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几天有群里的姑娘说看了一篇最近朋友圈很火的文章叫《废掉一个孩子最好的方法,是让他用喜欢的方式长大》,问我这个观点对不对,那还用问,我肯定是不认同这个看法的。
说严重点,不仅不认同,我还很讨厌这类“跟孩子有仇”的教育观点。
这个观点特别符合上一辈人普遍的教育理念: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学海无涯苦作舟等等。
他们认为学习=正事儿,正事儿=痛苦的事儿,其实说到底,这些人才是打心眼里厌学的。他们其实觉得玩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但他们的认知偏差让他们觉得:玩=不务正业=堕落=一事无成=废人。
人的认知能力有深度和广度两个范围,支持这些观点的人怕是对于人生、对于学习、对于玩这三件事认知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他们觉得人生只有一个标准公式就是:通过痛苦的学习最终达到成功。
2
我记得很久以前还有一段时间很流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种观点,但是反观这几年,反而家长们的焦虑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提倡“鸡血教育”“狼性教育”。
以前的孩子上了小学才开始套上枷锁,现在的孩子怕是在妈妈肚子里就已经开始同辈竞争了。
好多家长觉得孩子只喜欢疯玩、垃圾食品、电视、游戏,而对于健康的食品,任何和提高智力、能力有关的活动都不感兴趣。
首先,要纠正一个思维误区,其实:玩游戏是一件非常需要脑力和动手能力甚至社交能力的事情。无论是小婴儿看似无意义的敲敲打打,还是大一点孩子的过家家或者是玩电子游戏,都是智力活动。
一位在58同城做育儿师的朋友跟我说家长之所以觉得玩是无意义的,大概是因为觉得“玩”不能直接产生效益,比如,不像会洗袜子,或者会解数学题、认识英文单词,甚至不如孩子见到陌生人会叫一声“阿姨”那样有价值。
但实际上对于孩子的大脑发育来说,玩,是最重要的一件事,玩甚至也是学习知识、技能的最主要的途径。
如果你的孩子贪玩,很好;如果你的孩子经常一动不动的坐那里发呆,那才需要警惕。
而对于垃圾食品和健康食品,我觉得家长们先需要扪心自问一下:你自己难道不喜欢垃圾食品吗?
人类对于高热量高糖分的食物的无可抵抗几乎是刻在基因里的,除了厌食症,谁不喜欢这些?
3
我们也可以再回忆一下,如果你一周吃一两次次垃圾食品,是不是会觉得很爽,但如果让你顿顿都只能吃垃圾食品,坚持一个月甚至两个月,其实我们的身体是会不舒服的,甚至会渴望低盐低油、低热量的食物。
只要我们的代谢和心理没有出现问题,基本上不会有人长时间只沉溺于垃圾食品。再说了,成年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暴饮暴食其实是为了满足心理上的“口欲”,而不是真的身体需要。
那么对于孩子来说,除了本身代谢有问题的宝宝,剩下的几乎都不会长时间沉溺于垃圾食品。
而有些孩子之所以沉溺大致上有两个原因:
- 只有垃圾食品可以吃,家长很少准备健康的食物供孩子选择;
- 心理上严重的匮乏感,需要用吃高热量高糖分来填补自己的内心。
还有的家长会把孩子喜欢吃糖等同于孩子会沉溺于吃糖,甚至会饭都不吃了只吃糖。这其实纯粹是成年人的投射,糖吃多了嗓子会不舒服,甚至口腔都会不舒服。
孩子喜欢糖,不代表孩子傻,如果忍着喉咙痛和口腔痛都依旧不能停止吃糖,那就不是在享受甜味儿了,而是孩子有更强烈的心理需求通过吃糖在满足,以至于他可以忍受生理的不适。
而喜欢看电视这件事,有趣的电视节目谁不喜欢呢?最近多少人天天熬夜追剧,争当“现女友”我就不说了,大家心里也有数。
对于孩子来说,电视也是一个很棒的信息来源,甚至包括孩子自己操作遥控器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儿子甚至还因为痴迷于植物大战僵尸,自主认识了这几个字,用拼音搜索的时候都不用我帮忙,自己完全可以操作。
难道只有把孩子按在桌子前面去一个一个的指着字去读去认才叫学习吗?
4
还有很容易让家长焦虑的就是孩子的物欲。
孩子喜欢买玩具,就像成年人喜欢买衣服喜欢吃美食喜欢旅游喜欢打游戏是一样的,不能因为他是孩子,他不赚钱,你就认为他应该无欲无求。
当孩子看到喜欢的玩具、漂亮到蛋糕、美丽的衣服就两眼放光,这个时候家长仿佛看到了孩子的阴暗面一样。立刻就会联想到这孩子以后会贪得无厌,沉迷物质,不思进取甚至败坏家门。
这其实是典型的投射,家长自己心中住着一个怎么也满足不了的孩子,这个贪得无厌的孩被他自己深深地排斥和厌恶着,所以一旦自己孩子表现出对物质的渴望,就会激起他剧烈的厌恶。
而孩子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也会形成一种对物质的执念,仿佛给了家长验证:你看吧,这孩子就是不能惯着,不能什么都满足,果真一旦让他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就变得一塌糊涂,还是得我来管。
被充分尊重和理解的孩子,即使你做不到事事都满足他,他也会有很好的发展。
而真正身心发展会受阻的孩子,就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自己的愿望和需求被否认太多次,以至于逐渐都失去了自我。
有的孩子会在青春期彻底大爆发,跟父母激烈的对抗,甚至不惜毁掉自己的前途来对抗,有的孩子就一路沉默下去,早已忘记了自己是谁,只是到应该做什么,而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然后用同样刻板的方式养育自己的下一代。
其实父母不认可孩子想要快乐的愿望,归根结底是没办法认可自己的愿望,但凡是想要追求快乐,就被自己认为是不思进取的,堕落的,甚至可耻的。
坚定的认为只有痛苦才有意义的人,大概会真的如自己所愿,一辈子都很痛苦。
但意义是什么,就不一定了。翻看58同城本地服务,有很多当地的育儿师信息,在这里或许你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同路人,或许这里能为你解除些许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