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是常见疾病,症状或会腹痛、食欲不振、或恶心呕吐等。看似小病,不加以调理或不及时治疗,慢慢会发展成胃溃疡,甚至胃癌。
Q1:体检时检测到幽门螺杆菌呈阳性,意思是患上胃病吗?需要根除治疗吗?
幽门螺杆菌是目前所知能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种类,其中幽门螺杆菌阳性并不代表有胃病,可以肯定的是会损伤胃黏膜引发炎症。
可引起胃炎、消化道溃疡,严重诱发萎缩性胃炎,甚至发展为胃癌。因此要到正规医院接受正规根除治疗,严遵医嘱服药。
平时饮食注意安全卫生,便后一定要洗手,聚餐时最好分餐或使用公筷,以远离幽门螺杆菌。
Q2:常说普洱养胃,绿茶消炎杀菌,但慢性胃炎患者可以喝茶吗?
胃炎患者不管饮用何种茶类,都不宜饮浓茶,或在空腹情况下喝茶,以免刺激胃酸及胃蛋白酶等消化液分泌过多。
由于茶叶中含茶碱,可在饭后适量喝熟茶,如普洱、红茶。而绿茶的茶碱成分高,对胃黏膜刺激伤害大,建议少喝以免引起胃部不适。
Q3:都说胃病“三分治七分养”,那意味养大于治,重养就行了?
胃病是慢性病,虽然调整饮食、作息时间等有利于病情恢复,但并非所有胃病调理过程都可只重治或只重养。
若检查未发现器质性问题,如功能性消化不良可侧重于日常养胃,但溃疡、弥漫性炎症、萎缩、中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先要到正规医院接受治疗,再以养胃辅助。
但不宜三餐喝粥养胃,营养状态不好且品种单一。建议少量多餐,两餐间适当加餐,少食酸辣刺激、含淀粉高的食品。
胃部消化影响着人体营养吸收,而食无定时、焦虑紧张、饮食卫生均可引发胃病,因此不妨学习国医大师的养生经。
饮食上要多样化,蔬菜肉类要均衡,五谷杂粮要常吃,最好一日吃够20种食品。(包括姜葱蒜等配料)
其次进食适量不要撑,八九分饱就好啦。少食油炸、高脂食品,爱惜娇胃从进食开始。
心情愉悦胃也好,少生气、莫过度焦虑忧愁,心情郁闷时就迈开腿,运动减压。
运动跟上了,胃活力也饱满了,促进胃蠕动,消化更好了,还能提高机体免疫力。
如果胃部有“胀、痞、烧、痛”不适,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国医大师的“化浊解毒方”,同样适用于萎缩性胃炎患者哦~
萎缩性胃炎患者别给自己那么大精神压力,要相信我国的中医学,重视病症并积极配合治疗,痊愈之日就在不远处。
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治病,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
脾主升清,胃主下降,若升降不平衡,便会阻于中焦,出现胀感。
发胀有食积性、脾虚性、肝郁气滞性,浊毒内淤等多个成因。
若因浊毒内淤导致胃胀,可用化浊解毒消胀方缓解症状。
化浊解毒消胀方由藿香、佩兰、厚朴、枳实、炒莱菔子和广木香六味本草搭配。
藿香、佩兰有芳香化浊、健脾利湿功效;厚朴理气,理无形之气;枳实消食,消有形之气;广木香有理气止痛功效,炒莱菔子理气消食。
先浸泡药材2小时,水煎半小时后倒出汤水,再放同量水继续煎半小时。
两次煎煮的分量达400毫升,早晚各服200毫升。
(用药、用量请根据个人情况,在医生指导下抓药服用,不建议自行配药)
痞症多因脾胃不好、升降失常,致痰湿浊毒淤积中焦,如石头堵胃的痞塞不通感,闷得慌。
有痞症的胃炎患者,可尝试散浊解毒消痞方,将淤堵的浊气和毒气散解,痞塞就自行消除了。
散浊解毒消痞方由黄连、清半夏、瓜蒌、莪术、白术五味本草搭配。
黄连、清半夏、瓜蒌是出自《伤寒论》的消泄心汤,主治心下(即胃部)痞满;莪术破气消胀、白术健脾利湿,五味搭配即可健脾胃以扶助正气,又可破积满而攻散邪气。
先浸泡药材2小时,水煎半小时后倒出汤水,再放同量水继续煎半小时。
两次煎煮的分量达400毫升,早晚各服200毫升。
(用药、用量请根据个人情况,在医生指导下抓药服用,不建议自行配药)
中医讲究不通则痛,或有饭前痛、饭后痛,隐痛、胀痛、刺痛、烧灼痛等痛症。
但痛症并不代表萎缩性胃炎的情况恶化,而是与胀满、痞塞并列萎缩性胃炎症状。
祛浊解毒止痛方由元胡、白芷、蒲公英、罗勒和砂仁五味本草搭配,适宜需要祛浊毒、止胃痛人群,但阴虚患者不宜使用。
元胡有活血化瘀、止痛功效;白芷芳香、祛风止痛;蒲公英药食两用,有清热解毒功效;罗勒行气止痛、健胃;砂仁化湿开胃。
(用药、用量请根据个人情况,在医生指导下抓药服用,不建议自行配药)
先浸泡药材2小时,水煎半小时后倒出汤水,再放同量水继续煎半小时。
两次煎煮的分量达400毫升,早晚各服200毫升。
胃炎患者多感觉胸骨后面和心口窝烧灼难耐,如同喝了烈酒,并伴泛酸水。(也有不伴泛酸的情况)
烧心多因体内湿热浊毒壅盛而感烧灼,或因阴虚内热而致,尤其甜食、辣食进食后明显。
清浊解毒润凉方由生石膏、黄连、儿茶、生地、寒水石五味本草搭配。
生石膏清胃中湿热,和胃通行;
寒水石善于清胃中燥热,令胃火下行;
黄连清热燥湿、解毒;
生地清热生津养阴,儿茶清热凉血。
(用药、用量请根据个人情况,在医生指导下抓药服用,不建议自行配药)
先浸泡药材2小时,煎煮时先下生石膏、寒水石煎15分钟,再下其他本草则药效更佳,半小时后倒汤水,再加水半小时。
两次煎煮的分量达400毫升,早晚各服200毫升。
以上四种对症“化浊解毒方”效果因人而异,不建议自行配药,最好在医生号脉、望闻问切后抓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