。
录取通知书是大学生与学校发生联系的第一件信物,许多高校都意识到了录取通知书作为学校名片的重要性,为了让新生对未来的大学一见钟情,各高校都在录取通知书上下一番苦功夫,尽量把学校的历史、文化、特色浓缩于几张纸片之间,给一张小小的录取通知书赋予了更加深刻和丰富的内涵。
2016年复旦大学的新生录取通知书(资料配图)
2016年,18岁的黄晓婕从合肥一中毕业,被复旦大学自然科学试验班录取。精致、洋溢着艺术气息的录取通知书让黄晓婕对未来的四年充满向往。红色的录取通知书表面,一轮旭日下一队大雁结队飞翔,配合“复旦大学,一个世纪来中国才俊的选择”的文字,多了几分灵性和艺术色彩。录取通知书上面,中英文书写着,“祝贺您跻身百年复旦的星空!日月光华中有你闪亮的眼睛,你计划的秋天已经退去童话的色彩,一个真实的现在可以开垦一万个美丽的未来!” 文字璀璨而烂漫。
2019年清华大学新生录取通知书(资料配图)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对审美需求的变化,大学录取通知书也紧跟步伐,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加入特色化、个性化的元素。大部分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不仅制作愈发精良,还穿上了科技的“外衣”:手绘地图、AR、私人定制、“魔法盒子”、3D打印……各种创意令人耳目一新。邮寄速度和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原来的“慢邮”变成了现在的“快递”,甚至用上了先进的无人机。
西北工业大学在通知书中嵌入了AR技术(资料配图)
自1977年恢复高考开始,一张小小的录取通知书走过了风风雨雨的42年。从最初简单的一张薄纸片,到高科技、创意等新的形式逐渐融入,文艺、复古、卖萌…….各式各样的通知书越来越人文化,也越来越人性化,它承载了几代人的青春记忆,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历程,身上也烙下了时光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