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性任务:让学习变得既有意思又有意义

2020-04-07     现代课程网

以下文章来源于教者絮语 ,作者汪正贵

从有意思到有意义

学生学习内动力的激发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有意思,学生觉得好玩,有兴趣;二是有挑战,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有胜任感,觉得自己通过努力能够完成任务;三是有意义,学生觉得学习的内容有价值,且与真实世界或自身相关联,并从中发现了学习任务的长期目标,找到了学习的价值感,从而愿意为之付出努力。

因此好的表现性任务,首先一定要让学生喜欢,能够吸引人。其次,能够挑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有跃跃欲试的冲动和成功后的成就感。最后,让人觉得有价值,有意义。既有意思,又有意义,是对表现性任务设计的双重挑战。

在青岛中学的课程博物馆里,展示着青岛中学《摄影表达》课的学生作品和课程现场的照片。这是一门创意摄影表达课程,学生们在课上,利用一些现成材料、服装、配饰模仿起世界名画中的人物,然后进行创意摄影。《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蒙娜丽莎》《百合圣母》……甚至还有著名的《最后的晚餐》都被孩子们模仿得惟妙惟肖,影棚大片更是逗趣十足。

《摄影表达》这门课的任课老师于海介绍,“模仿世界名画其实是我们这门课中的一个环节。通过让孩子观察名画,模仿名画从而学会布景、布光、影棚拍摄等等摄影中的众多环节。”

孩子们也充分调动自己的聪明才智,用一些布头、方便口袋等等现场就有的物件,来尽可能模仿还原世界名画中的细节,再拍摄成影棚大片。

“最开始都是我给他们选画,让他们来学来模仿,等到最后,我们这堂课的12名学生想到模仿《最后的晚餐》。因为人数算上我正好13个人,所以大家一气呵成地完成了《最后的晚餐》的模仿拍摄。”于海老师介绍。

这门课不仅是摄影课,也是绘画理解与表达课程。是一门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课程。在青岛中学,基于艺术的技术课程,以及基于技术的艺术课程,多达30门,供学生们选择。

这是一门用摄影去表达对绘画的深度理解。再比如,还有一位艺术教师让学生画重量、画虚无的空间、画音乐的旋律,其实是用视觉艺术来表达学生对音乐、空间及身体感知的理解。不仅有意思,而且有意义。

好的表现性任务一定要有张力。也就是说,它应该可以挑战不同水平学生的不同潜力,而不是有的学生觉得难了,有的学生觉得容易。它可以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觉得能够容易上手,同时又能够发挥自己的所有潜力,挑战自己的水平。这样的有张力的任务才是好的表现性任务。

比如:青岛中学小学五年级“我能活到100岁吗”这个主题学习的核心任务是写一篇虚拟自传:假想你现在是80岁,请回顾你的一生。我看到一个班级的学生的作业,有的几乎写成一本小说。老师的起初目标要求是一千字左右,结果一个班十五个孩子,每个人都写了七八千字。有两个孩子的自传,天马行空,又妙趣横生,难以想象这是小学五年级学生写的。这样的表现性任务,能激发孩子们的巨大潜能。

再比如,青岛中学初中科学课,在“生物演化”单元,设计的表现性任务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设计一种“超物种”:在现有物种的范围内,设计一种超物种,并找到它在进化之树中的位置和栖息地,并根据这个物种的运动能力和适应能力进行量级评定。该物种的生物特征必须完全符合生物功能、结构,和环境适应性等原理,设计合理,同时又要新颖、独特。并绘制该物种的化石,让一亿年之后的人们能够根据这个化石,推断出它的生物学特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要综合运用生物、地理、物理等多学科知识,才能完成这个表现性任务。不仅让学生觉得有意思,很好玩,也极大地挑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觉得有意义。

从解题到解决问题

表现性任务要与真实情境相联系。这个情境可以是模拟的,也可以是复制的真实情境。目的是让学生在不良结构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可迁移的能力与素养。真实的情境,一般是结构不良的,具有真实的约束条件、不可预测的问题、挑战的情境,并且没有统一的“正确”答案。这样的情境需要学生调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能力。

2016年魏勇老师在美国听了一堂政治课,当时正是美国大选前一周,这节课探讨的是“美国大选战略分析”:假设你是竞选团队的成员,可以选择希拉里或者特朗普,你怎么帮助你的候选人获胜,请拿出你的竞选方案。方案包括8个部分:

1.导语。包括标题、封面设计、明确支持谁等。

2.研究选举图,分析几个关键州,制定制胜策略,打印出图,加上提纲。

3.研究希拉里和特朗普两人在重大问题上的观点,不许粘贴,用自己的话概括并注明出处。

4.详细浏览两人的竞选官网,比较各种信息,分析二人的不同风格和如何使用媒介。

5.制作竞选广告。

6.竞选资金来源分析,分析资金渠道、筹集方式及对应的选民信息,用图表示。

7.提出选举策略一:针对不同的选民如女性、年轻人、拉丁裔、退伍军人、商业巨子、老人、环保分子、非裔等不同人群,给竞选人写出竞选策略备忘录。选举策略二:帮助竞选人挑选副总统搭档。

8.个人总结。

(1)大选优劣分析;

(2)大选是否推动民主的发展。

这样的学习是解决真实问题的深度学习。通过设计“真实”的表现任务,将知识和技能抛锚在问题之中。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调动学科知识与技能,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培养关键能力。

真实的表现性任务还能够赋予学习以价值和意义,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的效用,从而唤醒学生的学习内动力。同时通过问题设置,将学生代入到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学生自身的角色也获得了一定的意义,让学习和学生自身关联起来,有助于启动学生的自我系统,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提升学习的意义感。

当然,所谓的“真实”情境,在人文学科中,可以是创设的模拟情境。

比如,关于最近的“新冠”疫情,有一位高中生给湖北的作家方方写了一封公开信。语文教师可以借此设计这样的表现性任务:请你代表方方,给这位高中生的同龄人,写一封回信。作为疫情的亲历者,学生一定有许多真实的感悟可以表达。这样的任务设计,是一种模拟的真实。让学生以虚拟的身份进行写作,学生有一种代入感,以虚拟的角色完成相应的任务。

北京十一学校语文教师在《史记》单元学习中,设计了“我来任命‘史上最佳君臣组合’‘”的表现性任务,通过“子任务01 :撰写《史记》中历史人物性格品质鉴定书——《“ XXX同学曰” 》 ;子任务02:配置最佳君臣组合;子任务03:撰写《“史上最佳君臣组合”任命状》”,来完成这一单元的学习和评估。这也是一种虚拟的真实情境。

再比如十一学校语文教师设计的“曹操祭文”表现性任务:“曹操乃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公元220年3月15日,曹操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留下无穷的话题任后人评说。请阅读完《三国志·武帝纪》以及曹操的代表诗文,并结合当代人张作耀的《曹操传》,深入了解曹操,在其祭日来临之际为其写作一篇祭文(悼词)。”

这样的表现性任务,不再是仅仅要求学生“记忆、理解和领会“,而是进入到“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的高阶认知过程。是从高位切入,通过核心任务的设计,将学生引领到问题解决的高度;而要解决问题,必须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这样得以将离散的知识和技能集成起来,并在问题解决中赋予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意义和价值。实现从解题到解决问题、从做题到事情的转变。

从输入性学习到输出性学习

表现性任务其实是一种输出型的学习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可以分成两种形式,一种是输入性学习,一种是输出性学习。学生倾听、视看、阅读等,基本上是输入性学习。即将新的信息通过感官输入,进入大脑的短期记忆,其中有些内容与大脑中的已有知识相关而被编码进入长期记忆。

输出性学习是通过讲、练、做等方式,将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综合、分析和创造,在新的情境中进行应用的学习类型。表现性任务就是通过真实的任务,让学生在应用和创造中学习,在学习中巩固和“活化”基础知识和技术,并在应用中培养具有可迁移性的能力与素养。

十一学校的教师在《汉字的魅力》单元学习中,设计了“造字”的表现性任务。“单元目标:了解汉字的‘造字法‘:象形、指示、会意、形声、假借、转注。核心任务:艺术家徐冰的装置艺术《天书》,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天书》里的每一个字,用的都是汉字的笔划,但实际上都是不存在的汉字。请你自己造一个字,并说明你所用的造字方法。” 这样的学习就是输出性学习,是领会后的应用,是理解后的创造,是内化后的外化。

学习就是知识的内化和外化的过程。输入性学习是内化的过程,输出性学习是学习外化的过程。知识的内化是对知识的深入理解,知识的外化是通过完成实际的作业和作品,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并逐步形成素养的过程。表现性任务就是通过学习结果的作品化(产品化),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在知识的应用中,实现知识的内化与外化。

北京十一学校提出“作业作品化, 创意产品化”的思路,每年举办“红窗会“,将学生的学习产品进行校园交易。青岛中学和青岛实验学校的小学主题融合课程也是如此。每一个主题学习结束,学生要完成相应的任务和作品,并进行课程作品展示。

这样的学习作品和产品,是学生知识、能力与素养的外显、活化与凝结。这样的学习是输出性的学习。在某种意义上说,输出性学习是指向高阶认知的深度学习,是指向能力和素养目标、有着具体产品或表现的实践性学习。一切能力的形成,必须通过实践这个唯一的管道和路径。

荀子早就说过这个道理:“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

西方有个谚语,和荀子的话很相似:“I hear and I forgot; I see and I remember;I do and I understand; I discover and I apply.”

记得(识记)不代表懂得(理解),懂不代表会,知与行的距离是最遥远的距离。所以,输入固然是一种学习方式,输出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听、看、读只是一种感官的信息输入。当学生将所输入的信息经过加工,重新表达出来、做出来、甚至再教给别的人,这时候,他所习得的就不再是随时可能忘却的信息,而是理解了的知识,甚至是一种可迁移的能力,这样的学习才是是深度学习。这也是表现性任务的价值所在。

从表现性任务到表现性评估

表现性任务不仅是学习的载体,也可以用来作为评估的手段,也即表现性评估。

表现性评估是指通过真实的学科任务,或者与现实世界相关的工作任务,进行思考和创作,以有形的作品或表现来证明学习结果的评估形式。

表现性评估本质上是与传统的纸笔测试相异的实践性评估。与传统的笔试相比,它是一个评估连续体,既重结果,也重过程;既评价知识和技能,也评价行为和素养。正如学习驾驶,不仅要进行书面考试,更重要的是路考,只有通过实际的操作才能证明其学习结果。我们不可能仅凭书面考试就给学习者颁发驾照。

学生的学习目标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知识和技能,理解,可迁移的能力。对于知识和技能目标,可以通过传统的评估方式来评价;而对于理解性和能力目标,必须通过表现性评估来进行评价。表现性评估就是通过表现性任务来完成的。

2019年5月,我们访问了斯坦福大学的“学习与公平中心”,该中心研究表现性评估已经十多年。在培训中,我们进行了一次表现性评估的体验:“包裹木乃伊。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以下任务:一卷卫生纸是否可以包裹一个人的全身?你是如何知道的?”给我们每个组的工具,就是两卷卫生纸和一个卷尺。这是一个表现性任务,也是一个表现性评估。

纸笔测试只能评估学科知识和技能,不能有效评估出能力和素养。比如21世纪的关键能力:创造性和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交流能力,这是学生能力和素养金字塔顶的4Cs, 很难在传统的纸笔测试中体现和评估出来。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解决真实的问题,完成表现性任务,才有可能评估出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根据目标和评估的一致性原则,既然我们重视能力与素养目标,我们就要评估能力与素养。评价什么,就会得到什么。

所以表现性任务是教学设计的重中之重。好的表现性任务承担着双重作用,一方面要内置着学习目标,将学习目标当作锚,抛在任务之中,任务的展开与完成过程,就是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一个好的表现性任务,一定要承载学习目标,从目标出发,这是设计表现性任务的基点。如果表现性任务没有锚住学习目标,那就容易陷入到活动主义的误区,矮化或泛化为一般性的学习活动,甚而有可能是为活动而活动,为表现而表现。

另一方面,表现性任务也为学生是否完成目标提供评估证据,其本身也成为评估的方式。如此,将学习目标、任务、评估连接在一起。这三者的一致性,是教学设计的基本准则。

表现性任务作为评估的手段,要避免虚假学习。也就是说,如果学生完成这个任务,并不需要综合应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照样能够完成这个任务,那么这个学习任务的评估效度就存在问题了,容易陷入虚假学习和虚假评估。也就是学习任务与学习目标脱节了,也与学习的评估脱节了,没有能够评估预期想要评估的东西,也就没有达到目标、任务和评估的一致性。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xpDLVHEBrZ4kL1ViUpQ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