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晓松落泪
我和父亲关系很冷淡
网络综艺《奇葩说》曾播出一期节目。
那一期的辩题是:爸爸应不应该每天陪孩子一个半小时?
辩手颜如晶的观点是应该。
她说:“孩子的人生,是一部连续剧。”
“电视剧你不看,我们可以补,但是孩子的人生连续剧,是补不回去的。”
“1到20岁你不看,你就永远都看不了了。”
话音刚落,作为嘉宾的高晓松,却落下泪来……
他说:
“小时候我跟父亲关系就很冷淡,到我二十几岁的时候,我实在忍不住,然后痛哭流涕地跟我爸说:你要不要跟我谈谈心呢?你想不想听听我是怎么成长的?这些年我的内心是什么样的,我的梦想、我所有的挣扎?”
“结果,还是被拒绝了。”
高晓松眼含泪水,还想说得更多,但一旁的李诞却打断了他。
毕竟这是一档综艺节目,谁又需要你太多的真情流露呢?
但高晓松的眼泪,却不是演戏。
近几年,高晓松主持了很多谈话节目,从自己的生活、家庭,到历史、世界、人生,他几乎把自己榨干了。
但对于“父亲”,他却所言不多。
”父亲“,对于高晓松,始终是个没愈合的伤疤,一碰就会痛。
高晓松说:
“我从小到大就是一个极不合群的人。”
“我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冷漠的家庭,小时候同学来我家玩,一到饭点时我就特紧张,因为我家里人不会留他们吃饭。”
可在外人看来,高晓松明明拥有一个神仙般的家庭啊!
父母都是清华毕业。
母亲张克群出身名门,父亲是清华大学副校长,张克群师从梁思成,从事建筑。
父亲高立人就读清华大学土木系,也成为了清华的教授。
可光鲜的社会地位,并不代表幸福的家庭生活。
对于高晓松,“从小就自己长大”,父母长期在国外,对孩子的关心也不多。
父子之间的关系,极其冷淡。
“我一辈子没有问过父亲一个问题,无论是学习问题还是什么。”
正是因为极为冷淡的父子关系,高晓松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中,长期处于“叛逆”状态,爱较劲、讨厌别人干预自己。
“我跟我父亲之间极为不好的关系,确实导致我年轻时候出现了很多问题。”
四十岁时,高晓松开始意识到父子彼此的问题。
但此时,为时已晚。
“到父亲死,我们也没有和解。”
高晓松和母亲
2
背影的秘密
朱自清父子断绝来往
高晓松的遗憾,一生无解。
因为,“解铃还须系铃人”,可系上铃铛的那个人,已经随风而去……
在朱自清的《背影》中,我们也见到了这样的无解。
文章中,朱自清的父亲与儿子无话可说,但却费尽心力,临别时给孩子买上一筐橘子。
这个橘子,就代表着父亲对儿子无声的关心,与爱。
但现实中,朱自清与自己的父亲朱鸿钧关系极其糟糕。
朱自清是家中长子,朱鸿钧对他寄予很大希望,从小督教甚严。
放学回来,他要过目儿子的作文。如果作文得到先生好评,就默默颔首。
如果作文没有得到先生好评或字句被删改太多,朱鸿钧就训斥儿子,甚至一把火烧掉!
朱鸿钧有着极强的家长作风,笃信“父为子纲”,儿子必须无条件服从父亲。
1920年,朱自清从北大毕业,任扬州省立八中教务主任。
父亲凭借与校长的私交,不打招呼,直接拿走了儿子执教第一个月的全部薪水。
这种行为激怒了朱自清,他愤然离开扬州,到外地执教。
从此,父子彻底失和。
晚年,朱鸿钧与朱自清互不认错。
朱鸿钧只是以关爱孙辈为名,投之书信。
这也就是朱自清《背影》里写道的:
“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
“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朱自清全家福,前排居中为父亲,后排左二为朱自清
朱自清在文章中自问:
“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但不知何时,便没有定期。
至死,朱鸿钧与儿子都没有和解,朱自清却不自觉延续着父亲的样子。
在《儿女》中,朱自清写道:
“我是个彻头彻尾自私的人,做丈夫已是勉强,做父亲更是不成。”
“我曾给(叶)圣陶写信,说孩子们的折磨,实在无法奈何,有时竟觉着还是自杀的好。这虽是气愤的话,但这样的心情,确也有过的。”
一日,因为嫌孩子吵闹,朱自清关了门,将两岁半的儿子按在地上,狠狠打了一顿……
最终,他也活成了“严父”,变成了他最讨厌的那种样子。
3
父亲的重要
孩子越大越需要父爱
父亲对一个人到底有着怎样的影响?
我想,这个答案无论如何回答,都不夸大!
著名心理学家格尔迪曾说:
“父亲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
那么,何为独特?何为特别?
首先,父亲之所以独特,正因为他不是母亲!
有一句话说:“母亲决定人生的下限,父亲决定人的上限。”
对于孩子来说,母亲往往代表着生命最初的关怀,母亲的爱无微不至,温暖人生最小的细节之处。
可父亲,则是高山仰止的存在。
孩子越成长,越靠近自己的父亲。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就曾发布《中美日韩四国高中生价值观比较研究报告》。
报告显示,对中国高中生人生观影响最大的就是父亲!
在被调查的四国高中生中,认为对自己人生观影响最大的是父母,而在中国的高中生眼中,父亲对于三观的影响,超过了母亲。
研究表明,孩子不断长大,需要的母爱不断递减,而父爱则不断递增。
尤其当孩子进入中学,这个阶段,孩子成长历程中天真烂漫的阶段终结,孩子开始认知现实、思考社会,这时候,保护性的母爱就越发为父爱让位,孩子渴望父亲的指导、陪伴,就如迷失的旅人渴望北极星的指引,才能走出迷雾重重的青春森林……
然而,有多少父亲,认识到了自己的重要呢?
在热播的电影《银河补习班》中,邓超扮演的父亲本是一位建筑师,但因事故入狱,错过了孩子的小学阶段,出狱时,孩子已经进入中学。
在学校,孩子叛逆、不听讲,和老师唱对台戏。
老师告诉邓超:“你家孩子是个煤球,无论怎么洗,都不可能成为钻石!”
但邓超却深深相信:“在我心中,我家孩子是最棒的!”
他无法找回失去的时光,只有与儿子一步一步走过青春期。
孩子的母亲希望孩子听话、爱读书,愿意投入大把的时间、金钱,让儿子考上北大清华。
但邓超却不断发掘儿子内心的激情:
“考上了大学,然后呢?”
“如果不知道人生的靶子在哪里,每天拼命拉弓,又是为了什么呢?”
在父亲的步步启发下,儿子最终找到了自己内心的志向,成为了一名骄傲的航天员!
儿子给父亲留下字条:
“爸爸,像你一样,永远不认输……”
故事至此,令人唏嘘。
虽说艺术夸张了生活,但谁又能说,自己的生命中不需要一个这样不放弃自己、不抛弃自己的父亲呢?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说过:
“父亲对于孩子,不止传递DNA。”
更是,传递三观、发掘内心、找到内心激情的导师啊!
奥巴马:“爸爸是我最好的工作。”
4
父亲的重要
孩子情绪的压舱石
“每个爸爸,都是孩子心目中的超人。”
这句话,我真是百分百的同意!
美国哈佛大学一项持续了12年之久的研究表明:由男性带大的孩子,在学校里的成绩往往更好,进入社会后更容易成功。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
研究人员解释道:主要是因为情绪。
那些没有足够父爱的孩子,更容易发生情感障碍,出现焦虑、多动、自制力弱、攻击性强等行为缺陷。孩子成年后,也更容易遭受到焦虑、抑郁、低自尊、易冲动、缺乏自信等心理问题的困扰,相应出现精神疾病的几率也更高。
因为,爸爸与孩子日复一日的互动,相比妈妈,更能塑造孩子未来的人格!
比如,一位严父对于孩子要求苛刻,他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可能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带来强烈的压力,久而久之,孩子对自己的期许高,却能力不及,就可能出现“破罐子破摔”的状态。
“既然我达不到你的期望,干脆就做个废物好了!”
又或者,孩子可能出现强烈的叛逆!
就如高晓松对自我的形容:
“爱较劲,很讨厌别人干预自己。”
又比如,与父亲断绝来往的朱自清,明明憎恶父亲对自己的操纵,但却又不知不觉活成自己讨厌的父亲,正如他在《子女》中写道的:
“儿童本位的哲理或伦理,我也有些知道……可惜这只是理论,实际上我是仍旧按照古老的传统,在野蛮地对付着,和普通的父亲一样。”
正因如此,父亲的重要,无论如何强调,都不过分!
父亲是孩子的指路人,是孩子情绪的压舱石,因为他不是母亲,与孩子没有天然的链接,所以,他成为了孩子与外界接触的第一座桥梁,孩子通过他了解外界、看到社会、融入世界。
母亲给予了孩子对生命本身的认同,但父亲却塑造了孩子与世界相处的模式!
5
父亲的重要
做一点简单事
当一个好爸爸从来不是轻松的事,这甚至比成为一个好妈妈更难。
但至少,做一个更好的爸爸,您可以做到:
一、抽时间陪孩子,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心!
和孩子一起运动、一起冒险、一起动手,制造父子之间的美好回忆。
像孩子询问他的学校生活,课程难不难?同学好不好?老师教得如何?
是的,您忙着挣钱、忙着糊口,忙着做一些很重要的事情,但孩子的成长啊,不是电视剧,错过就是错过,从不能倒带。
至少让孩子感受到,父亲在百忙之中,依然在关注他。
二、不要将你的想法强加于孩子:
很多父亲骨子里依然有着传统的大男子主义,将孩子视作个人意志的延伸,自认为正确的事情,孩子一定要做到。
但远如朱自清,近如高晓松,您觉得那种“父命子从”、“父志子承”的纲常伦理,真的能带给孩子幸福吗?
相反,请花点时间了解孩子的喜好。
当你尝试去理解孩子,孩子也会更理解您。
三、分享人生与感悟:
父亲是孩子窥探世界的最重要的窗口!
请别吝啬分享您的人生经历与生活感悟,父亲不是只供孩子远观的山峦,他更是孩子身边的导师,手把手地牵着孩子,走向未知的人生。
四、爱妈妈: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您想教育好孩子,首先要真心喜爱自己的妻子。”
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和妈妈相互的尊敬和爱,他才能获得真正的安全感与满足感!
这不仅影响着孩子的精神健康和情感发展,也影响着日后他和异性的相处方式。
总之,父爱对于孩子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想象!
父亲对孩子的陪伴,也绝不是一场单方面的付出,而是一场双向的关爱。
正如《奇葩说》辩手颜如晶说的:
“父母是孩子前半生唯一的观众。”
“而孩子是父母后半生唯一的观众。”
父子之间,彼此相望。
谁又敢说,自己只是付出,没有收获呢?
李宗盛在《新写的旧歌》里唱道:
比起母亲的总是忧心忡忡
他更像是个若无其事的 旁观者
爸 我想你了
到临老 才想到要反省父子关系
一首新写的旧歌
它早该写了
写一个人子 和逝去的父亲讲和
两个男人
极有可能终其一生只是长得像而已
有幸运的 成为知己
有不幸的 只能是甲乙
有一天当我乘风去见你
再聊聊 这歌里
来不及说 的千言万语
下一次 我们都不缺席
爸爸啊,千言万语。
趁时光还早,别缺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