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中国的传统节日,往往都伴随有一个专属神话。当过节时,孩子们围绕着老人,听他们讲述那些传说中的故事,是传统节日能够千万年来不断延续的奥秘之一。
那么中秋的专属神话是什么呢?
想必所有人都会回答,嫦娥奔月!
当嘬一口清茶,化开口中莲蓉蛋黄馅月饼的甜腻,回味着淡淡的余甘,望月吟出唐代李商隐的那首《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仿佛情感穿过一千多年的时光,与古人产生清晰的共鸣,不禁想要问一问,嫦娥究竟有没有后悔呢?
翻开史籍,追寻嫦娥的故事。
在两千多年前,淮南王刘安召集方术士数千人,编写出一部杂家巨著《淮南鸿烈》(又称《淮南子》),在其《览冥篇》中写道:
譬若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何则?不知不死之药所由生也。
东汉高诱为之作注曰:
姮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
这是目前中国传世文献中,关于嫦娥奔月最早的记载。但是大家有没有感到疑惑,这个故事在之前为什么从未有任何记载,却突然被《淮南子》取作例证。难道也是如苏轼“想当然耳”,自编出的一个典故吗?
其实嫦娥的故事在历史上还有一个更早的记载。在唐代李善注《文选》,谢希逸的《月赋》中有这样一段注解:
《归藏》曰:昔常娥以不死之药奔月。
王僧达《祭颜光禄文》:
《归藏》曰:昔常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
如果李善所说为真,那么嫦娥奔月的故事,就可以推至前秦时期,也验证了《淮南子》中这段是根据确有流传的神话,而非是杜撰。
可是《归藏》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连两汉时期的古人都没有见过,只记录下了六十四卦的卦名,爻名。唐朝的李善究竟有是从哪里看到的呢?且常娥这个名字是西汉之后才开始流传,不可能出现于前秦典籍之中。
所以,一直以来,李善关于《归藏》的注解都被认为是伪作。
这种观点,从古至今,一直到1993年,随着湖北王家台发掘出大量的秦简而出现了惊天的逆转。此次出土秦简共有813枚,包含有《归藏》、《效律》、《政事之常》、《日书》和《灾异占》等等,无数将改变以往历史记载的珍贵内容。
其中307号简文是:
《归妹》曰:昔者恒我窃毋死之×。
201号简文是:
××奔月,而攴(枚)占×××。
这两枚竹简的记载虽与李善注解的《归藏》在描述上有较大的不同,可能是后世在流传中产生的变化,但至少证实了,嫦娥的传说前秦之前便已经存在。
如此看来,反而东汉张衡《灵宪》中的记载,更接近于《归藏·归妹》,比《淮南子》更详细,更贴近早期神话: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将往,枚筮之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其大昌。”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从中我们可以归纳出:
1、早期神话中有四个人,后羿,西王母,姮娥,有黄。但是和后世神话中不同,这里并没有交代后羿和姮娥是夫妻关系。
2、不死药来自于西王母。
3、嫦娥原名姮娥,而在竹简中称为恒我。
4、嫦娥奔月是有计划的,甚至还提前找了有黄占卜,并非后世一些传说中的被逼无奈。
5、嫦娥奔月前曾经找有黄占卜。其内容应该正是《归藏·归妹》所遗失的内容,其结果是吉。
6、嫦娥奔月,变为了“蟾蜍”。
通过这些观点,我继续追寻历史的记载,竟然又发现了很多有趣的故事。
通过秦简我们可以发现,嫦娥最早的名称是“恒我”,永恒的我,也就是长生不老的我,这个名字看起来非常的抽象,且有着很明显的含义。也就是说,最早的嫦娥,可能就是一个抽象的含义,不是具体的一个人,甚至也没有性别。所谓的后羿之妻,很可能是后人为了丰富故事所做的增加。
而嫦娥从“恒我”变为女性,正是从汉文帝时期开始。汉文帝,名刘恒,因此需要避讳“恒”字。所以我们看到,在《淮南子》和《灵宪》中,“恒”字已经变成了“姮”字,经过这次更改,明显从中性变为了偏女性。
于是在继续流传的过程中,便被干脆塑造成了一个女性角色,称“姮娥”,还是后羿的妻子。同时《说文解字》曰:“恒,常也。”因此为避讳“恒”,写成“常”,也是非常普遍的方式。于是恒我,又有另一个我们更常见的名字“嫦娥”。
这种女性化的改变,虽然与神话本身相去甚远,但不得不说是一个成功的改变,正因为嫦娥是变成了美丽女性的形象,才得以广泛的流传。
试想一下,如果依然是恒我,然后以一个如鼓上蚤时迁一样的小偷形象流传,谁又会对这个神话感兴趣?
在民间传说中,嫦娥偷取不死药奔月后,也许是因为悔恨,或者是因为惩罚,便成了一只丑陋的蟾蜍。
其实在中国神话中,人变成某种动物,或者植物是非常常见的,最广为人知的便是精卫填海。炎帝之女,女娃,溺死于东海,于是变成一只精卫鸟,每天衔取西山的木石,想要填平东海。
可问题是,传说中的美女嫦娥,为什么会变成一只蟾蜍呢?
其实这还是我们用现代人思维,去理解古代神话所产生的断章取义。看到张衡《灵宪》中写:“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就想当然的认为嫦娥变成了蟾蜍。
但是我们以古人的角度来观察一下:
1、蟾蜍昼伏夜出,和月亮是一样。
2、蟾蜍成长需要经过从蝌蚪到外貌完全不同的成体过程,另外它在呼吸过重中,肚皮会一鼓一鼓,就要月亮形态的变化一样。
3、蟾蜍生活在水中,陆地上也总是呆在潮气重的地方(因此古人认为是蟾蜍的呼吸带来了水汽),叫声会随着雨水变化。
尤其是第三点,让古人认为蟾蜍是水的使者,所以在殷商时期盛水的青铜器上就有大量的蟾蜍纹。因为在中国的五行观点中,日属火,月则属水。《淮南子·天文训》曾写道:
水汽之精者为月。
如此,都作为水之精,又与月亮有诸多相似的蟾蜍便成为了月亮在人间的代表。
上文李善曾写道:“(嫦娥)遂奔月,为月精。”很显然,嫦娥奔月并非是单纯的居住在月亮上,而是和月亮神格合一,成为了“月精”。那么两者都为月亮的代表,嫦娥自然也就和蟾蜍联系到了一起。
所以,嫦娥奔月并非是变成了蟾蜍,准确说是变成了月亮。
类似的故事在《山海经》中也有记载,窫窳被危与贰负所杀死,黄帝于心不忍,命十巫用不死药将其救活。结果复活的窫窳失去人性,变成了一种居住在弱水之中,吃人的凶残怪物。
将两个神话进行对比,就会发现,服用不死药后都会出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被某种自然事物所同化。嫦娥变成了月精,无法离开月亮;而窫窳更惨,不仅失去了本性,更成为弱水中的吃人怪物。
而窫窳吃人的变化其实更好理解,弱水三千“鸿毛不浮,不可越也”,不知道淹死了多少人,不正是吃人的怪物吗?而其残暴的性格,不正是暗示了水火无情,不时泛滥吗?
所以,这就又有了一个问题!
从神话中,我们得知不死药来源于西王母,而西王母持有不死药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可以说是人尽皆知的事情。可从来没有记载过,西王母的不死药究竟是什么?
所以我们不妨继续从文献中查找线索。
《山海经·大荒西经》:
……有曰昆仑之丘……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淮南子·坠形篇》:
西王母在流沙之濒,乐民、拏闾,在昆仑弱水之洲。
……掘昆仑虚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上有木禾,其修五寻,珠树、玉树、琁树、不死树在其西,……疏圃之池,浸之黄水,黄水三周复其原,是谓丹水,饮之不死。
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
可见西王母居住的昆仑之丘,既有不死树,也有“饮之不死”的丹水,还有“登之不死”的凉风之山,皆有可能是传说中的不死药,且种类和数量众多。
可又为什么在嫦娥盗取不死药后,后羿会怅然有丧,无以续之?再去向西王母请不死药,不就好了吗?
而且不死药如果是这些寻常的东西,嫦娥为什么在盗取后不马上服用,而是找有黄占卜,在得到结果是吉后才吃下不死药。
那只有一种可能,嫦娥所吃的不死药,是独一无二的,并非是寻常的不死药。再结合上文提到,嫦娥吃药后奔月,化为月精,其所吃的,可能和窫窳类似,是一种神格,或者是从西王母身下分离下来的月神神格。
中国的月亮女生是谁?
《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记载:
……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于是常羲就成了中国神话传说中的月亮之母,更以此被现在认为是中国传统的月亮女神。到了《吕氏春秋·审分览·勿躬》:
羲和作占日,尚仪作占月
羲和和尚仪成了分别观察预测日月运行规律,制定历法的人。
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历书》便有:
《系本》及《律历志》: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
在这里,常羲、尚仪、常仪,其实是一个人,只是古代读音相通导致,如《说文》:
“常,从巾尚声,市羊切。”
可见常和尚是通用的。所以明代大才子杨慎在《丹铅总录》中写道:
月中嫦娥,其说始于《淮南子》及张衡《灵宪》,其实因常仪占月而误也。古者羲和占日,常仪占月,皆官名也,见于《吕氏春秋》。……后讹为常娥,以“仪”、“娥”音同耳!周礼注:“仪”、“羲”二字古皆音娥。
认为嫦娥和常羲是一个人,只是两者读音相通,在后世神话流传中,将常羲讹传成了嫦娥!
如果在秦简没有出土前,以传世的文献判断,杨慎的观点自然是非常有见地的。但是随着竹简的出土,证实了嫦娥的传说源于前秦时期,且原名为“恒我”,这就无法和这个观点联系起来了。
相反,在神话传说和历史文献中,其实没有确切的常羲为月神的记载,反而是在后世逐渐与嫦娥的传说合二为一,获得了月神的神格。
那么中国神话中的月神是谁呢?
《山海经·西山经》记载: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狌,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有一种观点认为玉山和昆仑都是月山,西王母为月神,所以可以居住在月山之上(杜而未《昆仑文化与不死观念》),甚至现在还有人遐想其实昆仑就是月亮,并不是没有依据的。
除了这间接证据,在出土殷商时期的卜辞中就有将日称为“东母”,月称为“西母”的记载。
而在《吴越春秋》中也有:
(勾践)乃行第一术,立东郊以祭阳,名曰东皇公,立西郊以祭阴,名曰西王母。
古人以日为阳之主,月为阴之宗。勾践所行的正是周代朝日夕月的祭礼。可见最早从殷商时期开始,西王母便是以月神出现。
这样一来,有黄占卜所得的《归妹》卦就别有深意了!
雷泽归妹卦为六十四卦中的五十四卦,代表的是嫁女之像。
那么是否可以理解为,嫦娥奔月讲述的是西王母将自己月亮神的神格嫁接给他人的故事,所以我们现在一说起月亮神,第一个想到的是嫦娥,却不再是西王母。
文中提到神格,大家可能会觉得是一种很现代的东西,但是神格一词很早就有,如隋代《高宗建炎初祀昊天上帝》中就有:
皇矣上帝,神格无方。
代表的就是神明的本身,如月神,无论是西王母,还是常羲,嫦娥等等哪一个,神格都是月亮本身,人们存在对月亮的崇敬和祭祀,那么其对应的神明才有存在的意义。
而在最初的传说中,将“恒我”,“不死药”,“奔月”三者串联起来,我不禁推测,所谓的嫦娥奔月,不就是“奔月之后,和月亮融为一体,化为月精不死,成为永恒的我”。实际可能是古人追求长生不死的另一种尝试。
古人曾经有外丹派通过丹方使自己不死,内丹派通过修炼使自己不死,也有精神不死等等追求长生的探索,“奔月”只能说是其中的一种。显然古人发现这个方法副作用巨大,例如窫窳反被弱水的神格同化,失去了本性。
其实从现代科学分析,所谓的奔月是不是很像现在正讨论的将思维上传AI,以达到永生的方法?可是当思维成为电脑中的一堆数据,你是否还会是你?或者被AI同化,成为只是拥有你记忆数据的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