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考98分妈妈抑郁自杀:真正有远见的父母,从不怕孩子普通

2019-09-21     画荻教子

如果你家孩子一科考试考了98分,你觉得考得怎么样?

如果孩子班上有一半同学,这科考试都考了100分,你家孩子是98分,你又觉得考得如何?

来看一个别家的故事。

前几天,一则“儿子考98分妈妈抑郁”的新闻,引起数万家长关注。

39岁的秦女士,是一所重点小学老师,儿子5岁上了小学,她对儿子的标准永远是100分。

有时孩子考了98分,她会训斥孩子:“我班上的孩子一半都考了100分,你为什么考不到……”

有次孩子只考了72分,她觉得孩子太愚钝,直接选择了自杀,吞下大半瓶安眠药,留了一封遗书,后因及时被发现,保住了性命。

经诊断,秦女士已患有严重的抑郁症。

回到开头的问题,如果是你,你能接受“班上一半孩子考100分,自家孩子考98分”吗?

如果不能,为什么?

当代著名学者周国平说:

“我们不妨去追求最好——最好的生活,最好的职业,最好的婚姻,最好的友谊,等等。但是,能否得到最好,取决于许多因素,不是光靠努力就能成功的。”

“因此,如果我们尽了力,结果得到的不是最好,而是次好,次次好,我们也应该坦然地接受。”

且不说98分离100分已经很接近,几乎算是一样优秀,即便是孩子只能考80、70、60分,但如果孩子已经拼尽全力,却依旧无法更上一层楼,爸妈们也要坦然接受。

学会接受孩子的平凡,是为人父母的必修课。


01

为什么大多数父母无法接受孩子的平凡?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不论做什么,都喜欢和别人比较,尤其是养孩子这件事儿。

别家孩子考了第一名,我家孩子只考了80分,不行,赶紧报个补习班冲一冲。

隔壁奶奶家的小孙子,钢琴过了十级,可我家孩子连乐谱都看不懂,不行,赶紧请个声乐老师教一教。

同事家的女儿,舞蹈功底深厚,在市里连续拿了几次奖,我家孩子却只会跟着抖音视频东摇西晃,不行,明天就得找个兴趣班学起来。

比成绩、比特长……在一系列的比较背后,藏着父母深深的焦虑。

这种焦虑,大多体现在父母的两种心态:

第一种,自己行,孩子也得行。

“我当年可是学霸,我的孩子怎么可能比别人差!”

这类父母自身十分出色,高学历、高收入,就期待着孩子也应该和自己一样,每科成绩不能差,每件事情要做好。

一旦孩子没有按照自己制定的轨道发展,或者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就会对孩子实施更加严格的要求。

第二种,自己不行,孩子一定要行。

“我这辈子是没什么希望了,哪怕是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给自己争口气。”

这类父母,本质上是对自己的平凡感到焦虑。他们想通过孩子来证明自己本不是无能之辈,只不过当初条件受限制而已。

这些心态的背后,投射的是父母本身的自卑感与虚荣心,他们会在无意间将这种焦虑转嫁给孩子,一般体现在对孩子的严要求、高期待上。

当孩子发现或担心这种期望自己很难达到时,孩子的焦虑也将随之产生。

不断的焦虑使得孩子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衍生失败感和内疚感,逐渐变得紧张、恐惧。

最后,父母觉得孩子不够优秀,孩子呢,很可能也会觉得自己笨。

02

长期被父母要求必须得行的孩子

长大后会怎么样?


父母90%的痛苦,都源自无法接受孩子的平庸。

而他们缓解痛苦最常用的方式,就是不停地要求孩子,定出更高更高的要求。

希望孩子样样都行,事事都强,这是人之常情,毕竟没有几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那个。

但过度追求孩子的成就,就很容易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孩子本来资质平平,拼尽全力也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如此越难以达到,父母就越失望,越对孩子严厉,越强迫孩子去做,而孩子在重压之下喘不过气,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完成父母的期待。

主持人华少在《我们长大了》中说:“教育小孩时,不要因为动机的合法性,就忽略途径的正确性。”

让孩子追求卓越的动机本没有错,但如果一味地逼迫、强求,最终很可能适得其反。

那些长期被父母要求必须得行的孩子,长大后会怎么样?一定会更有出息更成功吗?

有个姑娘根据自身经历给出答案:长大后毫无成就,甚至越来越厌恶自己。

为什么会这样?看完她的故事,原因也清楚了七八分。

大概从我5岁开始,就被要求什么事都要做到最好,什么都要拿第一。

唱歌一定要比旁边的小朋友大声,搭个积木也一定要比别的小朋友高,哪怕转个圈,都要比别人转得久才能停下来。

上学后,爸妈对我又有了新的要求,“你得考第一名才行。”

如果我不是那个做得最好的,不是第一名,我妈就会质问我,“别人都可以做到,你为什么不可以?”

可有些事我真的很努力很努力了,可就是做不好,我一直觉得可能我真的太笨了吧。

我现在20多岁,做什么事都小心翼翼,生怕出一点错,怕做得不如别人,怕被人说“你真没用!”

我放假不敢回家,我害怕和爸妈说话,甚至怕看到他们的眼睛,怕和他们待在同一间屋子。

我这辈子大概什么事都做不好了,我觉得,我真没用。

在父母高要求高期待的背后,蜷缩着孩子深深的无力感,甚至让孩子产生严重的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

知名教育专家尹建莉曾说,当一个人一直被要求完美,她如何能和不完美的自己相处?

在父母的高压之下,孩子被驯化成只为优秀、成功活着,逐渐失去自己的人生方向。

03

真正有远见的父母,从不怕孩子普通


平凡不是失败,而是常态。

日本著名导演北野武,在他的代表作《北野武的小酒馆》里写道:

孩子怎么可能都是优秀的?说得残酷一点,笨孩子就是笨孩子,跑不快的孩子就是跑不快。比如棒球,不管有多喜欢,不管练得多卖力,打不好的孩子就是打不好。

作家毛姆也曾说,我用尽了全力,过着平凡的一生。

深以为然。耀眼的人终究只是少数,而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平凡的。

那些真正有远见的父母,从不怕孩子普通。

前段时间,江苏宿迁一位孩子考了7分,爸爸不仅没有责骂孩子,还放了一车烟花来庆祝。

他说,孩子以前经常考0分,这一次考了7分,他认为很不容易,所以想通过放烟花来激励孩子。

在爸爸的鼓励之下,孩子现在已经能考到57分了。

据统计,整个社会只有5%的孩子能够成为精英,85%的孩子会很平庸,剩下10%的孩子可能会因为种种原因,沦为社会的最底层。

与其不停地要求孩子变成最好,给孩子重压,不如放下焦虑,坦然接受孩子的平凡与普通,鼓励孩子变成更好的自己,让孩子以更轻松的心态,去努力,去成长。

说说容易,但要真正接受孩子的“平庸”,不那么简单。可以从下面这三个方面,一点点开始改变。


No.1

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

父母的接纳,是孩子成长的最佳土壤。

曾有一个调查:父母和孩子分别给彼此打分。

半数孩子认为,自己拥有满分的父母;而多达九成的父母觉得,孩子仍需要继续努力。

孩子对父母的爱不带任何条件,而父母对孩子的爱充满期待和要求:考试高分才有奖励,听话懂事才能被夸奖……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无条件的爱”,指的是父母无需孩子去基于父母的期待与要求,而全然接纳孩子真实自己。

孩子只有在得到这个“无条件的爱”的时候,他们才能够去做自己,才能发展出他们的情感自主性,展现真实的自我。

父母爱自己的孩子毋庸置疑,,但是能滋养孩子心灵成长的爱,才是智慧的爱。

智慧地向孩子表达爱,可以从接纳孩子开始,接纳孩子的感受、个性、想法,以及他极尽所能达到的高度。


No.2

寄予孩子合理的期待


父母对孩子寄予一定的期望,是对孩子的一种关爱、一种鼓励,是建立孩子自信心的主渠道。

同时,家长的期望要尽量根据孩子自身能力来确定,最好的期望值是让孩子稍加努力后就能实现。

如果孩子不论怎么努力,也无法达到期望,会极大伤害孩子的自信心,这个期望只能是父母单方面的奢望,最后就变成失望。

努力使劲跳起来就能够到的目标,才会让孩子充满希望,更有进步的动力,下次很可能做得更好。

毕竟,高不可攀会让人丧失信心,富于挑战才会催人奋进。


No.3

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


前一阵子,演员沙溢在一档节目里主动承认了自己在教育孩子上犯的错。

他常常命令式地要求儿子安吉练琴,导致孩子一想到弹钢琴这个事,就会觉得爸爸不高兴了,甚至有时候边哭边坚持练琴。

在意识到错误后,沙溢做出改变,不再逼着孩子去做做不到事情。

在这之后,安吉反而学习得更有劲头,钢琴也弹得更好了。

《安的种子》里有一段话:“每个孩子都是一颗花的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

每个孩子的先天条件不同,发展情况不同,不论孩子聪不聪明,学习能力强不强,只要他认真努力地在学习,成绩好坏不必看得太重。

父母越焦虑,孩子越脆弱,父母越平和,孩子越强大。

成就孩子,不是一味地逼迫,也不是一味地放纵,而是一步一步,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

父母在接纳孩子平凡的同时,也要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接纳真实的自己。

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必和别人比,但你可以和昨天的自己比。

别人考100分,你可以为别人祝贺;你比昨天进步1分,也请记得为自己鼓掌。

在平时生活中,父母要注意并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点滴的进步,并给予肯定和表扬,当然,重点表扬的,应该是孩子努力的过程。

孩子了解自己优点后,更容易取得一定的成绩,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也将更强烈。

真正有远见的父母,敢于接受孩子的平凡,不着急、不逼迫、不强求,能看见孩子的全部,欣赏孩子的优秀,认可孩子的努力,庆祝孩子的成就。

智慧的父母,懂得降低期待,放下焦虑,用平和的心态,助力孩子的未来。用无条件的爱,给孩子最饱满的信心。

最好的期待,是我相信你。相信孩子,静待花开!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yAMCZG0BJleJMoPMH0v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