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著名网络营销专家薛立新导师: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和使用错题集

2019-07-29     中国企业发展

每个人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大大小小的模拟考试中,出现的错误五花八门,“错题”呈现了“个性化”趋势。 正是这些不起眼的一个小小错误导致我们考场失分,怎样避免这些错误呢? 建立错题本无疑是一个良好的途径,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通过整理属于自己的“错题本”来实现对学习的一个自我管理,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第一、错题本是对自身错误的系统汇总。 可能很多同学会说,这些错误就让它放在卷子上不也一样吗? 将来看卷子就是了。 其实,这是一个关于统计的问题,现实生活中统计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当我们把错误汇总在一起的时候,就会很容易看出其中的规律性,尤其是当我们对错误进行了总结之后。 比如:我们将数学错题本上的问题总揽一下,可能很容易就发现,一遇到数形结合的问题,自己就很容易出错,那么,我们在这部分的基础方面就需要下点功夫了!

第二、很多学习比较浮躁的同学满足于知道自己这道题错了,但是,认识往往不是很深。 有时,即使让他马上重新做一遍原来的题目,可能还是拿不到满分,其关键是步骤和过程。 这时,建立错题本,将错题抄录下来,逐步写清错误原因,是计算、概念、解题思路等哪方面的问题,都要心里明白。 这样显得很有检验效果了,而且很有巩固作用。

第三、错题本不是简单地将题目和答案抄录下来,更重要的是要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和预防类似错误出现的方法。 这是一个自身逐渐学习和修正的过程,会让自己对这一类错题的认识逐步加深。 同时,对于一些题目很长的错误,大家可以采取一些简单有效的做法,比如:由父母帮助抄录题目,但是由学生自己重新解题并总结,或者将有关试卷复印,然后剪切下来错误的题目,粘贴在错题本上等等,从而节省学生的宝贵时间。

第四、我觉得表面上说是错题本,实际上记的不应该只是题。“错题本”上记的有规律,方法,有用的结论,易忽略和易马虎的点。而且有很多题不需要按书上的章节或者什么专题归类的,而是按照自己的分类方法写到一起的,这样的“错题本”才会有用,复习时别人花了大部分时间做题,其中不免有本可以不做,做了也没有任何收获的题,可做之前并不知道,所以有很大部分时间浪费在对自己来说根本成不了丢分点的题上面,而有了这样一个资料,就会只看这些有价值的题,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刀刃上了。第五、在错题本上,留有空白部分,可以留下对错题的感悟,留下在考试征途中的“曲折经历”,包括考试中的错题,讲课练习中的经典错题,课外辅导资料中典型的错题以及对错题的解题心得等富有特色的内容。同时,还可以制定自我特色的个性训练方案和辅导计划。在错题整理之后,三日之内通过自我检查或者请老师、同学检查等方式检验该考点是否掌握,考试后一周内对试卷或者试题进行二次答题,仍未得满分者,对错题进行再记录,以此循环,直至满分。如需要四次及以上答卷者,应该进行相应内容的专题训练。同时,学期末在“错题本”中抽出试题进行检查。

如何使用错题集:

1.经常阅读。错题本建立后,千万不要“束之高阁”,一定要常翻、常看、常思考、常总结,才能使这本倾心为您打造的“错题本”真正起到促进学习、提高能力的作用。做到同一道题不能错两次,同一类题目不能错两次,从而减少习题量。如果各科都建立错题本,这样经常温故知错、持之以恒,学生的成绩自然会提高。

2.相互交流。由于基础不同,各位同学所建立的错题本也不同。通过交流,同学们可以从别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得到启发,以此警示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提高练习的准确性。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如果同学们能从做的错题中得到启发,从而不再犯类似的错误,成绩就能有较大的提高。应考并不需要灯光下的熬夜苦战,也不需要题海中的无边漫游,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是最为重要的。

3.给每科建立一本错题集。每天做当日作业前,把昨天的错题解决后再开始新的作业。

4.经常翻阅错题本。每周或两周一次重做一下错题本,考试前更应重做“错题本”。开始“错题本”里由于粗心的类型会占大多数,但随着该项工作的深入,“错题本”中的错误质量会越来越高,数量会越来越少,更多是由于概念点和思路而引发的错误,这些题就是属于平常没有作对,考试又犯错的典型类型,如果平时就能够解决好,到最后考试的时候自然不容易再犯错。

错题本能否顺利建立和进行,需要家长和学生认识统一,并有决心坚持。 出现半途而废的情况,是对自己缺乏耐心和信用而造成的。但是只要坚持下来,善待错误,你很快将会欣喜地发现,错误会变得越来越少,你也很快会从烦琐的错题整理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和信心。“错题本”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办法,是减轻学习负担的作业。 通过“错题本”的使用,可以提高思路质量,可以更准确地把握知识点及概念点,可以极大地改善粗心的现象,可以迅速地提高学习成绩。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wdyLPGwB8g2yegND_eB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