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子仇人为何被曹操敬若上宾?只因他几乎决定了官渡之战的胜负

2019-06-04   潘不安讲究史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迎来了他赤壁之战前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大败,不仅自己差点丧命,更是失去了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将典韦。而他的对手则是被后世民间传为赵云师兄,“北地枪王”的张绣,以及被粉丝们誉为三国第一谋士的“毒士”贾诩。

但是,就在两年后,却发生了两件令天下人瞠目的奇事。先是张绣拒绝了袁绍的结盟,却选择在官渡之战前夕投降了被自己屡次打败,有着深仇大恨,此时正“岌岌可危”的曹操;接着更不可思议的是,当曹操听闻杀子仇人前来归降,竟亲自出迎,如老友般拉住张绣的手。随后两人不仅一起参加宴会,曹操更是将张绣敬若上宾,还让自己的儿子曹均娶了张绣女儿,封张绣为扬武将军。

曹操为什么会待张绣如此客气?难道他忘了这是他的杀子仇人吗?不仅当时的很多古人不明白,至现代依然有不少人无法理解。如果要深究其原因,我们却又要从当时的天下局势说起。

在公元199年,中国北方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一个是拥有冀、幽、青、并四州,带甲数十万的袁绍,另一个是刚刚战胜吕布,也据有司、豫、兖、徐四州的曹操。为了能够统一北方,进而争夺天下,双方大战一触即发。

可虽然同样具有四州之地,但是司、豫、兖、徐四州大多地区是黄巾重灾区,后又经历了董卓之乱,在综合实力上甚至不如袁绍的一个冀州。不过因为控制有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在政治上占有巨大的优势。

而官渡之战虽然爆发于199年,但曹袁双方的矛盾,却是由来已久。从曹操195年迎接汉献帝开始,所有人都已经明白,原本盟友的双方将来必有一场死战。只不过,在当时,曹操势力尚弱,需要借助袁绍的力量自保及吞并周遭的其他小军阀势力。而袁绍也正在和公孙瓒争夺北方的控制权,需要曹操帮助自己抵挡来自南方的威胁。

所以,袁曹之间要爆发战争,除了先解决各自问题外,必然还需要一个外部因素催化。而当时天下的大势力,截止199年官渡之战前夕,除了袁曹之外,还有如此九个有可能成为这个催化剂,打破局势。

辽东公孙康,远据辽东,割土自安;汉中张鲁和益州刘璋,两人远在西南,鞭长莫及;

关中的马腾与韩遂,胸无大志,观望成败;淮南袁术,穷途末路,败亡只是时间问题;荆州刘表,虽势力最大,但年老志衰,已无进取之心;江东孙策,正在忙于平定江东,巩固根基,心有余而力不足;剩下两个则是徐州的吕布,南阳的张绣,反而是最大的可能,曹操当时所要面对的最大威胁。

因而曹操要在还没和袁绍真正撕破脸皮之前,先消灭这两个潜在的危险。可是吕布虽然勇猛,但是没有什么政治头脑,更是见利忘义、反复不定,可以暂且安抚,然后缓图之。倒是背靠刘表,手握西凉精兵的张绣更加危险,必要除之而后快。可想不到的是,曹操先对张绣下手的决定,反而成为了官渡之战发生的导火索。

公元197年,曹操在经过充分准备后亲自南征,兵临淯水,结果迎接他的不是张绣的顽强抵抗,而是率众归降。也许是胜利来的太轻松,以至于冲昏了曹操的头脑,很快他犯了一个据说是很多男人都会犯的错误。《三国志·张绣传》载:

太祖纳济妻,绣恨之。

可见历史上的曹操的确如《三国演义》中那般强纳了张绣的婶婶,这对一个男人来说是奇耻大辱,张绣由此而深恨曹操。然后曹操也是听闻了张绣对自己的不满,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打算杀了张绣。《傅子》记载张绣有一个亲信猛将胡车儿,勇冠其军,因此曹操开始刻意接近他,并亲手赠送金银财物。但这事又被张绣得知了,他猜测曹操必是动了杀心,准备借自己身边的人进行刺杀。于是在贾诩的策划下,张绣来了一个先下手为强,将措手不及的曹操大败,曹昂、曹安民、典韦也是殁于此役。

但此战的损失远不止这些,事态实际向着更糟糕的情况发展,袁绍见曹操战败,开始萌生了南征的想法!《三国志·荀彧传》记载:

太祖方东忧吕布,南拒张绣,而绣败太祖军于宛。绍益骄,与太祖书,其辞悖慢。太祖大怒,出入动静变于常,众皆谓以失利于张绣故也。

可见宛城的战败,使得袁绍更加轻视曹操,甚至于写信嘲讽。读过信件后,曹操察觉出这是袁绍想对自己动手了的危险信号,因而表现出异常了的愤怒,以至于日常行为都有所改变,使众人以为是因为败于张绣的原因。

不过人有时候的愤怒是为了掩盖恐惧,曹操此时便是如此,而这种情绪当时只有荀彧察觉了出来,并对钟繇说:“公之聪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虑。”于是荀彧求见,曹操才把袁绍的书信拿出来,并表示对袁绍的担忧。

荀彧以刘邦、项羽做比较,用“四胜论”安抚曹操,认为他在谋略、气度、用兵、德行上都胜过袁绍,必定能取胜。并表示,欲图袁绍必先取吕布。

曹操听闻之后深以为然,可也有忧虑,“吾所惑者,又恐绍侵扰关中,乱羌、胡,南诱蜀汉,是我独以兖、豫抗天下六分之五也。为将奈何?”不过荀彧认为关中将帅十数人(意味如果有外来威胁虽会团结在一起,但对外作战就会难以统一意见),其中以韩遂、马超最强。一旦中原战乱,他们只会各自拥众自保,只要派遣使者给予恩德好处,就能安抚他们,获得暂时的安定,并推荐了人选钟繇。(199年,曹操以钟繇为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全权负责关中事物,关中势力果然归顺曹操。)

经过荀彧分析,曹操豁然开朗,不过要想实行荀彧的计划,还是要先把南阳张绣的问题先解决掉。因此于宛城战败的同年,建安二年12月,曹操率军再入南阳,至宛城,攻克湖阳、舞阳,后于建安三年正月回军许都修整。

待到三月,曹操三入南阳,并围困张绣于穰城。可就在这时,曹操听闻袁绍准备乘虚袭击许昌,便不得不撤离南阳。贾诩立刻建议张绣联合刘表,夹击曹操。听闻曹操仓促退兵,刘表果然派兵占据安众,切段曹操退路。

可是胜券在握的张、刘联军却被曹操的奇兵大败,而胜利后的曹军也不恋战马上继续北撤。不愿错失良机的张绣不听贾诩的劝阻,执意亲自率兵追击,再次被曹操亲自断后击败。收拢败军后,贾诩却建议张绣再次追击,果然击败曹操的后卫军队。

第三次入南阳,虽然因为袁绍的异动而不得不中途而废,表面上似乎双方互有胜负。但是前期张绣被曹操围困在穰城,展现出了整体实力上的明显差距,而后追击曹操时刘表联军又损失惨重,更是对张绣、刘表势力造成巨大的打击,只是在第三次追击时才稍微挽回一点颜面而已。因此曹操虽然暂时退出了南阳,但依然震慑住了张绣、刘表势力,此时只须留下大将曹洪,就可以短时间内保证南方无忧。

所以从战略角度来说,对张绣的战役最后还是曹操取得了胜利,只是这个胜利并不完美,尤其是在袁绍开始蠢蠢欲动的时候。但是迫于局势,曹操还是要按照和荀彧原定的计划,先解决徐州吕布,以保证自己东部战线的安全,防止被袁绍两面夹击。

建安三年,198年,从南线归来的曹操,再次迅速投入到平吕布的战斗中。在经过三个多月的围困,吕布部将侯成、宋宪、魏续纷纷反叛,并绑缚陈宫投降,众叛亲离的吕布不得不于建安三年十二月,公元199年2月下城投降。曹操遂平定吕布,占据徐州。

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率十一万大军南下,八月曹操进军黎阳,双方大战正式爆发。而在战场之外,袁绍更是对曹操发起了一场公关战,他向马腾韩遂、张绣、刘表、孙策等势力派出使者,相邀一起伐曹。如果期望达成,那么曹操将面临他曾预计的最坏情况,“独以兖、豫抗天下六分之五也”!

不过袁绍虽然四处结盟,张绣又是这些盟友中实力最弱的,但他却是对曹操最危险的,为何?

首先,张绣占据的南阳地理位置过于重要,离汉献帝所在的许昌不过两百公里左右的距离。若是骑兵以日均50公里的行军速度计算,不到四天时间,如果不计代价昼夜急行,更可能只需两天左右时间。

其次,张绣军队以西凉骑兵为主,在汉末时期战斗力冠绝天下,而且也符合第一个条件所需要的机动力。

最后,南阳为刘表北上伐曹的最佳路径,一旦张绣进攻曹操,就会迎来刘表大军的加入,拉拢了张绣就等于拉拢了刘表。

所以说,一旦张绣归顺袁绍,那么对于正率主力对抗袁绍的曹操来说,可能是灭顶之灾。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十一月,袁绍的使者见到张绣,并转达了结援意向。就在张绣马上要同意的时候,却遭到了贾诩的当面拒绝。

其理由用现代的话来说很简单,第一曹操奉天子以令天下,占据大义名分,未来发展好;第二袁绍气量狭窄,人品不行,曹操胸怀天下,不会记私仇;第二,归顺袁绍是锦上添花,归顺曹操是雪中送炭,两者的收益不可同日而语。最终张绣被贾诩说服,在众人大跌眼镜的情况下,率众归顺了曹操,这和之后曹操的态度就是文章开篇提到的两件令天下人瞠目的奇事。

而对于曹操来说,张绣的归降完全是一个意料之外的惊喜,几乎提前预告了曹操官渡之战的胜利。为何如此说呢?

第一、曹操虽然占据“奉天子以令天下”的大义名分,但在袁绍的绝对实力面前,天下势力还是处在观望阶段。张绣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成为了其他有意归顺曹操的人的榜样。曹操对张绣的态度,可以说是之后马腾韩遂、鲜于辅、阎柔等人选择归顺曹操的主要原因。

第二、张绣的归顺使南阳处在了曹操的控制之下,进而断绝了刘表北上的可能。刘表军队不北上,则使与其有世仇的孙策存有顾虑,减缓了他北上伐曹的步伐。作为连锁反应,可以说使得袁绍的曹操包围圈宣告失败。

第三、张绣和他麾下数千西凉铁骑的加入,弥补了曹操骑兵力量不足的短板。《三国志·钟繇传》记载,官渡相持阶段,钟繇曾为曹操送去两千匹军马,曹操为此亲自写信嘉许:“得所送马,甚应其急。关右平定,朝廷无西顾之忧,足下之勋也。昔萧何镇守关中,足食成军,亦适当尔。”战马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张绣麾下数千身经百战的精锐骑兵了。恐怕之后奇袭乌巢,官渡之后虎豹骑的快速成型,都有这支军队的身影在。另外张绣的加入,使得曹操可以把曹洪,和包括丹阳兵在内原本用来防备张绣的精锐部队从南部调回,投入到官渡战场之上。

第四、张绣的归顺,切段了袁绍和刘表的联系,保证了曹操后方的稳定。袁氏毕竟四世三公,在汝南有很大的影响力,官渡之战爆发后,豫州就有多地叛曹归袁,刘备后来也曾来到汝南一代和龚都联合骚扰曹操后方。试想,当时张绣如果没有归顺,那么刘备就可以通过南阳将汝南和荆州刘表势力连成一线,对曹操进行南北夹击。

所以,张绣的归顺,基本上已经奠定了曹操官渡之战大半的胜局,至少输得可能性已经很小。古时候,齐桓公以有射钩之仇的管仲为相,终于成为春秋霸主;刘邦封自己恨之入骨的雍齿为侯,使百官安心,天下安定;之后也有唐太宗李世民,以李建成旧臣,多次想置自己于死地的魏征为鉴,开创了贞观之治。所以杀子之仇、爱将典韦的死,在夺取天下面前都变得微不足道。

而除了以上四点客观原因外,张绣的能力亦是非常的突出,使得曹操在面临生死危机时也不得不放下私仇。《三国志·张绣传》载:

官渡之役,绣力战有功,迁破羌将军。从破袁谭于南皮,复增邑凡二千户。是时天下户口减耗,十裁一在,诸将封未有满千户者,而绣特多。

不知道是否刻意隐去,张绣在官渡之战中的战功并没有记载,只有“战有功”三个字。但是他不仅被迁为破羌将军,更增食邑两千户,足以说明他在官渡之战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要知道当时天下人口锐减,十不存一,两千户的含金量可与以前两万户相比,而曹操麾下其他将领的封邑都没有超过千户的。

不过,随着官渡之战结束,曹操即将统一北方,正值壮年的张绣却突然离奇死去,成为了一个疑案。在《三国志·张绣传》中记载:

从征乌丸于柳城,未至,薨,谥曰定侯。

而裴松之在这段话中引注《魏略》中的记载:

五官将数因请会,发怒曰:"君杀吾兄,何忍持面视人邪!"绣心不自安,乃自杀。

五官将即使曹丕,时任五官中郎将。

张绣突然的死亡,为本文画上一个句号的同时,也为历史留下了一个新的,或者将永远无法解开的疑问。只是不知道曹操在其中起到了一个怎样的作用,是否是他有意指使的卸磨杀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