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个家庭,都供得起孩子穿名牌。
当孩子进入学校,看到了自己家与别人家经济的差距,有了比较就有了自卑,甚至是虚荣。
“大家都笑我没吃过西餐、牛排。”
“同学买了新鞋,要700块呢!我才不穿100的鞋。”
“你爸开的宝马,你爸开得起吗?你个乡巴佬!”
“我才不分给你吃,你都买不起车厘子。”
孩子被嘲笑穷,因为家里穷而感到自卑或虚荣时,父母往往容易陷入两种极端:
第一种极端,向孩子哭穷。
只要花钱,就必定向孩子哭诉一番,“咱们家穷,没钱,你跟别人比不了,要那么好的东西干什么”。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做“皮格马利翁效应”,讲的是,人们的情感和观念还受到自己喜欢和信任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向孩子“哭穷”仿佛是在暗示孩子,你不配拥有更好的东西。
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容易产生自卑感,人生的底气都被磨没了。
第二种极端,我穷,但不能让孩子被看不起。
只要花钱,就很舍得满足孩子的愿望。“别人家孩子也要有的,我孩子也要有”。
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容易爱跟他人攀比,虚荣心暴涨。
当一个人的经济能力支撑不起自己的欲望时,虚荣心便成为了软肋,容易走上歪路。
那么比较恰当的做法是,接纳孩子的感受,不论是自卑、虚荣、不服气,还是怨恨、愤怒,家长可以安抚孩子的情绪,并且告诉孩子真实的家庭经济状况。
比如,因为同学的一句“你吃不起”,孩子吵着要买车厘子。
家长可以这样说:
“家里暂时没有条件让你吃很多车厘子,妈妈会偶尔买点给你吃,但是不能去依赖别人,如果你想要想买就买,就要靠自己的努力,好好读书去改变现状。”
教育孩子,比吃比穿,不如比学习,人穷,但志不能短。
让孩子知道“家里穷”这样不美好的真相,其实并不可怕,家长可以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去让孩子知道,再接受,最后激励去改变,这才是教育。
诚实地告诉孩子家里真实的经济条件。
坦白告诉孩子,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把孩子当成家庭的一员,这并不可耻。
没有钱的生活,依然可以给孩子满满的爱和期待。
有个外国作家曾自述,因为家里太穷根本买不起圣诞礼物,他爸爸便告诉他,天上的星星就是礼物,他相信了好多年。
那些时光里,他不仅不觉得自己穷,还感受到了许多美好和浪漫。
学不起钢琴,可以学笛子;
买不起乐高,可以买杂牌;
穿不起耐克,可以穿361°;
去不了国外,可以去郊外……
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处的境地,根据自己的情况去做最适应的事情,这也是家长必须教会孩子懂的。
当孩子有想买的东西而你又负担不起时,你还可以跟孩子一起整理一份清单。
这次出门全家需要买哪些东西,大概要花多少钱,这一次你原本预计要花多少钱。
教孩子哪些是必须买的,哪些不是必须的,可以挪到下个月或者以后再买。
让孩子自己分类,把必须和不必须列出理由。
当孩子发现他想要的既不是必需品,也超过了预算时,你可以告诉孩子:“超出了我们的预算,这可不是聪明的做法哦。”
如果你的经济条件不错,那么请告诉孩子赚钱不易,需要珍惜,而不是为了让孩子不乱花钱而欺骗孩子。
一档青少年成长节目《少年说》里也有孩子说到这个问题。
妈妈从小告诉孩子家里穷,买东西经常要软磨硬泡才可以买,甚至经常担心会不会吃不上饭。
直到自己长大了才明白家里没有那么穷。
而妈妈给出的回应是我只是传承了姥姥的教育,我这是在教育你。
很多家长,都不太和孩子谈家里的经济条件,似乎涉及到“钱”,感觉就会玷污孩子的纯真。
但让孩子了解家境、珍惜父母赚来的钱,更是在培养孩子的品格和责任。
本文原创首发于公众号:画荻教子(hoedu03),转载授权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