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公众的目光一次又一次被南阳新区吸引,南阳的西区正像一头睡狮,等待被唤醒。
有谁知道,西区的未来同样关系南阳的命运。
1
在南阳2011年到2020年的总体规划里,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点信息:
1、白河北岸,西区(包括王村)是唯一被铁路阻隔的组团;
2、到2020年,南阳十个组团,规划人口180万,西区占到了12.2%;
3、西区同样规划了大量住宅用地(黄色区域),如今发展明显滞后于规划。
西区并非不想发展,也并非没有发展,只是它的长期滞后,有着深刻原因。
2018年百度卫星图,铁路线以东,是密密麻麻,铁路线以西是农田包围城市
火车站朝向的意义有多重要?我们先看看100多年前的郑州(郑县)站。
平汉铁路、陇海(汴洛)铁路开通后,郑县老城西侧到火车站之间,迅速发展出了新城区。并且围绕火车站,形成了批发市场、德化步行街和二七广场商圈。
南北向京汉铁路以东是商业区、居住区、行政区。东西向陇海铁路以南,是工业区,人口稀少。
1948年郑州市规划,两条铁路剪刀部分“西北”和“东南”则被完全隔离,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不独郑州站,随着建国后更多城市铁路线的修建,几乎所有通铁路的城市,都围绕火车站的朝向,形成了大小不等的商圈。
火车站的导流意义,非常重大。
南阳火车站周边,则形成了工贸、批发市场、商城(现新华城市广场)等商圈。
南阳车站广场北边的工贸,是当年电子产品和家电买卖的集散地
火车站东边的新华城市广场,是南阳90年代最大的服装批发市场
在缺少立体交通和地下轨道交通的年代,铁路线和客站的建设,虽然拉大了城市框架,促进了郊区的商业发展,但是对城市的分割作用也非常明显。
这在河南省的郑州、洛阳、商丘、南阳等很多城市都有所体现。
以南阳为例,火车站以东是逐渐发展起来的郊区,以西则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1978年,穿过南阳西郊的焦柳铁路通车,从此南阳西区的发展举步维艰,一度沦为抢劫多、小偷多、治安差的角落。
在2009年的南阳市区地图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到南阳东西区发展的不均衡。
近几十年来,许多城市都用立体高架或地铁,弥补了铁路分割的短板。
郑州为了解决铁路线的分割效应,分别修建了火车站西广场、地铁下穿、陇海快速通道等高架。
商丘同样是修建了南北广场,将高铁站背靠原有车站,并在东西两边,修建了跨铁路高架。
商丘站南北站广场
商丘站东边的跨铁路高架和原来的涵洞
而南阳站两侧,因为缺少高架通道,旧有涵洞交通压力大。
客流不能向西疏散,拥堵在客站以东的新华路和车站路南北,造成了中心城区通行的巨大压力,也使西区发展丧失了宝贵客流,人为加大了中心城区的交通负担。
南阳建设西路涵洞,双向两车道
中州西路双向四车道涵洞
西区发展,丧失了客流,也就失去了发展的推动力,而这些客流单方向涌入客站以东,造成了中心城区巨大的交通压力。
南阳城市发展可谓“一举多失”。
2
如果细数南阳的断头路,从南到北可以列一张表:
杜诗路向西断头
张衡路向西断头
八一路向西断头
七一路向西断头
信臣路向西涵洞卡脖子
建设路向西涵洞卡脖子
中州路向西涵洞卡脖子
目前也只有光武中路在2015年初完成了改建,修建了双向六车道。
这些断头路和涵洞,就是制约南阳西区发展的重要外因。不客气地说,只要这些现状不改变,南阳西区的规划图画得再好,也没用。
由于张衡西路的断头,也造成了南阳城区市民生活的严重不便,图为该市民日常公交车通勤需要绕的路。
西南角高校园区目前通过北京大道和沪霍线和西区有连接,但缺少中部向北的通道。
如果说东西交通是西区发展的硬件因素,那么南阳西区崛起的软实力,其实是高校园区的科研带动和消费拉动。
这样的例子在美国的硅谷非常明显。
斯坦福大学在二战之后,为了促成学校的科研成果转化,将斯坦福大学的8800英亩土地出租,招徕了一批高科技公司,而这些高科技公司后来的盈利,又反哺了斯坦福大学的科研。
位于图中左上角的斯坦福大学(图中S的位置)吸引了众多的科技公司
于是围绕斯坦福大学城,形成了著名的高科技产业园区,这个就是后来的“硅谷”。
南阳其实也在西南角规划了高教园区,但是在推动产业园区方面,同样忽略了铁路以北的西区。
这就造成了西区,很难从南阳高校的发展那里,获得红利。
3
说了这么多西区的被遗忘,有朋友会问:西区发展起来有什么好处?
在我看来,有以下几点:
- 西区不需要跨河,有一定道路配套,便于发展产业并接纳市区人口。
- 西区存在大量农田和自然村落,开发成本低。
- 西区与东区的对接,不需要跨河造桥,现有断头路修通即可通行。
- 火车站是阻隔,也是可利用资源,如果成功引导客流,西区潜力巨大。
- 西区人口密度低,可以快速疏导中心城区人流,相对于新区,导流更容易。
- 相对于生活在南阳新区,西区如果打通断头路,市民的生活和交通成本更低。
不过我大南阳也已经逐渐重视到西区的价值,信臣路涵洞的规划扩建、光武西路涵洞扩建的完工正是重要标志。
期待南阳西区,有一天真正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