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说到了,讲感受,就是捧出你的心,只有当你能捧出你的心时,才能碰触到对方,如果是讲道理就很难起到这样的作用。
不是通过思维去学文字,而是通过感受去学文字,这不仅是特殊孩子的特殊教育方法,也是现在逐渐流行的蒙特梭利幼儿教育法、华德福幼儿教育法等教育法的关键所在。
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灵过程有三个:身体过程、情绪过程和思维过程。身体过程就是身体对事物的感知;情绪过程可以理解为“我”这个存在,对感知到的事物的接受或抵触;思维过程则是对文字思考的过程。
身体过程和情绪过程比起思维过程来更为根本。感受和体验是本体,而思维是镜像。我们不能本末倒置,因为思维好辨识、好传播,就认为思维过程比身体过程还和情绪过程更为根本。
思维过程其实是身体过程和情绪过程的一个投影。如果只有思维过程,那心灵就会是干瘪的,而必须有身体过程和情绪过程的参与,一种心灵活动,才是生动饱满的。
思维
前文只是简单地讲述到了这些,感受是有两个范畴的:身体感受和情绪情感,也就是身体过程和情绪过程。
我们容易重视思维过程,重视想法和头脑。而想法和头脑,它们都在自己的脑袋里,而且容易被听到,所以我们容易觉得这是“我”的想法。
心理学上这被称为“向思维认同”,也就是把思维认同为“我”。
但真相并非如此,你认为“我”的想法。实际上,常常是别人的声音,很多人认可这一点,比如乔布斯曾经有过这样一段演讲:
不要被信条所惑——盲从信条就是活在别人思考的结果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淹没了你内在的心声。
最重要的是:拥有跟随内心和直觉的勇气,你的内心和直觉,多少知道你真正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任何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
对此,著名的催眠大师斯蒂芬 吉利根有一个强有力的说法:如果没有身体作证,一个道理,对你而言,就可以说是一个谎言。
这个道理,我们的文化是很看重的,“体会”、“体悟”、“体察”等很多词汇都是在说一个道理,必须经由你自己身体的证悟,否则这个道理就不是你的道理。
当然所谓谎言,并不是说这就是错的,而是说,它还没有成为你自己的真理,你要找到自己的真理。
个案
分享一个故事吧,有一位叫晓枫的学员,有次奇妙的体验。上课的时候她都在打瞌睡,还经常迟到,看起来总是不能投入,不过她自己知道,这是她的一种学习方式。
她做了一辈子的乖学生,在这次课上,她不想这么乖,她想在放松的情形下学习,与其说学习,不如说是她在课程中,等待那些能触动她的时刻。
有时一句话、一个故事,或者是学员们的分享、互动的细节都会触动她,被触动后,她才会自然地去细细品味这份触动。
课程进行到第5天上午时,一份特殊的触动发生了,当时讲到一个故事,一位隐士,隐居在一个森林小屋中的故事。故事中的“森林小屋”深深触动了晓枫。
突然间,她觉得脑子里一直在聒噪的种种杂念被吸走了,她平生第一次体会到了没有杂念的“空”的感觉。
这种感觉稍纵即逝,很快脑子里重新有了种种念头,好像这个感觉也没什么了不起,然而课间时,她去吃点心,随手拿起了一块夹心饼干放在嘴里。
咬了一口夹心饼干的奶油流到她的唇齿间,忽然间,她的心再次安静下来,杂念再一次全部消失。似乎整个世界的其他事物,也都不存在,天地间只有她和这个夹心饼干存在。她仿佛是第一次品尝到了夹心饼干的味道………
她讲述这个过程时,武老师想到,这可能就是马丁布伯的说的“我与你”的关系吧。
在这一瞬间,晓枫用她的全部存在和这个饼干的全部存在相遇;这一瞬间她与这个夹心饼干建立起了“我与你”的关系。
前文讲过,心灵过程有三个:身体过程、情绪过程和思维过程。她的经历就是一个全然的身体过程,然后这个过程又好像和我们常以为的身体过程不一样。
因为这一切,她的全部感官好像都被打开了,她彻底敞开了自己,而与一个看似如此如此普通的饼干,建立了“我与你”的关系。
能产生这种感觉并不容易,特别是对晓枫来说,因为她一直活在别人给她灌输的各种信条中。
先是父母,然后是老师等各种人,她甚至觉得,几乎是所有人都在对她说,你要遵守这个规则,你要遵守那个规则,你要这样生活,你要那样生活。只有在武老师的文章中,才第一次听到“相信你的感觉”。
感觉就是身体过程,它看似不那么高级,但必然是你的身体与其他存在建立关系时的产物。它是你的,而头脑却可以吸收各种信息,也可以被灌输各种信息,所以我们甚至可以说头脑是别人的。
对此,晓枫深有体会,一直以来,她感觉自己的脑子就像一个椰子壳,里面塞满了纸条,每一个纸条都有父母给她的一个道理。
当遇到一件事情时,会从椰子壳里试着调出一个相应的纸条来,然后按这个纸条去行动,几乎没有哪个纸条是自己写的,都是父母灌输的,看上去很好的道理。
但这些被灌输来的道理有很多缺陷:
1.它里面调出来一个合适的纸条不容易,有时要花费很多时间去调动;
2.每当调用一个纸条时,身体似乎都不愿意;
3.这些纸条经常相互矛盾,冲突的很厉害。
也许最重要的是第二点,身体不愿意,比起头脑,身体更靠近你的灵魂。头脑可以被灌输,或者被蒙骗,但身体很难不忠于自己。
比如晓枫从小学舞蹈,成为父母的骄傲,但她控制不住自己的身体,她现在已经很胖,看上去一点都不像是舞者了。
这是对父母意志的一个嘲讽,我必须在头脑层面,去接受你们的灌输,但我可以在身体层面说“不”。
曾经有部电影,讲美国舞蹈学院的一些学生,即将参加毕业演出,而这将决定他们未来的去向。
其中有个女孩,9岁就被妈妈塞进这所学院,按照妈妈的意志去跳舞,她一直按妈妈的意志而活。
但真到要比赛时,她发现自己的身体并不愿意跳舞,于是在毕业演出前,本来被定为女主角的她,主动退出了比赛,在妈妈质问她时,女孩说:“妈妈你没有跳舞的腿,而我没有跳舞的心。”
每个生命都想成为自己。当不能用成长的方式,就干脆使用毁灭的方式,来表达这份意志。
总结一下
很多人不能很好地靠近自己的感觉。一个非常常见的原因,就是一直活在别人的意志里。
在东方文化中,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所有主流的声音都倾向于说:你要听话。你要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却很少有声音说:做你自己。
不过这种情况,在今天的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很多人在倡导尊重自己的感觉:做你自己,但这在十多年前,还是一种很罕见的声音。
头脑是一个伟大的存在,如果你头脑里装下了无数信息,而又可以对他们进行各种思考,这该是一种多么美妙的事,就好像整个世界都在你的脑海中,一切都是你思考、观察的对象和工具。
不过也要说明,马丁布伯认为,这是一种经典的“我与它”的关系,而一些科学哲学家认为,之所以科学在西方形成体系,正是因为欧洲人放下了“万物有灵”的这种观念,而把一切存在当做“它”来源研究的结果。
只是我们同时需要警惕,不要轻易去认同头脑里的声音,认为这是“我”的想法,你越是执着于这一点,就越是被头脑所控制。
而且有些讽刺的事,其实这些想法,极大可能是别人灌输给你的,相反那些容易被我们认为鄙俗的肉身,却会用种种方式忠诚于你自己。
所以要学会和头脑的信条保持距离,同时学会用各种方式去聆听身体。
总结
1.我们容易过于重视思维过程,容易觉得头脑里的声音是“我”的想法,这是“向思维认同”,把思维认同为“我”。
但你以为的“我”的想法,实际上常常是别人灌输给你的,所以不要轻易去认同头脑里的声音,否则容易被头脑所控制。
2.感觉,是身体的过程,是身体与其他存在建立关系时的产物,它是你的;头脑,可以吸收各种信息,也可以被灌输各种信息,所以甚至可以说是别人的。
比起头脑来,身体更靠近你的灵魂,头脑可以被灌输、被蒙骗,但身体很难不忠于自己。如果没有身体的作证,一个道理对你而言,就可以说是一个谎言。
所以要和头脑的信条保持距离,学会用各种方式去聆听身体。
3.很多人不能很好地靠近自己的感觉,一个常见原因是,一直活在别人的意志里。在东方文化中,所有主流的声音都倾向于说,你要听话,要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却少有声音说,做你自己。
每个生命都想成为自己,当不能用成长的方式,就是就干脆用毁灭的方式,来表达这份意志。
思考
每个生命都想成为自己。写到这句话时,我眼泪一瞬间流下来;可能在我的内心里,也是渴望成为自己的。
再想起前面提到的那次演讲,我为什么会看到物化,觉得不舒服,就是因为她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了我自己的想法:想要赚钱,想要过好生活,想要提升自己。
这真的是“我”的想法吗?还是别人的想法,是别人期待这样,但我自己期待什么呢?我期待自己是有趣的惬意的,更多更深的期待,需要慢慢的体悟。
观看奇葩说演讲,一对选手PK,其中一个讲的很有道理,很有逻辑。另外一个讲得很感动很动情,讲的是感受。所以明显后者就比前者强。
不讲道理谈感受,道理是冰冷的,与外界的镜子相遇,折射回去的也是冰冷的。感受是温热的,即使你是冷漠的,它也能化成水浸润你的心灵。
借用何帆老师的话——所有的人都追求同样的学校,上同样的课,选择同样的专业,所有的学习,只为了拿更多的A,毕业是为了找别人眼中羡慕的工作,成为别人眼中的成功人士,终其一生,过着未经省察的“二手生活”。
谢谢你的欣赏,观点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对于本文内容,你有其他观点吗?欢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