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寅
元祐初年,苏轼与“四学士”共聚汴京,那的确是一段难得、快乐的时光。学生们并不富裕,但有苏轼时时资助,日子也算不错。师生共聚,佳作频出,汴京城里的学子纷纷传诵,与当年欧阳修统领文坛时有些相似。然而朝局更迭,整体形势又与欧阳修时大为不同。自熙宁变法后,所谓“保守派”与“激进派”的斗争从未停止。君子两败俱伤,小人趁机得势,朝廷乱象频生。我们常说“乱世出英雄”,其实乱世也要出“恶鬼”,此时的恶鬼便是章惇。这个与苏轼相交多年的“朋友”,掉过头来棒打苏轼毫不手软,苏轼至死也想不通。
绍圣元年(1094),苏轼连遇三道谪令,最终被贬广东惠州。秦观出杭州通判,道贬处州(今浙江丽水)。黄庭坚贬涪州(今重庆涪陵)别驾。晁补之出知济南,后贬安徽亳州。张耒出知润州(今江苏镇江),后贬湖北黄冈。章惇领头,带着一帮“小鬼”几棒子狠狠打下去,几乎把与苏轼亲近的所有人都赶出汴京,并且越贬越远。苏门四学士与苏轼的命运晚年尤其相似,均受政治牵连,四处流放。除秦观外,其余三人也再没能与苏轼相见。
1094年9月,苏轼与王朝云、苏过三人翻越大庚岭,往那“岭外蛮原”前进。途中碰上两个全副武装的士兵,王告与顾成。这二人是张耒派来,专门保护苏轼人生安全的,白天手执钢刀在前方开路,夜里轮流站岗提防歹人。苏轼不大习惯,他本不怕这些,但张耒的一番深意,也着实令其感动。事实上当时章惇一心要置苏轼于死地,谁敢干预就打谁。张耒此举,着实危险,被揭发开来很可能要遭贬。然而他始终不惧,尽管他也因此吃了不少苦头。苏轼晚年病逝于常州,张耒于颍州痛悼自己的恩师,却触怒了以蔡京为首的朝中大臣,再次被贬黄州,与当地的一位苏门弟子潘大临结为挚友。张耒的晚年尤是凄凉,他与苏辙的信中写到:“肉似闻韵客,斋如持律徒。女寒愁粉黛,男窘补衣裾。已病药三暴,辞贫饭一盂。”(《岁暮即事寄子由先生》)几乎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最后孤独地死去。
秦观是苏轼最为喜爱的弟子,诗词天赋极高,当为“四学士”之首。世间相传他与苏小妹结亲,当然只是传说而已,历史上并无苏小妹这个人。但此种演绎仍能说明他与苏轼关系之密切,近如亲人。他本是个多愁善感的人,大约有几分苏轼所言的“女儿情态”。早年间,苏轼曾戏言“别日不见,君学柳七填词。”小小地讽刺了秦观一下。当然艺术道路是各走各的,苏轼也不可能要秦观像他那般奔放豪迈。
苏轼乐观,被流放海外亦能随遇而安,然而秦观生性忧郁感伤,这是性格所致,并无太多可说道之处。秦观晚年被贬雷州,与时居儋州的苏轼隔海相望,岭外炎荒,本是体弱的秦观更难抵抗。他自赋挽词:“婴衅徙穷荒,茹哀与世辞。官来录我橐,吏来验我尸。家乡在万里,妻子天一涯。”其凄凉之景可见一斑。1100年,朝廷大赦“元祐旧臣”,苏轼得以重返中原,秦观亦将移居衡州。6月,苏轼取道雷州,专程来看望这个苦命的弟子。师徒二人,相拥而泣。其时秦观当时已重病缠身,但他避而不谈,仅将《自挽词》拿给老师看看。苏轼回过去几番鼓励的话,陪着秦观住了好几日。
8月12日,秦观行至滕州华光亭,天气酷热,命侍者取水消暑。水到时,秦观盯着这碗甘露,微微一笑,随即倒地不起,年仅52岁。苏轼闻之大恸,不分昼夜赶往滕州,“闻少游恶耗,两日为之食不下咽。”然而秦观灵柩已经返乡,最终未能一见。多舛的宦途,漂泊的生涯,对本是多情的秦观打击尤其大。他谪官郴州时,曾作《踏莎行•郴州旅舍作》,后两句“郴江辛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被苏轼写在纸扇上,并附悼词:“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高山流水之悲,千载而下,令人腹痛。”
皇帝大臣的某种念头,便要牵动多少人一生的命运,这是古代士子的悲哀之处。前有屈原、司马迁、杜甫,后有陆游、曹雪芹,莫不因此受难。在苏轼这儿,除苏门四学士外,还有上篇里提到的陈师道。他晚年贫寒,于家中守灵时无冬衣御寒,曾陷害苏轼的朝中大臣赵挺之赠予皮袄,陈师道坚辞不受,最终竟然冻死了。其宁死不屈强权的态度,与黄庭坚、张耒等人尤其一致。
我们常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苏东坡之伟大,事实上也在他一生所遭受的各种苦难中慢慢升华。一曲《定风波》,也无风雨也无晴,这种永远乐观豁达的态度,是与他同时以及后世的人们所追随他的重要原因之一。“苏门四学士”之后,又有“苏门后四学士”,分别是李格非、廖正一、李禧、董荣。顺带一提,李格非即是“古今第一才女”李清照的父亲。
能提炼生活中的点滴幸福,谱成一曲曲动人心弦的悠扬旋律,亦能于苦难中寻求超越,静心宁神,一蓑烟雨任平生。古今中外,师从苏东坡的“弟子”们何其之多,若要统计,那一定是天文数字。不仅限于诗词文赋,任何迷茫于生活之中的人,都能从苏东坡的生命轨迹里,寻得一份力量。
作者简介:
刘寅,现为眉山市作协会员,眉山日报社编辑,有多篇新闻、散文、纪实文学作品获四川新闻奖、副刊类一等奖、眉山市东坡文艺奖等。《探秘苏东坡》为作者首部纪传体小说。
《探秘苏东坡》
该书从印象东坡、学子东坡、情感东坡、官员东坡、行走东坡、美食东坡和神秘东坡七个角度,探索苏东坡的生命轨迹的真善美的本质和精神。
购书请留言!
投稿邮箱:3304331669@qq.com
版权声明: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如需转载,请留言联系我们。部分文字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版权人及时联系。TEL:028-38166877
更多精彩内容请拿起手机微信关注“眉山东坡文化”~
来源:东坡文化网记者 刘寅
编辑:熊莉
审核:周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