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姜子牙
孩子看完《姜子牙》,完全没有去年看《哪吒之魔童降世》,看完之后的愉快感。
其实,看到一半,孩子就问,哪吒呢?
再过一会儿,哪吒还没出现,孩子拉着我的袖子,想要回去。
问他怎么不想看了?
他说,不好看,看不懂,又没有哪吒。
说完,我带孩子走出了电影院。
02.万圣节
电影院位于商场顶楼,顺着手扶电梯往下,有个小店面,门口摆放着南瓜灯、巫师帽。
小朋友一下就想起了:
呀,要万圣节了,妈妈!我要买南瓜灯,今年你给我买什么糖?我要带去上学!
我纳闷了,万圣节你倒是记得清楚,怎么《姜子牙》就不爱看?
他说,姜子牙是谁啊?
我说,你们老师没教吗?
没有啊,他说。
我追问道:哪吒认识吗,你知道《封神榜》吗?
不认识。
那你为什么喜欢看哪吒的动画片呢?
因为他很好玩啊!我也想像他一样,一脚把怪物踢到墙上,可以保护爸爸妈妈!
我这才意识到,孩子根本对《封神榜》一无所知,当时喜欢看《哪吒之魔童降世》,不过是因为同为小朋友,产生了共情。
03.语文老师和神话传说
作为父母,我们带孩子学英语、学数学,中国文化故事这一块,难道不是语文老师的责任吗?
接着,我就去群里问老师:
孩子连姜子牙都不知道,语文老师都不教的吗?
语文老师是他们的班主任,没有说什么,只是发了个尴尬的表情,似乎表达一些惭愧之意。
细细想来,赶紧撤回了我的问题,并向老师道歉。
作为家长,我是不是在推卸责任?
真的是语文老师的问题吗?其实,他们不负责孩子的文化底蕴,他们负责的是考试分数。
孩子的文化底蕴,考的是家长的底蕴。
家长没有打好孩子的"童子功",孩子在幼儿园前,没有传递给孩子足够的阅读能力,这时候怪老师,怎么看都不合适。
家长追逐着一些舆论引导,逐渐忘记了孩子需要的东西。
幼儿园的时候,每次万圣节、圣诞节,因为热闹,而且相关的音乐作品多,布置起来,参与感强,非常适合亲子互动。
几乎没有孩子不知道"不给糖就捣蛋"这句话。
英语作为日后考试的重点科目,几乎从胎教就开始培养孩子的语感,在英语启蒙中,不乏欧美神话传说。
数起北欧神话和希腊神话的神灵、英雄,孩子津津乐道,几乎能梳理一套关系树。
但说到中国传说。
到目前为止,他只知道唐僧师徒四人,外加一个哪吒,而且哪吒是来自哪本经典,根本不了解。
04.让孩子开始讲中国文化故事
为什么《姜子牙》孩子看得很吃力?
除了故事本身有些晦涩之外,完全看不懂,没有共情感,是很重要的原因。
缺少共情,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神话传说故事匮乏造成的。
其实,中国神话故事,有它独有的魅力。
小学老师心中的男神金波老先生,编撰过一部绘本《中国神话故事》,本来就属于教育部指定阅读书目。
家长不妨早些开始跟孩子一起阅读。
看不懂一部电影,不重要。
过万圣节,本身也没什么非抵触不可的理由。
但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传说,在中国孩子身上被稀释,甚至被遗忘。
是一种文化悲哀。
在中国日益强盛的现在,未来更有中国特色的故事,才是世界最美的讲述。
为什么不让你的孩子,早点开始描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