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嬛吟风 五地琴友聚眉山

2020-01-02   眉山东坡文化

古有兰亭论道,曲水流觞,今有以琴会友,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带来的精神滋养。

12月29日,一场名为“琅嬛吟风”的别开生面的古琴交流雅集东坡区尚义镇龚村举行,来自成都、乐山、犍为、夹江及眉山5个地区的百余名古琴爱好者们齐聚一堂,以古琴交流的形式辞旧迎新。


点击上方观看视频

在雅集现场,身着各式传统服装的古琴爱好者们纷纷踊跃上台演奏古琴,琴音时而松沉而旷远,时而清冷如天籁,吟猱余韵、细微悠长。

从高山流水遇知音的《高山》《流水》,到“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的《欸乃》;从表现梅花的高洁与傲骨的《梅花三弄》,到笑傲烟云、醉乡酣美的《醉渔唱晚》……一首首古琴名曲从各位演奏者的指尖流出,袅袅余音,宛若一幅幅泼墨写意山水画卷徐徐展现。

据主办者唐书琴介绍,参加此次雅集的古琴爱好者年龄最长者69岁,最幼者11岁。

桐木七弦 一袭文脉传千年

古琴作为最早出现的弹拨类的乐器,在中华大地上已存在数千年,东汉蔡邕所撰之《琴操》一书里有“伏羲作琴”之说,《礼记》中记载“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诗经》等典籍里“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等诗句,都是对古琴的记载和描述。

“琴”为四艺之首,从古至今,一直被文人雅士推崇,在民间也流传甚广,影响深远。

西周时期,已出现了第一位专业琴人钟仪 。战国时期随着音乐的发展,琴乐也得到了很大地发展和普及,从而涌现了大量的琴人,如伯牙与钟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经典千古传诵。

儒学创始人孔子对琴十分推崇,能弹琴唱诗经三百首,还曾向师襄学琴,成为后世士人典范。东汉至魏晋时期,琴在士人中非常流行。蔡邕所著《琴操》是现存介绍早期琴曲最为丰富而详尽的专著, 刘向、扬雄、司马相如和桓谭等都是此间著名的琴人。

战乱和纷争的魏晋时期,士族阶层出现大量文人琴人,如“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等,琴风盛行,他们不仅弹奏,而且创作大量琴曲。

斫琴在唐朝有了巨大的发展,如四川雷氏家族所斫的“九霄环佩”为传世名琴,唐琴在历代都被视为稀世之宝。初唐时琴也传到朝鲜和日本。期间著名琴人还有李白、白居易、韩愈、赵耶利、薛易简、陈康士和陈拙等。

宋朝抑武扬文,自宋太宗起,两宋期间自帝王至朝野上下都十分好琴,无不以能琴为荣,达到历代好琴的顶峰。期间著名琴人有范仲淹、欧阳修、苏轼、夷中、知白、义海、则全、倪云林、耶律楚材和苗实等。金元时期,琴已在契丹族、女真族、蒙古贵族的文人间广为流传。

明清时期,流派纷呈,期间著名的琴人有汪芝、蒋克谦、杨抡、严澄、徐常遇和乾隆等。 清末至20世纪60年代,古琴逐渐纳入音乐专业教育体系,管平湖、查阜西、吴景略、顾梅羹、张子谦、卫仲乐等在北京、上海等地研究、传授琴艺。琴家们除了恢复古曲之外,也尝试创作新曲。民国时琴随文人出洋而流传到东南亚和欧美澳洲,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荷兰和瑞典等都有琴师和琴社。

2003年,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第2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6年,我国将古琴列入第1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脚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发扬,古琴文化爱好者如雨后春笋,纷纷加入传播者的行列。

文风浓厚 眉山古琴有渊源

在古琴的流派里,川派是主流之一。关于眉山的琴史,目前虽无源可考,但在“三苏”父子的诗词里,却有很多相关记载。

《历代琴人传》引张右兖《琴经·大雅嗣音》说:“……琴世其家,最著者……眉山三苏”。

苏轼在《家藏雷琴》中记载“余家有琴,其面皆作蛇蚹纹,其上池铭云:'开元十年造,雅州灵关村。’其下池铭云:'雷家记八日合。’不晓其'八日合’为何等语也。……其岳不容指,而弦不?此最琴之妙而雷琴独然。求其法不可得,乃破其所藏雷琴求之。琴声出于两池间,其背微隆如薤叶,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此最不传之妙。”苏轼的这张唐代古琴,琴面布满蛇蚹纹,正是被后世视为珍宝的唐代雷氏家族制作的“雷琴”。

从苏轼兄弟两人所作的《舟中听大人弹琴》《舟中听琴》《大人久废弹琴,比借人雷琴,以记旧曲,十得三四,率尔拜呈》《次韵子由以诗见报编礼公,借雷琴,记旧曲》等诗,不难看出其父苏洵演奏古琴的技术水平非常高。正是由于这样的熏陶,苏轼一生对古琴文化的发展都有所建树。

他在《杂书琴事》十三则的一则中说:“琴非雅声,世以琴为雅声,过矣!琴,正古之郑卫耳。今世所谓郑卫,皆乃胡部,非复中华之声。自天宝中,坐、立部与胡部合,自尔莫能辨者。或云今琵琶中有独弹,往往有中华郑卫之声,然亦莫能辨也。”对当时认为古琴只是上层社会士大夫们的乐器进行了批判,指出琴在周朝时就已经是老百姓的乐器了。

苏轼不管是游山玩水(《游桓山记》)、会客访友(《题赠田辨之琴姬》),还是写诗作文章(《杂书琴事》),甚至连睡觉做梦(《书仲殊琴梦》)都与古琴形影不离,可以说古琴是苏轼一生中相随相伴的“知心朋友”,是一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营养品”和精神支柱。他一生咏写关于古琴的诗词非常多,如《听武道士弹琴》《次韵子由弹琴》《书醉翁操后》《九月十五观月听琴西湖示坐客》《听贤师琴》《减字木兰花·琴》《书士琴二首》《听僧昭素琴》《杂书琴事十首》《杂书琴曲十二曲》《破琴》等八十多首。他拓展了琴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据《苏轼与古琴艺术 ,及其音乐美学思想》)

《阳关三叠》是唐代著名琴曲,至宋时,在究竟是“三叠”还是“四叠”上产生了争议。苏轼在《记阳关第四声》一文中的论证极为重要,为后世对此曲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近年来,眉山提出了文化立市、文化强市的文化发展之路,眉山的传统文化爱好者们纷纷站在了时代的浪尖,用热情和执着谱写着一首首时代赞歌。唐书琴也是其中之一,她目前正在筹办眉山市东坡区古琴文化协会,立志把眉山的古琴文化传承和发扬下去。

投稿邮箱:3304331669@qq.com

版权声明: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如需转载,请留言联系我们。部分文字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版权人及时联系。TEL:028-38166877

更多精彩内容请拿起手机微信关注“眉山东坡文化”~

来源:东坡文化网记者 周华/文 半轮秋月 六楼 杨琴/摄

编辑:刘寅

审核:周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