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孩子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至少晨妈是这样觉得的。
从孩子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再到长大成人,这期间要付出多少的辛苦和汗水。虽然再小心再谨慎,但是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难题。
1
前段时间,晨妈和几个朋友小聚了一下,谈谈心聊聊天,当然都带着自家的小宝贝哦~
让晨妈惊讶的是,小灯芯和楠楠都是两岁的小宝宝,但是两个人的这身高、这饭量简直天差地别。
小灯芯吃饭特别香,小嘴吃得扒叽扒叽的,有食物就有满满的幸福感;再看楠楠,嘴里嚼着饭,摇头晃脑的,妈妈不喂就不吃,吃了一半不到,就闹着出去玩,最后紧哄慢哄才喂了一碗饭。
同样是孩子,怎么差距就这么大?为什么就不能愉快地吃一顿饭~
其实,这主要是家长没有抓住宝宝的“饮食敏感期”,造成喂养不当,以至于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想要让孩子乖乖吃饭,并没有那么难哦!家长抓住这几个敏感期,就能让宝宝轻轻松松爱上吃饭哟~
2
孩子饮食敏感期
6-10个月
这个阶段的孩子不再只是满足于流质的的辅食,乳牙开始相继萌发出来,喜欢磨牙、咬东西,抓住什么东西都喜欢往嘴里面塞。
如果这个时期,家长没有及时给孩子提供相应的辅食,很可能就错过了孩子的咀嚼敏感期,导致后期出现孩子不爱咀嚼食物,或者是喜欢嘴里含饭等不良的饮食习惯。
家长可以尝试添加的不同种类、不同性状的食物。当孩子乳牙萌出后,选择的食物可以适当粗一点、硬一点,锻炼孩子的咀嚼能力。
12-18个月
每个娃能自主进食时间不一样,一般来说,12-18个月是孩子自主进食的黄金期。
开始出现自主进食的欲望,不再乖乖地接受你喂的食物,喜欢抢夺食物、抢勺子......大人吃饭的时候喜欢凑上去抓食物吃。
很多家长都以为孩子进入了厌食期,其实只是孩子有了自主进食的欲望。
家长可以将蔬菜、水果等做成手指食物,从较小的颗粒状食物,然后逐渐过渡到条状,对于还不能灵活使用勺子的孩子来说,在一定程度上也训练了眼口手协调的能力。
2-3岁时
2岁左右孩子动手的愿望很强,可以自己用勺子吃一些简单的食物了,但是孩子的协调能力还不是很好,经常会出现一片狼藉,掉在桌上、地上的比送进嘴里的还要多。
看到这种情况家长就会上手喂孩子,这样做往往让孩子失去了学习独立吃饭的机会、失去吃饭的乐趣。
其实,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处于学习吃饭的时期,会出现吃饭慢、吃饭脏等表现,大人要保持镇静。让孩子自主进食,体会到吃饭的乐趣,不再抗拒吃饭。
当然,家长除了要抓住这3个饮食敏感期外,在平时的生活中也要注意培养孩子独立吃饭的习惯。
3
培养孩子独立吃饭的好习惯
- 不要喂饭,放手让孩子自己吃
家长一定要坚定让孩子独自吃饭的决心,刚刚开始使用勺子、筷子的孩子,会经常把餐桌周围弄得乱七八槽。
地脏了可以拖、衣服脏了可以洗、桌子脏了可以擦......这些都是小事情,千万不要因为觉得麻烦,就放弃让孩子自己吃饭的想法。
如果吃饭时间孩子不想吃饭,家长也不要喂给孩子吃,喂饭会让孩子产生依赖,会认为自己不吃家长就会喂自己,这样不利于培养孩子独立吃饭的习惯。
同时,家长要讲明现在不吃,要等到下顿才有饭吃。
- 营造良好的就餐氛围
小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吃饭的时候,旁边放着玩具、开着电视,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吸引,降低对食物的味觉敏感度、对饥饱的感知力,还会使孩子养成边吃边玩的坏习惯。
因此,在吃饭的时候,家长一定要把玩具收好、电视关掉。而且在孩子开始吃饭的时候,家长需要给孩子准备一个儿童餐椅,就好像每次坐在上面给了孩子一种“开始吃饭”的信号。
更重要的是这样让孩子固定在自己的座椅上,可以防止孩子乱跑、乱动。
- 零食一定要限量
零食是孩子拒绝吃饭的根源,大部分的家长都怕孩子饿得快,经常给孩子吃水果、酸奶、饼干等零食。孩子胃口本来就小,饭前吃了这些,到了饭点怎么可能还会乖乖吃饭。
该吃的时候不吃饭,过后饿了又吃零食......长此以往,孩子就更加不喜欢吃饭了,而且孩子还会认为不吃饭没关系,饿了还有零食可以吃,对于吃饭就更提不起兴趣了。
因此,家长给孩子吃零食一定要限量,选择一些健康的零食给孩子吃,家长更加需要以身作则,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吃零食。
- 做好榜样,鼓励孩子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如果家长吃饭的时候都是拖拖拉拉、心不在焉,那么孩子就会有样学样、慢慢吞吞的吃饭。但是,如果家长津津有味的吃饭,孩子也会有意的模仿。
另外,孩子刚刚开始学习吃饭时,食物可能会经常掉在桌上,家长要鼓励孩子继续加油,这样才能让孩子有自己吃饭的动力。
当食物送到孩子嘴里的时候,家长要及时的夸奖几句,让孩子吃饭的兴趣更加浓厚,渐渐地孩子就能够独立吃饭了。
孩子的吃饭问题,永远是家长关心的头等大事。
良好的习惯,都是从点点滴滴中培养起来的,需要父母们多一些耐心和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