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朋友U非常苦恼:
儿子总是喜欢打别的小朋友,幼儿园老师已经跟她反应过很多次了。
U尝试过苦口婆心地跟儿子沟通,告诉他不可以打人,儿子答应得好好的,可是一转身,接着打;她甚至尝试过打儿子,让他知道被打是会痛的,可是也没有什么效果。
后来有一次,她带儿子在小区花园玩,有个小朋友来抢她儿子的球,她在旁边听到儿子大声说:“你不可以抢我的球,但是你可以跟我一起玩。”
另外一个小孩居然乖乖听话了,两个人一起愉快地玩起球来,U就大声地表扬儿子说:“儿子,你刚才用语言表达了你的想法,而没有动手去打人,你做得很对!妈妈给你点个赞!”儿子很高兴。
从那以后,只要儿子做对了,U 就狠狠地表扬儿子,儿子打人的次数也就越来越少了,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抖音上比较火的李玫瑾教授曾经说过:
“孩子做错了以后,如果你斥责他,他还会再犯,而且他甚至不知所措。那么他错的时候,你不理他,只要做对了,你就表扬他。他以后正确的行为会越来越多。”
很多时候,孩子不停地犯同一个错误,并不是不知道这是错的,但是他也仅仅知道这是错的而已,到底应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呢?没有人教过他,所以他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一个错误。
我们往往会沉浸在对孩子错误行为的愤怒中,而忘记了最应该做的不是生气,而是教会孩子正确的做法。
当孩子会正确处理之后,我们再夸张地表扬孩子这样做是对的,而且一定要具体的表扬,比如”刚才你跟弟弟说了‘你不要抢我的玩具,我玩好了再给你玩。’直接表达出你的想法而不是直接动手打弟弟,这样是非常棒的处理方式。”那孩子得到表扬就会很开心,就更容易记住怎样处理才是正确的方式了。
纠正孩子错误行为的最好时机,不是他做错的时候,而是他做对的时候。
2
有个有趣的实验,请大家配合我一起做。
首先请闭上你的双眼,放空你的思想。
你不要去想柠檬是黄色的,不要去想柠檬是椭圆型的,不要去想柠檬是酸酸的……
请问你现在脑子里想到的是什么?
你脑子里呈现的是一颗黄色的、椭圆型的、酸酸的柠檬!
我让大家不要去想柠檬,可脑子偏偏成像了一个柠檬。
用否定词讲话,人们往往会忽略掉否定词,反而更注意后面的词语。
孩子端起水杯,你说:“小心,不要洒了!”
孩子走得好好地,你说:“小心,不要摔倒了!”
结果,水就真的洒了,孩子真的摔倒了。
这都是负面强化的结果。
你最好什么都别说,实在想说就正面说。
“杯子端得稳一点。”
“走路慢一点。”
作为父母,我们习惯用命令的口气,让孩子不要碰这个,不要玩那个,不要去那里,不要吃那个……不停地用否定词说话,会让孩子很茫然,换一个能表达意思的正面词汇,会更容易让孩子接受,同时给出了解决方案,一举两得。
比如,下雨天,路上有积水,作为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欢踩水洼,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没少干过这样的事情。
但是如果父母只是简单地说:“不要去踩,会把鞋弄湿的!”于是你越说不要踩,孩子越要去踩。
这其实并不是孩子的错,错的是你表达的内容。
因为他接收到的关键词是——踩。如果这个时候,你说:“前面有一摊水,我们绕着走过去。”他就知道了,原来,我除了“踩”之外,还有另外一个面对水洼的方式——绕!他就会乖乖绕过去了。
还有一个方式,就是学习《小猪佩奇》里猪爸爸猪妈妈让佩奇和乔治跳泥坑的做法:给孩子穿好雨靴,戴好雨衣,让他尽情地去跳吧,去踩吧,去玩吧!这样既可以满足他们对踩水洼的渴望,又不会弄湿鞋子让父母操心。
而且如果父母在允许孩子踩水洼的情况下,孩子的心情是很开心的,这个时候,你再跟孩子说:“以后要踩水洼可以,但是要记得穿好装备哦!”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3
有一次,我和一群大人陪着一群小朋友在儿童乐园玩。
这时,小男孩X毫无征兆地踢了旁边的小女孩L两脚,旁边的大人们看到了马上呵斥X不能踢。
结果被踢的L还没哭呢,踢人的X先哭了起来。
X的奶奶恨铁不成钢地说:“哭!哭!就知道哭!别哭了!这么多人看着,你不嫌丢人啊?”
旁边的大人们也附和着:“不要哭了!小妹妹都没哭,你做哥哥的怎么能哭呢?”
谁知,X还越哭越凶了。
这时,L的妈妈,在确认L并没有什么大碍的情况下,抱着L来到X身边说:“小哥哥现在很难过。大家都在说我,我想跟小妹妹玩,只是没有把握好力度,你们都觉得我是在踢妹妹。我很伤心!我哭出来会好受点。”
这时,小男孩的哭声明显小了点,用双手捂着的眼睛也睁开了一下。
可能X的奶奶觉得难为情,在一旁又发话了:“你快别哭了!被你踢的小妹妹还没哭呢!你每次都这样哭,你是男子汉,不能哭的!”
X奶奶还跟L妈妈说:“别理他,他就是从小都爱哭,动不动就哭,怎么劝都没用的。”
原先已经快被安抚好的X哭声又大起来了。
L的妈妈示意X奶奶先别说话,然后她接着说:“我好委屈,我虽然是男孩,但是我也是小孩子,我怎么就不能哭呢?我也有权利哭的。我就要哭,哭完了,我再跟妹妹道歉!”
X的情绪慢慢稳定了下来,终于停止哭泣了。
这时L的妈妈温柔地对X说:“你哭完了,舒服了对吗?但是你刚才确实踢到妹妹了,你现在可以给妹妹道个歉吗?”
X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L听到后开心地笑了:“没关系,我们一起玩吧!”
然后两个人又一起快快乐乐地玩耍了。
一场闹剧,被L的妈妈处理成皆大欢喜的样子,我都忍不住给她鼓掌了。
她首先通过自己的话帮X把哭的内心感受说了出来。她在帮助孩子面对他自己的感受,让孩子知道哪怕是负面的情绪,也是可以被接受的。
孩子需要他们的感受被接纳和尊重,我们不能要求孩子的情绪永远是正面的,谁还没个喜怒哀乐?
L的妈妈高明就高明在,她安抚好X的情绪后,该道歉的还是要道歉,因为X之前的行为是不对的,他要为刚才的行为负责。
她传达的意思是——你所有的感受都应该被接纳,但是某些行为必须受到限制。
我们需要用语言去教会孩子很多事情,请让你的语言充满爱意,而不是敌意。
所谓育儿,不单要知可为,更要知不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