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总是看着假假的?怎么看怎么虚伪

2019-10-31   明天会更好651011

前文说到,意识层面微风吹过,潜意识层面波浪滔天。很多人不敢表达愤怒,因为意识层面的愤怒很合理,但潜意识层面的愤怒却到了恨不得别人去死的地步。

很多人不敢表达渴望,因为意识层面的看起来很正常,但潜意识层面,却恨不得独占全世界。精神分析特别强调攻击性的普遍,咨询中的各种拖延、迟到,乃至早到、讨好,也许都是在表达愤怒和不满。

每个人都不好惹,包括自己,看似老好人,其实一样有根本性的自恋,容易愤怒,只是没有表达。一旦有机会,就会展现自己的报复心。那么这些人性深处的攻击性,有什么意义呢?

攻击性让人更有魅力

从心理学的视角,看美国大片就会发现,所有的超级英雄电影,首先讲的都是全能自恋,那些英雄担负着拯救整个城市乃至地球的重担。

其中两个系列都讲了攻击性,并直接用了黑色做隐喻。蝙蝠侠永远都是一身黑色装束;蜘蛛侠第一部讲到了纯白的蜘蛛侠,只有爱和真善美,同时你会看到一个经典的好男人羞涩、封闭、宅,有点弯腰驼背,虽然会感动你,但似乎缺少魅力。

第二部讲外星的黑色能量附在蜘蛛侠身上,他立即化身为有点邪气的男人,有意思的是他一下子变帅了,走路昂首挺胸,浑身都放着电,所到之处,女人被迷倒一片,有了超凡魅力。

为什么蜘蛛侠黑化之后,突然有了魅力?

如果明白了,攻击性是人类的一个本性,那就可以有一个推论:剥离了攻击性的男人,也剥离了自己的本性;而具有攻击性的男人则是真实的,因此后者比前者更有魅力。

同样的放到女人身上:简单的好女人,被人称道,但有攻击性的女人,更容易生动有魅力。

获得幸存的感觉

精神分析的咨询和治疗,把修通攻击性视为核心部分,可为什么大多数人活不出攻击性,甚至容易将攻击性视为破坏性,而倾向于压制它呢?

介绍一个,精神分析中有意思的一个说法:儿童需要获得,母亲或客体可以在他发出攻击后,而得以幸存的感觉。

逻辑推理一下:既然婴儿一开始觉得自己是无所不能的,那么自然会担心自己一旦发出攻击,母亲乃至整个世界都会被毁灭,各种超级英雄片,都刻画过这种感觉,好像地球和宇宙太脆弱了。

武老师真正理解这一点,还是在一次咨询中,来访者说:武老师,我不敢对你表达愤怒,是因为我担心,我一对你表达愤怒,你就会被我摧毁。

如果有些来访者,小时候遭遇过亲人离世等不幸,那么他们理性上知道,这不是他们的罪过,但在潜意识深处,他们真的觉得这好像是因为他的攻击性所导致的。

比如一位来访者的姐姐,在她小时候遭遇车祸死亡,长大后她自然知道,这是车祸,客观意外;但潜意识深处,真切地觉得,这是她的攻击性导致的。

这种心理现象可以延伸到很多地方,引出这样一个推论:孩子天然地认为,家里的所有不幸都是,他的攻击性导致的结果,比如亲人意外死亡,父母离婚,从而导致他压抑自己的攻击性,或即便释放攻击性,也是以破坏性的方式呈现。

比如武老师,他的妈妈有严重的抑郁症,她从来在没在语言说过,要他为她的痛苦负责,但通过深度的精神分析,发现武老师内心深处会真切觉得,妈妈的脆弱和痛苦是自己导致的。

孩子因为有全能自恋加攻击性,所以以上推论是很自然的部分。父母需要特别提醒孩子,家里的这些事情不是他导致的。

但相反,在很多家庭里,会看到父母会一遍遍对孩子说,我们离婚是因为你,我们不幸是因为你……这对孩子的心灵是摧毁性的。

武老师的一位朋友和前妻已离婚多年,他儿子上小学三四年级时,问他:爸爸,你和妈妈离婚,真的不是因为我学习不好吗?

朋友听到儿子这么说,心痛至极,眼泪刷一下就流了下来,抱着儿子安抚说:这是我和妈妈两个大人的事,怎么会是你导致的呢,再说爸爸觉得你的学习挺好的。他这样对孩子说,是很棒的做法。

不过在咨询中,武老师发现对一些全能感特别强的来访者,做这样的解释后,他们常常显得没有感觉,甚至怅然若失。

再谈下去就会发现,他们希望自己有影响乃至决定周围一切的能力,所以人性真的是很有意思。

攻击性等同于生命力

攻击性是人类的本性,攻击性又容易带来罪疚感,那该怎么办呢?

强调一下温尼克特的理论:攻击性等同于活力或动力。每个人的自我就像是一个能量球,能量球伸展自己时,自然就会有攻击性产生。

武老师引申了一下,认为:当一个人向外界伸展自己的意志时,就像是伸展出了一个能量触角,如果这个能量触角与其他存在建立了好的关系,那么这个能量触角就被照亮了,变成了热情、创造力等生命力;

如果这个能量触角,没有和其他存在建立关系,被忽略或被拒绝了,那它就会变成黑色能量,成为攻击性,攻击性向外,就变成了破坏性;而攻击性向内,就变成了抑郁。

这是形象化的说法,而温尼科特则说,攻击性是天然的活力。在好的促进性环境中,儿童的攻击性,得以整合;而在坏的剥夺性环境中,攻击性就会变成破坏性,并以反社会的方式显示。

还说,如果母亲在婴儿攻击下,得以存活,那会让婴儿意识到,母亲不是他的一部分,不在他的控制之下,是他之外的另一个存在。

母亲得以存活的意思是,母亲既没有死去,也没有离开,同时也没有报复惩罚她。

对小婴儿而言,还没有形成“客体稳定性”的概念,所以母亲离开,就会让婴儿觉得,母亲好像被他的攻击性杀死了。

因此母亲或第一养育者,在孩子小时候,和孩子保持一个基本稳定的关系,非常重要。

所谓客体稳定性是指,维持客体稳定形象的能力,特别是维持母亲。研究发现,孩子在一岁半时才能形成“客体稳定性”的概念,就是一个事物从他眼前拿走,他不会太慌,因为他知道这个事物仍然存在。

但在客体稳定性的概念没有形成前,他要么会很慌,要么根本不在乎,因为他认为这个事物,一旦在他眼前不存在了,那就彻底消失了。

有个经典的例子就是“躲猫猫”,等孩子长大后,形成了这个能力,这个游戏就玩不下去了。用武老师的话说,就是“心中住下了一个爱的人”,当内在有一个爱的客体住进来以后,一个人才有了真正能承受孤独的能力。

同样,如果母亲报复惩罚孩子,会让孩子觉得,攻击性真的是可怕的东西,真的可以毁灭世界,所以外在世界要压制他的攻击性,要惩罚他,让他知道不能随意释放。

当然有两种情况下,仍然可能会培养出攻击性爆棚的孩子,但这时的攻击性已经严重偏向了破坏性。

逻辑是:攻击性是不好的,于是一宣泄攻击性,就会用不好的方式来表达。再强调一下,在温尼科特这里,攻击性就等同于生命力,它是小孩子,伸展自己是一种非常天然的东西。

自体都在寻找客体,我永远都在寻找你,攻击性,可以理解为,我在寻找你时,自然产生的一种东西。

在婴儿这,攻击性是:“原始的爱的表达的一部分,最初的爱的冲动,具有一种破坏性,但破坏不是婴儿的目的,因为这个时候他还不知道什么是怜悯。”

当母亲能接住婴儿的攻击,这时母亲就与婴儿建立了联系,可以说婴儿的自体就找到了客体。而在关系中,一元关系里的攻击性变成了二元关系中的热情。

科胡特认为,心理健康就是,活力能滋养自体就是自信;活力能滋养客体就是热情。活力必须能在关系中流动,否则关系双方会感觉到,这个关系是空的。

活力总是带着攻击性,所以不管我们怎么惧怕攻击性,其实都体验到,如果一个人身上没有攻击性,这个人就好像是虚假的,他很难和别人建立起生动真切的关系来。

总结

1.攻击性是人类的一个本性,剥离了攻击性的人,也剥离了自己的本性;而具有攻击性的人则是真实的,因此更有魅力。

2.精神分析有个说法:儿童需要获得这种感觉——母亲或客体可以在他发出攻击后而得以幸存。

孩子因为全能自恋加攻击性,所以天然地认为,家里的所有不幸,都是他的攻击性导致的结果。

从而会压抑自己的攻击性,或者即便释放,也是以破坏性的方式呈现,父母需要特别提醒孩子,家里的这些事情不是他导致的。

3.温尼科特认为,攻击性等同于生命力。如果母亲在婴儿攻击下得以存活——母亲既没有死去,也没有离开,同时也没有报复惩罚他,那会让婴儿意识到,母亲不是他的一部分,不在他的控制之下,是他之外的另一个存在。

当母亲能接住婴儿的攻击,母亲就与婴儿建立了联系,一元关系里的攻击性就变成了二人关系中的热情。

4.活力总是带有攻击性的。不管怎么惧怕攻击性,我们其实都体验到,如果一个人身上没有攻击性,他很容易像是虚假的,很难和别人建立起生动真切的关系。

思考

文中爸爸的话让我瞬间泪崩,我被他感动了,原来我也一直以为,父母之间的问题,是我的攻击性导致的,所以我才会瞬间泪如雨下。

在生活中,在尝试建立和走进一段亲密关系,但是总感觉碰触不到对方,现在想来可能是,因为攻击性从他身上被抽离了。所以才觉得他是虚假的。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攻击性,把真实的不好的感受说给对方;同时也要学习接的住对方的攻击性,让黑色能量遇到光。让能量流动起来,也许这就是自信和热情。

人需要有阴影,有了阴影会立体、真实,不再是单维二维。不要惧怕阴影,它的反面是光,而光是有可能穿过阴影。裂缝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谢谢你的欣赏,愿你有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愿你有个被爱照亮的生命。观点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对于本文内容,你有其他观点吗?欢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