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代女孩来说,身体和生命,哪个更重要?
前不久一则14岁少女跳楼的新闻,触动了许多人的神经。大部分14岁的女孩,大都背着书包,最多和父母有些不愉快,吃几顿雪糕,心情又会好起来,继续当家里的小公主。
但这个女孩,却含笑走向自家的窗户,跳了下去,那可是11楼,香消玉殒,惹人怜惜。
悲哀的背后总有罪孽
这个14岁的女孩,在网上认识了一个40岁的老板,老板风趣幽默,时常逗得女孩开心,相比家里强迫学习的压抑,这个老板越来越让女孩信任。
在信任达到了一定阶段后,老板开始给女孩发手机红包,代价是让女孩把裸露的私密照片发给他。当照片到手后,老板开始威胁女孩,如果不听话,就把照片发给她的家人和同学,以此为由,强行侮辱了女孩。
女孩的妈妈知道后,没有选择报警,而是痛骂了对方,并拉黑。但噩梦没有结束,这个14岁的女孩怀孕了,打掉孩子的过程,让女孩产生了抑郁,最后导致了悲哀的结局。
悲哀的背后,总有罪孽。
这个14岁女孩悲哀的背后,却不仅是那个无良的老板。
老师的羞辱;
同伴的孤立;
父母的无能……
让一个刚刚14岁的女孩,活的好像一块孤岛,原本以为能排遣生活压抑的网友,其实是一匹恶狼,把女孩拽入深渊。
或许,女孩最后的笑容,表达的是对整个世界的嘲笑。
我家有女初长成
许多父母都有这样的感觉:女儿是上天的恩赐。她们柔顺乖巧,有"小棉袄"之称,懂事的早,心疼父母,有时候用小小的手,抢走你的扫把,说妈妈累着了,你多休息,能让人无端泪目。
贾乃亮有一次在节目中说,如果参加女儿的婚礼,可能会哭昏过去,让李小璐一定要挡住所有人的镜头,不要让人看到他因为女儿脆弱的样子。
女儿往往是家庭的软肋,她们更加柔弱,更加容易受到伤害,也容易被坏人盯上。
令人惋惜的是,许多家长空有保护女儿的愿望,却没有保护女儿的方法,平白给坏人钻了空子。
就像文中所说的家庭,妈妈是在女儿受到伤害后,才开始找补救措施,让悲哀被罪孽推着,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大。
如果当初能早点帮助女儿该多好?
最可恨的是,这个世界没有"如果"。
假如你有女儿,14岁前教会她3件事
14岁是个神奇是年龄,教育领域和心理学界,有个专有名词叫"14岁现象",二次元一些,这个名词更耳熟能详,我们也叫它"初二现象"或"中二病"。
通过大样本比对,发现14岁的孩子,特别容易叛逆,心思细腻而脆弱,遇到事情不会跟家长倾诉,选择闷在心里,尝试自己解决,当遇到无法解决的困境,会让孩子们陷入抑郁,由此引发成绩下滑,自暴自弃等等现象。
虽然该现象特指14岁,其实主要是说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出现一些矫情、叛逆的表现。
对于家长来说,"14岁现象"意味着"危险"。
我们看看跳楼女孩的案例,可以发现对标特质:
1.遇到困难不知道找父母倾诉,宁愿自己出门买醉;
2.把问题闷在心里,直到最后选择绝路,也不愿意和父母正常交流;
3.解决不了问题,表现极为脆弱,把身体的损失凌驾于生命之上,走向极端。
当孩子自然生长时,心理没有有利疏导,出现类似情况都是正常现象,这不是一家两家孩子会遇到的,而是普遍现象。
而父母在整件事里,能不能起到积极作用,是帮助孩子走出"14岁现象"的重要助力。
如果家长能在女儿14岁前,教会她们3件事,能最大限度的保护孩子。
第一,教会女儿沟通
教人者,首先要自己懂才能教。中国许多影视作品,塑造的父母都是"木讷""不善言辞"的。郭德纲这种在台上嘴巴利索,滔滔不绝的角色,当了父亲之后,郭麒麟曾说他在家,有时不苟言笑,不善沟通。正是这种社会普遍认可的父母形象,让沟通更加困难。
所以,想要孩子学会和父母沟通,父母要放下身段,主动和孩子聊,成为孩子的"朋友",而不是"监护人"。
第二,教会女儿交友
一个人寄情网络,和身边人无法交流,说明他不善于在现实中交朋友,也不懂什么朋友值得交,什么朋友不值得。如果父母身边的朋友,都是些"街溜子",想想孩子交友价值会是怎样?不懂得识人,当然会给坏人有机可乘,14岁的少女,不就是交不到朋友,才会把把柄交给那个无良的老板吗?
所以,父母要当好社会学的老师,帮孩子树立正确的社交观念,找到积极向上的同伴。
第三,教会女儿自保
许多家长都会带女儿学搏击,让女儿在遇到危险时,能有自保的底牌。但这其实远远不够,物理上的对抗,并不能解决"被胁迫"时不知所措的问题。真正的自保,是让孩子有正确的价值观,至少要知道,生命只有一次,远比身体损失要重要的多。而心理上想要不受创伤,学会交流和交友都是必要条件。
所以,不要把教孩子自保,看得太片面,一定要多方位帮助孩子树立价值观。
结语
我们既不想触碰失去女儿那位母亲的伤痛,也不希望更多的家庭被坏人找到空子可钻。发生的已经无法挽回,但它可以成为警钟,常常敲响在耳畔。
做父母的,如果能在青春期到来的时候,早些教会孩子这3件事,女儿或许会成长的更顺利,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