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说道,太封闭的人都是对关系持有绝望态度的人。而生命最初,人都对关系有强烈的渴望,从渴望到绝望有这样一个过程:
首先发出渴望,后来被忽视被拒绝,于是失望;累积多了就变成了绝望,觉得世上没人爱自己;对关系绝望时,那些没有得到回应的动力,就变成了恨;累积多了就变成了我们各种心魔。
这个过程是可以逆转的。当看到自己的渴望后,可以试试继续发出它们,不过要向对的人发出。
张开双臂后,可能会再次失望,但也有了希望,当渴望能不断被人接住后,就会逐渐从封闭中走出来。当然实现它不容易,但不要忘记这是我们的本心。
那我们内心中的那个孩子,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测试
这是武老师总结的一个小练习,要在安静、安全的环境下进行。如果练习让你很不舒服,就尽快停下来,如果有信得过的人,在你身边陪你做这个练习,那就更好了。
步骤是这样的:
找一个安静、安全的地方,闭上眼睛安静下来。先花几分钟时间感受你的身体,至少要感受身体的三个以上的部位,如双脚放在地上的感觉,双手的感觉,小腹的感觉。同时自然而然地呼吸。
等足够放松后,想象一个婴儿出现在你身边,那么你会想象出一个什么样的婴儿?接受第一时间出现的任何一个画面,不要做任何修改。
他会出现在哪个位置,他的神情,他和你的距离,还有他和你的关系如何,如果你和他对话,你想对他说什么,请继续看着他,看得越清楚越好。
接着继续想象你进入了他的身体,你成为了他,那么作为这样一个婴儿,你有什么感觉?你和旁边这个大人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如果你想和这个大人说话的话,你想对他说什么?
接下来,你想象自己离开这个婴儿的身体,回到自己身上,再看着这个婴儿,你有什么感觉?
好,现在请你慢慢睁开眼睛,活动一下你的身体,结束这个练习。
测试结果
这个练习发展出来后,参与人数大概有上千人总结,总结后发现,大家看到的婴儿,大致可以分为4类:
第一类,看到了很快乐很满足的婴儿,分享一下,他们是这样说的:
看到一个婴儿吃饱喝足、心满意足地趴在我身边的地毯上,抬头调皮地眨着眼睛和我逗着玩。
躺在我右侧,眼睛大大,咧着嘴笑的男婴,光着身体穿着尿不湿,好可爱,忍不住亲了又亲,逗他玩,好喜欢他把他抱在怀里,他是上帝给我的礼物。
这样的婴儿一是有活力,二是他们和练习者的关系很亲密;第二类是比较一般的婴儿,比如:
她在我右后侧,像小猫一样紧紧拉扯着我的胳膊,想让我注意她。
刚出生的粉色婴儿趴着睡在我旁边,我想去拥抱他,但是没敢怕伤害他,吵醒他。
第三类婴儿的状态很不好,和练习者的关系也不好,比如:
感觉小婴儿躺在我身边,很无助很可怜,她很难受却不说话,我特别想去抱抱她或亲亲她,为什么我现在一想到这个画面就想掉眼泪。
好瘦小好干瘪的孩子,看到他就心疼的想哭,非常安静地蜷缩在那里,好想抱抱他,给他一个温暖安全的怀抱。
第四类人是看到了恐怖的婴儿:
好害怕,他在我右边,好像泡在深渊里,冷冷的海水一样,好冷啊。
试着想象了一下,是一个面目狰狞的婴儿,先是越爬越远,后来到我身边来咬我的胳膊,我很害怕,但我感觉到了她的恐惧,对她说:对不起,对不起,请你原谅我。
我感觉到躺在我身边的婴儿已经死了,全身紫黑色。
一些想象出恐怖画面的人,常常是看上去人畜无害的好人,同时也看到他们身上简直像是毫无生命力可言。还有很多人不敢做这个练习,会觉得很害怕。
从总量上来说,想象出第二类状态一般的婴儿的人占了1/3,想象出状态很好的婴儿的人不到1/3。
这个练习是使用了所谓“视觉化”技术。按理说绝大多数人,都不记得婴儿时的记忆,但武老师认为,这部分在潜意识中,甚至都不能诉诸语言,因为那时候语言能力还没有形成,但可以通过想象一个婴儿出现在自己身边,去碰触自己婴儿时的一些感觉。
连续多天的练习,武老师判断,在这个练习中,看到的婴儿,有很大可能是他们的内在婴儿,也就是他们自己婴儿时的样子。
比如一位年轻女子说,她看到的婴儿脸是不完整的,身体也不全。
武老师认为,那是因为她在婴儿时,很少得到妈妈的关注,妈妈看见的婴儿才知道自己是存在的,妈妈很少看见她,说明她的内在婴儿是残破不全的。
有人恐慌,不敢做,是因为他的妈妈,在50来天的产假结束后,就开始上班,此后他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妈妈上班后,他独自待在家里,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记。
武老师认为,让婴儿孤独地呆着,会导致两个可怕的结果:
一是他的能力很弱,保护不了自己,也满足不了自己最基本的需求;
二是因为没有客体存在,所以婴儿不能和外部世界建立关系,只能活在自己的想象中,由此导致封闭。
可以说,一个人有两个基本诉求:一是活出自己;二是在关系中被看见。如果让一个婴幼儿自己呆着,那么这两个诉求都会遭到破坏。
个案
任何一个严重封闭的人,都曾经对这个世界发出过无数次渴求,却一再遭到挫败,最终把自己封闭起来。用这种方式保护自己,该如何再次打开呢?讲个故事吧。
他很封闭,很长一段时间内,只要一打开视频开始咨询,就会狂笑几分钟,每次狂笑后,都会一起探讨,为什么会狂笑,狂笑中有什么?
狂笑持续了20多次,最后一次狂笑后,探讨时,他发出了狂暴的怒吼,大致是在表达:你以为你是谁,凭什么以为心理学的共情就能让我打开我的心,我过去成千上万次的敲门,为什么没有人为我打开?
他宣泄完这段怒吼后,大哭,然后又大笑,接下来每次咨询开始的那种狂笑就消失了,即使有也是偶尔,逐渐地咨询关系变得深了不少,同时也部分走出了封闭的世界,人际交往开始多了很多,对他而言,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转变。
科胡特说:心理健康就是自信和热情,自信是生命能量能滋养自己,热情是生命能量能滋养客体。
所谓生命能量,原始的表达形式就是自恋、性和攻击性。它们在社会文化中,常常好像是被看做非常不好的东西,但如果我们真这样看待他们,也就切断了和生命能量的链接。
一个人的生命目的有两个:活出自己,在关系中被看见。
当想象着进入到婴儿的身体,从他们的视角看世界时,会发现他们,也就是这两个基本诉求:一是挥洒活力,二是获得亲密。
这才是生命的初衷,我们总说莫忘初心,那么请别忘记,这两个基本的生命诉求。
回顾前文说到的,去挥洒自恋、性和攻击性,这些原始生命能量;关系是至关重要的,甚至可以说,关系就是一切,一切都是为了关系。有了这层理解,就会知道:孤独不是生命的初衷。
总结
1.武老师发展总结出了一个“碰触你内在婴儿”的小练习,这个练习中看到的婴儿,可以分为4类:
很快乐很满足的婴儿;比较一般的婴儿;状态很不好的婴儿和恐怖的婴儿。这有很大可能是做练习的人的内在婴儿,也就是他们自己婴儿时的样子。
2.如果让一个婴儿孤独地呆着,会导致两个可怕结果:他的能力很弱,保护不了自己,也满足不了自己最基本的需求;因为没有客体存在,不能和外部世界建立关系,只能活在自己的想象中,由此封闭。
任何一个严重封闭的人,都曾经对这个世界发出过无数次渴求,但一再遭到挫败,最终把自己封闭起来,好保护自己。
3.一个人有两个基本诉求:活出自己;在关系中被看见。也就是挥洒活力,获得亲密,这是生命的初衷。
思考:
当看到那个描述的恐怖婴儿的时候,不自觉地流下了眼泪。为什么呢?可能是出于人类的共情,可能是自己感觉到恐惧。
我看见了自己的婴儿,一个白色的,感觉没有喜悲,很平静的婴儿。这让我想到每一张过于平静的脸,的下面,隐藏着一个麻木的灵魂,被封印了的心。
当然,如果你靠近的话,可能会听到,这颗被封印了的心里,传出来的微弱的求救声。庆幸的是,我看见了自己。
看自己,有时候,越清晰越悲伤。人的潜意识是一个让人惊讶的国度,但身体是忠实的,记录一切的记忆和情感。
我不要孤独,孤独是丑的,令人作呕的,灰色的。我要和你相通,共存,还有你的温暖,都是最迷人啊!——王小波。《爱你就像爱生命》
对自己温柔些,别跟自己过不去。世间一切美好与你环环相扣。愿你有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愿你有一个被爱照亮的生命。
谢谢你的欣赏,观点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对于本文内容,你有其他观点吗?欢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