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专家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
种地播种讲究遵循自然之道,四季养生亦是如此。遵循天时化、调养精神、饮食与起居以适应变化,达到补益脏腑、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目的。
《黄帝内经》明确提出“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应”;
《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以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告诫世人季节不同,脏器的养生侧重各不相同。
春季在五行中属木,肝脏与之相应,因而春气通肝。
此时是肝气旺盛生发之时,趁势养肝可避免暑期阴虚,但易导致肝火更旺损伤肝脏。因此不妨以补脾、补肾来养肝。
中医认为春天湿气易入侵脾胃,脾湿带来疲倦乏力、食欲不振和身体沉重等症状。而脾虚湿困应健脾祛湿,选用茯苓温补健脾祛湿更适宜。
茯苓的应用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约40几个方剂中含有茯苓。
《本草纲目》中记载:茯苓气味淡而渗,其性上行,生津液,开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
茯苓又称“四时之宝”,是一味食药两用的食材,且浑身是宝。
茯神(茯苓中间抱有松根者)有宁心安神功效,茯皮(茯苓皮)健脾止泻,加工好的茯苓(白色小方块状),具有健脾和胃,利水消肿,改善食欲不振以及失眠多梦。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记载了健脾的经典方剂《四君子汤》和《参苓白术散》。
《四君子汤》有补气、益气健脾的调理功效。
《参苓白术散》尤其适用于湿困脾导致的腹胀、反酸嗳气、食欲不振、困重乏力等症状。
夏季气候炎热,阳气旺盛,是万物生长、长育万物的时期;采足阳气,进行冬病夏治的季节。
《养生论》:夏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如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为热矣。《黄帝内经》: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
此时人体消耗增大,阳气外发,且爱饮冷饮、喜怒,不仅加重心脏负担,还易出现气虚、阴虚等症,冷饮导致积寒体内,散发阳气,秋冬更易生病了。
因此可用补气养阴、清热生津的西洋参和敛肺生津、补肾养心的五味子调理夏虚症。
西洋参是夏季不上火的好补药,其味苦微甘,性凉。归心、肺、肾经,有补气养阴、补肺养胃、降火消暑功效。
具备固护脾胃之气,没有人参的燥热,适宜老年人或消耗过大的人群,以及气阴两虚兼有虚热患者调补食用。
气虚: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少气懒言,乏力,食欲不振,头晕,喜欢躺卧,动后喘气。阴虚症状:头晕目眩,潮热盗汗,耳鸣健忘,烦躁失眠。
有以上症状,可饮用夏季补虚茶:10g西洋参+10g五味子+10g麦冬煎饮用。
懒得动手也可用西洋参泡水饮用,同理可调理夏季虚症。
(中药使用效果因人而异,使用请遵医嘱!)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季是人体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秋与肺相通,此时膳食以养阴防燥、滋阴润肺为基本原则。
《黄帝内经》: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
秋季有利于调养生机,去旧更新,但秋燥横生要警惕疾病多发或加重病情。
不妨巧用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的麦冬和养阴润燥,生津止渴的玉竹调理,达到润燥止渴、调理脾胃、清心安神的目的。
麦冬味甘、微苦,微寒。归心、肺、胃经。有养阴生津,润肺清心功效。
适于肺燥干咳,虚痨咳嗽,津伤口渴,心烦失眠,肠燥便秘等症状;但不宜因脾虚引起水湿、寒湿、痰浊及气虚明显的人群食用。
玉竹味甘、微寒、性平,归肺、胃经,有养阴润燥、生津止渴功效。
适于肺胃阴伤,燥热咳嗽,咽干口渴,干咳少痰等症状,多与沙参、麦冬等药材搭配。
冬天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时期,而本有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等疾病的患者是心脑血管意外的高危人群。
此时气温低,血管易收缩,血液流速变慢,更容易产生血栓堵塞血管的问题。因此心血管患者在冬季要做好血管的保护工作!
血管存在一点小问题都可能致使心血管病反复复发,而血瘀体质更是心血管疾病的温床!
这时巧用三七可活血化瘀,但三七应该如何使用?
如何辨别自己是否为血瘀体质?
不同体质如何用活血化瘀的三七?
三七有哪些服用禁忌?
广东省中医院
重症医学科大科主任
胸痛中心主任 邹 旭
将教大家如何巧用三七调理血管问题。
转载请联系我们授权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