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圆月缺月月有,为什么八月十五更特殊?揭秘中秋节的演变故事

2019-09-11   潘不安讲究史

海上升明月,天涯若比邻。

很快就要到了对国人来说,具有特殊意义的中秋节。他与春节、清明、端午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但是事实上,从明清开始,中秋节便成为仅次于春节的重要传统节日。

可大家有没有想过,中秋节在中国文化中为何这么的突出?若说是因为这天的月亮又大又圆,可月圆月缺月月皆有,为何中秋却要特殊?

因此,本文将寻根探秘,为大家揭示中秋节在我国历史上的演变,它又为何如此的特殊。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在《说文解字》中便解释道:

秋,禾谷熟也。

因此对于农业文明的古代中国来说,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古人在春季播种的时候,为了祈祷丰收,往往会祭拜土地神,便是“春祈”。而中国文化是很讲究“得之必报之”的,那么等到秋天获得丰收,自然也要感谢社稷之神的护佑,这便是“秋报”。在《吕氏春秋·仲秋纪》中记载:

乃命祝宰巡行牺牲,视全具,案刍豢,瞻肥瘠,察物色,必比类,量小大,视长短,皆中度。五者备当,上帝其享。天子乃傩,御佐疾,以通秋气。以犬尝麻,先祭寝庙。

这种集合了酬神、拜祖、驱疫的庆祝祭祀活动,便是我们现今中秋节,最早的雏形。而仲秋(农历八月)作为秋季三月中的第二个月,不早也不晚,自然成为了最佳的时间选择。

而提到时间,自然就要不得不提,和中秋节关系最密切的月亮了。

古人不像我们现在,有着各种各样紧密的仪器,可以判断时间,观察气候变化。他们唯一可以参考的工具,就是天上的星象,久而久之,就对天上最明亮的日和月产生了崇拜。

在世界所有文明中,无一例外,都有着对日月的尊崇。但和更崇拜日的其他文明相比,中国又有所不同。我国传统文化认为“日,阳之主”,“月,阴之宗也”,代表了我们这个世界的两极。日月代表了阴阳,分属白天和黑夜;在季节上代表了春和秋;在空间上代表了东和西;五行中代表了火和水;两者相互配合、相互依存,有这同样重要的意义。

《礼记·祭义》记载:

祭日于坛,祭月于坎,以别幽明,以制上下。祭日于东,祭月于西,以别外内,以端其位。日出于东,月生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以致天下之和。

因此祭祀日月从远古时代起,就有着象征天下和谐的重要意义。殷商时期,古人便开始称日和月分别为东母和西母。到了周朝,就有了上文《祭义》中所说的,“故作大事,必顺天时,为朝夕必放于日月”(《礼记·礼器》)的朝日夕月的祭礼。

不过据唐代孔颖达解释,朝日是于春分早上于东门外祭日,夕月是于秋分的晚上在西门外祭月。在时间上,和我们现在的8月15日中秋节,并没有什么联系。

这是因为,在秋分这天,太阳正好直射在赤道上,将昼夜平分,而又由于这天阳光几乎直射在月球的向地面,所以这天的月亮是最大最圆的。

但是呢,在古代这些和我们普通老百姓并没有什么关系。传说中,颛顼帝绝地天通,断绝了神人往来,从此以后祭祀活动便由皇家垄断,禁止百姓进行。

所以虽然祭月的习俗由来已久,但是在秦汉魏晋的历史中,从未有和“中秋”相关的民间节日记载。

秦时雍都有日月祠,山东有日主祠,月主祠。

汉朝时,有汉武帝“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朝朝日,夕夕月则揖”的记载。

这种秋分祭月,作为皇家礼制,一直保存到明清时期。

那我们现在的中秋节,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

到了唐宋时期,随着中国的科技和文化的进步,如“天圆地方”早就成了一种文化概念。对于统治者,以及文人阶级来说,对于日月作为普通天体已经有了理性的认识,不再具有神圣色彩。

于是开始对月亮祭祀放开限制,使普通平民也可以参与进来。加上唐朝是一个包容兼蓄,文化开放且又浪漫的朝代,虽然还没有正式的中秋节日,但八月十五这天赏月已经成为了文人时尚,并向着民间传播。

在这一时期,涌现了大量咏月的诗词,为今天的中秋节文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如白居易在《中秋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中写道:“三五夜中新月色,一千里外古人思。”可以看出,已经和我们现在中秋思乡,人月团圆的节日情感相同了。

也许大概就在这段时期,或者稍早的时候,随着祭月活动传入民间。不需要严格按照礼制,老百姓们就发现了一件尴尬的事情。

就是理论上来说,秋分时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但是秋分作为节气,时间并不固定,分布在阳历的22日~24日。就如今年的秋分是9月23日,阴历的8月25号,月亮并不是圆的,那么对于开始追求人月两团圆的人们来说,这就会非常的尴尬了。

其实有时候我们会说十五的月亮十六月,但是为了保证每个中秋的月亮都是又圆又亮的,古人就干脆取“仲秋”为“中秋”,以即是秋中,又是月中的八月十五为节日。

到了宋代,宋太宗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更获得了一天的假期。南宋亡后,吴自牧在其回忆临安的《梦梁录》中就有写道:

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因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称为“月夕”。

从宋朝起,中秋正式成为了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在《东京梦华录》中更是详细记载了北宋开封是如何过中秋的:

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是时螯蟹新出,石榴、榅勃、梨、枣、栗、孛萄、弄色枨橘,皆新上市。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中秋那天,官员会取消宵禁,百姓无论贫富,家家饮宴玩月,通宵达旦。而孩童们从会走路开始到十二三岁,都会穿上成人的衣服,登楼或于庭院中拜月。

又因为有“蟾宫折桂”的含义在,宋时拜月不分男女,只是所求不同,男求金榜提名,女求貌似嫦娥。

至于中秋节必不可少的月饼,则在北宋其实就已经出现,苏东坡的《留别廉守》就写道: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

并在明清时期,成为中秋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朝《客座赘语》中有太子在中秋日向皇帝进献月饼的记载,而民间也以月饼作为节日馈赠的必备礼品。

清代,富察敦崇在他的《燕京岁时记》中也记载:

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至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有祭毕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谓之团圆饼。

明清时月饼的形式已经五花八门,丰富多彩,并且中秋的含义也开始与现代相同,主要以团圆为主,甚至于出嫁的女儿也会在这一天回到婆家,与父母团圆。

此时的中秋节,和之前相比,男性拜月开始减少,月亮开始成为女性专门祭祀崇拜的对象。甚至北京开始出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谚语。

也是那个时期,玉兔作为月亮的代表,开始成为中秋节的吉祥物。至清朝,人们昵称玉兔为“兔儿爷”,以黄沙土作白玉兔,然后涂以五颜六色,流传至今。

到了现代,随着商业活动,和东西文化的融合,拜月等传统仪式基本上已经从中秋节中淡出,即使是月饼,也更多成为一种人际交往的习惯,而越来越难以在味觉等其他方面给人们带来期待。

甚至于中秋节最核心的精神,亲人团圆,似乎也在现实压力下,越来越难以实现。希望在中秋节来临之际,通过这篇文章,让大家更了解我们的传统节日,并让他永远的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