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长必经的这个危险阶段,你不了解一下吗?

2019-09-11   明天会更好651011

前文说到了,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的前两个阶段,口欲期和肛欲期,肛欲期是快感中心从口腔部位转移到肛门部位。

大便,是每个人的第一创造物,如何看待这个创造物,会严重影响甚至决定以后如何对待自己的其他创造物。也是第一个可以自己控制的东西,学会控制会带给孩子,巨大的掌控感。接下来进入第三个阶段:

凯撒大帝的梦

讲个故事,凯撒大帝梦见和自己的母亲有性爱,惊醒后问占梦师,占梦师说:做这种梦的男人会征服世界。

现在我们不知道,占梦师为什么这么说,可能是为了取悦皇帝。在弗洛伊德看来,这是个无效的解释,他的看法更极端,认为男人们都会做这种梦。

比如一位导演朋友说,总梦见一位面目不清的女人,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武老师问他,面目不清,但总有其他细节吧,从细节开始,完善一下这个女人,看看她是谁。

他进行了几秒,突然身体打了个寒战,进行不下去了,后来他说,做了一个和凯撒大帝一样的梦。

很多人听过凯撒大帝的故事,但只有一个人成为了弗洛伊德。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被弗洛伊德提出这个观点,如果早几百年提出这样观点,他可能会遭遇100种死法,从这一点讲,他也算是一位征服世界的人,不过他靠的不是武力,而是他危险的思想。

俄狄浦斯期

弗洛伊德认为,孩子在3~6岁时,会进入性器期,他们的快感中心从口腔、肛门,转移到生殖器部位上。

心理上,孩子可能会对同性父母产生竞争和嫉妒心。比如一位朋友5岁的女儿看,到父母的结婚照非常生气,甚至当众宣称:长大了我要嫁给爸爸!大家觉得是童言无忌,但在弗洛伊德看来,这个小女孩是在表达,她要抢走妈妈的男人,她是认真的。

这非常复杂,前文说过:鼓励本我和野性,但现在可以看到,如果本我和野性是这样的东西,那就太可怕了。毕竟孩子偏爱父母中的一个,攻击性指向另一个,这是违反人伦的极致,对人类社会的终极挑战。

精神分析学派和一些人类学家认为,道德规范就是围绕着乱伦禁忌而来,也就是不能和父母发生关系,也不能杀死自己父母,这是任何一个成型的社会都设立的禁忌。

不仅是禁忌,更是一种真理,毕竟“我”是父母所生,如果“我”竟然仇恨同性父母,这在背叛父母的同时,也背叛自己。

流动而不成为

如何处理这个复杂的难题呢?武老师的建议是:流动而不成为。意思是:让孩子的本我、野性,自然流动,不去压制它,也不会让它获得成功。

详细点就是,让孩子可以亲近异性父母,自然表达,当他对同性父母表达竞争和嫉妒时,也不必大惊小怪,甚至大加斥责,但是也不给孩子这种感觉:你赢了!

比如妈妈不给儿子这种感觉:我爱你胜过爱你爸爸。爸爸则不给女儿这种感觉:我爱你胜过你妈妈。在孩子进入三岁前,必须把他们从父母的床上赶走。

特别是男孩,如果年龄挺大了,还和妈妈在一张床上,这就是“流动并成为”了,他们心内心中觉得打败了自己父母,他们的俄狄浦斯情节,可能就此得到满足。但武老师认为,这可能会让他们在成年后付出代价,导致各种各样的问题。

父母需要让孩子清楚家庭的序位和现实。我和你爸爸(妈妈)才是伴侣,我们是大人才能一起去化解生活中的各种难题,我们还能保护你,而你就做你的小宝贝好了。掌握这个原则就好,有时候小小严厉一下,关系也不大。

孩子和父母的三角关系是最终建立超我的关键,对于男孩儿来说,他想占有妈妈,而打败爸爸。但正常情况下,爸爸比他强大太多,是他打败不了的。同时他也因为想和父亲竞争母亲,而感觉到罪恶。

接下来,男孩儿就会启动“认同”的心理机制,去解决这个复杂的难题。就是他决定成为和父亲一样的男人,那样他长大后就可以娶像母亲一样的女人。这样一来,父亲的形象就内化到了孩子的心中,成为孩子的超我,也就是道德。

弗洛伊德看来,社会文化规范也会成为超我的一部分。可以理解,毕竟是男权社会,所谓的社会文化规范,就是由一个文化中“超级父亲”们所制定的。

这样一来,本我和野性,真成了要被约束的力量,要把父亲和社会文化规范的超我所驯服,如果甚至像是压服。如果真是压服的话,就会导致很多心理疾病。

温尼科特认为,三岁前的心理基础,才是一个孩子顺利度过俄狄浦斯期的关键,如果三岁前养的好,孩子的心中的恨就会比较少,这样对异性父母表达嫉妒和恨时,也就比较轻,于是比较好化解。

“足够好的妈妈”意思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在三岁前得到了,足够好的妈妈的养育,那么就可以免于各种心理疾病。

发展孩子的竞争性

性心理发展的5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不同的心理主题,如果发展的好,就会发展出一些好的心理来,口欲期,孩子发展的是信任;肛欲期是自主;性器期发展的是竞争与合作。

口欲期,孩子需要吃饱,觉得可以从外界吸收到足够的好东西;肛欲期,孩子需要控制,通过自主控制大小便,锻炼自我力量。有了这两个基础,孩子才有心理能量去竞争,并学会合作。

竞争性是一个人能否良好发展的关键,而俄利普斯期,孩子就是在家里发展他的竞争性,这份竞争性既需要得到鼓励,又需要得以控制。这样孩子的本我中的野性生命力,才可以变得人性化,但又不是失去它。

总结

1.3~6岁期间,孩子会进入性心理发展的第3个阶段性器期,也就是著名的俄狄浦斯期。

2.弗洛伊德认为,孩子在性器期,心理上会对同性父母产生攻击欲,简单来说就是孩子想占有,父母中异性的一方,而对同性一方产生嫉妒和竞争。

3.这一阶段的心理非常复杂,弗洛伊德认为解决方式是认同,孩子明白,他们不能攻击同性父母,于是转而认同他们,因此形成这种心理,我可以成为同性父母的样子,长大去找和异性父母相像的异性。

4.俄狄浦斯期,是在锻炼竞争性,父母不要总是赢自己的孩子,可以适当地输给他们,把竞争变成好玩的游戏,让孩子的竞争性,得以良好发展。

思考

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说的是一种宿命,一个杀父娶母的故事。命运如影随形,插翅难逃,作为命运的玩偶的人,似乎无能为力。可又处处可见个人选择。

随处可见的个人选择,在决定每一个人是谁,会成为谁。影响选择的很多,预期、眼光、能力等,自我预言与权威期待,彼此作用互相影响,成为了每个人。

流动而不成为。让一种情感流动,而不成为,回想自己曾经的体验,应该是那次愤怒最深刻、恰当,我能感觉到,情绪在我的心中不断积累。愤怒在发酵,等待寻找一个火山口集中喷发。

直到问出一个问题,愤怒之火像被突然浇上一盆冰水,瞬间清醒,而后开始反思刚才的愤怒,让一种情绪流动而不成为。这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收获,让我看到自己的另外一面,像认识了一个新朋友。

谢谢你的欣赏,观点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对于这篇内容你有其他观点吗?欢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