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靠刘表,张绣为何不战而降?分析贾诩在张绣两次投降中的作用

2019-09-04   潘不安讲究史

当贾诩被张绣从段煨处请来,所献得第一个计策便是南结刘表,并亲赴襄阳,促成这次结盟。终于使张绣在乱世中,打下了生存的基础。

然而,就在次年,也就是公元197年,蜜月期尚未渡过的张绣,却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

197年正月,曹操经过慎重的思考,终于决定暂时向北示弱于袁绍,向东安抚吕布,自己则亲率大军,讨伐看似和自己没有利益纠葛的张绣。《三国志·张绣传》:

“太祖南征,军淯水,绣等举众降。”

可是,两军尚未交锋,刚与刘表结盟的张绣便匆匆举众投降,这不仅让当时的曹操感到意外,更是让无数读史的后人也意想不到。

刚刚找到刘表这个坚强的后盾,张绣为何一矢未发,就向曹操投降了呢?贾诩在这其中是否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关于原因,史书上并未有任何记载,且在这段时间,作为张绣的谋主,贾诩却像消失了一般,并无任何活动记载,这是非常不寻常的。

不过当时虽然没有记录,但是在之前的记载中,却透露出了重要线索。《傅子》曾记载了这么一段,并被裴松子特意注释于《三国志·贾诩传》中:

诩南见刘表,表以客礼待之。诩曰:"表,平世三公才也;不见事变,多疑无决,无能为也。"

可见贾诩虽然和刘表达成同盟,但是其本人并不看好,认为刘表的能力在治世可以位列三公,但是在当今乱世,却有两个巨大的缺点。

第一是不见事变,也就是说对当今天下的局势没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即不识天时。第二是多疑无决,这将使他在瞬息万变的乱世中,始终无法抓住机遇,错失良机。

更重要的是,刘表如此的性格,若是平时没有任何问题,可一旦遇到突发情况,反应一定会非常的迟钝,并不能指望他为张绣提供任何帮助。

这估计也是为什么张绣在和刘表刚刚结盟的情况下,曹操一来就投降了,应该是贾诩的这次见面,使他判断,刘表将不可能提供任何援助。

面对张绣的投降,曹操无疑是最大的收益者。可是对于人性来说,越容易得到的,就越不会珍惜,或者是越容易让人怀疑。

虽然没有《三国演义》记载的那么龌蹉,但的确也是见不得人的事,故而在《武帝纪》和《贾诩传》中都将这次事件隐去,只有《张绣传》将其记载下来:

太祖纳济妻,绣恨之。

曹操在历史上虽然有好人妻的名声,可还在对方的地盘上,就做出这种打主人脸的事,貌似在历史上也没有第二次。恐怕即有这次胜利来的太简单的原因,也有可能是曹操对于张绣的轻视,想找个理由除掉他而故意激怒于他。

果然在听到张绣对此事不高兴的消息后,秘密筹划杀他的计谋。至于计划是什么,《三国志》中并没有记载,裴松之援引《傅子》注解道:

绣有所亲胡车儿,勇冠其军。太祖爱其骁健,手以金与之。绣闻而疑太祖欲因左右刺之,遂反。

可以看到,曹操的计划应该是通过买通张绣身边的亲信进行刺杀,但却被泄漏给了张绣。先是纳济妻,成为张绣的“伯父”,之后又是重金贿赂张绣的爱将,张绣仿佛就是被曹操一步步逼反的一样。

更奇怪的是,在这整个过程中,作为张绣的首席谋士贾诩依然处于隐形状态,即没有和曹操接触的记录,更没有在中间起到调节缓和的作用,就像小说中正在酝酿什么阴谋的反派。

《三国演义》中写,张绣采用贾诩的计谋打败了曹操,可是在历史上无论是《三国志》,还是《魏略》等其他史料都没有记载,难道是因为曹操输的太难看了?

倒是吴国的《吴书》不需要顾及这位魏武帝的颜面:

绣降,用贾诩计,乞徙军就高道,道由太祖屯中。绣又曰:"车少而重,乞得使兵各被甲。"太祖信绣,皆听之。绣乃严兵入屯,掩太祖。太祖不备,故败。

但其中又有一个疑点,既然曹操已怀有杀张绣之心,为何还会对张绣如此信任,不仅“皆听之”,还允许其“严兵入屯”?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在曹操兵败后曾对诸将说:

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

认为自己的失败是因为没有扣押人质(但娶了张绣的婶婶……),这虽然有为自己辩解的原因在,但不象是一个已经在秘密杀死对方的奸雄心态。

再回头看前面的疑点,在下不禁有一个基于阴谋论的大胆推测,这一切也许正是贾诩的计划。

第一、曹操强而张绣弱,正面对抗不是对手。

第二、刘表“不见事变,多疑无决”,不一定会支援。

第三、张绣没有抗曹的决心和信息。(不然也不会不战而降了)

所以贾诩使张绣“诈降”于曹操,之后再在其中制造矛盾,曹操想要杀死张绣的计谋,说不定也是贾诩透露给张绣的。

从结果来说,这样有三个好处:

第一,曹操失去防范。

第二,用胜利来换取刘表的支援。

第三,坚定张绣抗曹的决心。

而贾诩之所以如此的费尽心机,估计并不是有多么痛恨曹操,而是要以此抬高自己的地位,增加自己在乱世生存的筹码。

宛城之战,曹操遭受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惨败,之后连年进攻张绣,不死不休。而张绣“奔穰”,与刘表联合,坚决抵抗曹操。而贾诩也顺利通过曹操的这次失败,引来了荆州兵的协助。《三国志·武帝纪》:

公之自舞阴还也,南阳、章陵诸县复叛为绣,公遣曹洪击之,不利,还屯叶,数为绣、表所侵。

三月,公围张绣于穰。夏五月,刘表遣兵救绣,以绝军后。

就在曹操和张绣在穰僵持不下时,《献帝春秋》记载:

袁绍叛卒诣公云:"田丰使绍早袭许,若挟天子以令诸侯,四海可指麾而定。"公乃解绣围。

于是为了防止许都被偷袭,曹操匆忙撤军。此时,贾诩终于在历史上再次出现,劝阻张刘联军追击曹操,未被采纳,结果联军在安众被曹操奇兵前后夹击大败。

张绣兵败退回穰城,结果之前劝阻他追击的贾诩,再次建议张绣马上追击。张绣在半信半疑下,收拾散兵追击曹军,果然取得大胜。

于是张绣奇怪之前精兵追击曹操退军,你说一定会失败;现在用败兵追击曹操刚刚获胜的军队,你说一定会胜。你说的都和常理相反吗,怎么都会应验?

《三国志·贾诩传》记载贾诩的回答:

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也。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

贾诩采用兵家的虚虚实实战胜曹操的断后军队,从实际上来说,对整个战略其实没有任何价值,唯一的作用恐怕只有炫技。

第一,经过这次的炫技,张绣彻底信服于贾诩,其影响从后面左右张绣的决定可以看出。

第二,这次的胜利,被《三国志》大篇幅的记录在《贾诩传》中,是第一次详细的描写其战术才能。恐怕在当时炫了很多人,包括曹操一脸。

同时也不经意的拍了个极高明的马屁!

此次退兵后,曹操和袁绍之间的关系迅速恶化,为给即将到来的决战准备,曹操暂时

放弃张绣,转攻徐州吕布以完善东部防线。

在击败吕布后不久,公元199年,官渡之战爆发,曹操更加无暇顾及张绣,但作为曹操

的敌人,袁绍却是要极力拉拢张绣。

《三国志·贾诩传》记载:

是后,太祖拒袁绍于官渡,绍遣人招绣,并与诩书结援。

绣欲许之,诩显于绣坐上谓绍使曰:"归谢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国士乎?"

绣惊惧曰:"何至于此!"

窃谓诩曰:"若此,当何归?"

诩曰:"不如从曹公。"

绣曰:"袁强曹弱,又与曹为雠,从之如何?"

诩曰:"此乃所以宜从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无疑!"

贾诩劝张绣投降曹操的对话,在之前不止一篇文章中曾提到过,并且在本文中,内容也并不重要,无需要再分析。

但是其中却有一个奇怪的地方,在张绣接见袁绍使者,贾诩也在场,作为谋主本无可厚非。可是就在张绣就要答应的时候,贾诩却当面对袁绍的使者说:“归谢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国士乎?”

这无疑是直接断绝了张绣和袁绍结盟的可能,逼其投降曹操,这完全是出乎张绣预料,也不是一个谋士应该做的事。

所以在陈寿的记载中,张绣听到贾诩这段话是“惊惧”的,并试图圆场的说“何至于此!”,然后马上“窃谓”贾诩。

现代观点,包括我之前认为贾诩此举是正确的,为张绣寻到了一个好出路。但从这段话的春秋笔法中,可以看出,贾诩其实是“卖主求荣”,将张绣作为一件“奇货”,献给了曹操。

我们仔细分析贾诩的建议,可以发现,他已经先入为主的认为张绣必须要投靠袁绍,或曹操中的一方势力。

却从没有考虑过,和袁绍结盟,为什么一定是要依附关系?目前张绣背靠刘表,完全可以和袁绍夹击曹操。胜,可以继续和袁绍争雄,和袁绍相争总好过于曹操;败,还可以继续背靠刘表,即使再要投降,如贾诩所说,只不过失去了“雪中送炭”的加持而已。

更何况,以当时的局势,张绣如果加入袁绍,完全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贾诩全没考虑过这些,可见在其心中,张绣已经“非曹公敌也”。

所以,贾诩这番话,其实是完全站在曹操的角度来说的。尤其是这段对话是袁绍使者、张绣和贾诩之间的密谈,最后的“从曹三宜”更是张绣和贾诩间的窃语,怎么会完整详细的记载在《三国志》中呢?

袁绍使者、张绣转出去的可能性很小,而在《三国志·贾诩传》中记载:

绣从之,率众归太祖。太祖见之,喜,执诩手曰:"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

曹操见到贾诩说的第一句话,为什么是“使我信重于天下”呢?可见贾诩早已经把三人的这段对话,完完全全的昭告天下了。即表明了张绣会投降曹操是我的功劳,同时也为曹操做了一波广告。

因此在随张绣投降后,曹操“表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冀州未平,留参司空军事。”单从品佚来说,和张绣相同,这份回报不可谓不重。

而张绣虽然在投降后,出于政治目的受到曹操的厚待,甚至结为儿女亲家,可却在从征柳城时不明不白的死了。《三国志·张绣传》中裴松之引《魏略》:

五官将数因请会,发怒曰:"君杀吾兄,何忍持面视人邪!"绣心不自安,乃自杀。

从这个结果来看,在张绣两次投降曹操的过程中,贾诩究竟起了怎么样的结果,就不得不深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