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红楼梦》,更好的方式是把它当作一件艺术瑰宝,就像我们看世界名画《蒙娜丽莎》一样,有时候可能只是看着它就有美的享受,并不需要非得追求那微笑背后讲了什么故事。同样的,我们不用去追究《红楼梦》究竟是不是跟清代皇宫历史或者反清复明历史有关系,我觉得非常没有必要,你欣赏一个艺术品就是欣赏它的美。我们更应该欣赏《红楼梦》的诗意,欣赏大观园这个非常美妙的诗意世界。
《红楼梦》作为一部通俗文学的作品,嫁接或者传承中国的诗学传统,我们的悲剧传统是在诗歌里面,比如“悲秋”,通俗文学(小说、传奇)一开始从唐代一直都是最后是大团圆结局。但是,从《金瓶梅》、《红楼梦》开始,把这个悲剧传统延续下来。
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部副主任胡文骏说,2017年年底,由人文社推出的“四大名著”精装珍藏版,定价远高于市场上繁多的同类产品,但甫一上市,还是很快取得了销量上的领先。“可见内容品质的优长(包括文字内容和装帧设计等)和出版社的品牌号召力已经成为引导读者购书的重要因素,甚至可以说是主要因素。
《红楼梦》成书和流传过程。我们知道《红楼梦》是曹雪芹创作的,他是什么时候开始创作的?据专家考证是在1755年前后,到现在已经快两百七八十年。曹雪芹祖上是大官僚家庭,他的祖父曹寅曾经是江宁织造,而且是康熙重要的心腹之臣。所以曹雪芹小时候,在他十多岁之前生活在富贵雍容的家庭环境。后来曹家被抄,他从富贵荣华状态变成穷困潦倒状态,也迁居到北京,后来住在西郊香山一带(现在北京西郊那边有黄叶村,就是曹雪芹纪念馆,这也是专家考证的结果),在西郊以后开始创作《红楼梦》。
贾宝玉林黛玉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过程是怎样的?他写完一些章节、一些故事会给他的亲朋好友看,因为他写的这些章回内容非常精彩,所以他的亲朋好友借回去可能会再抄、再传播,所以早期就已经有一些抄本流传,是因为曹雪芹在创作的时候有些章回内容就流传出去了。而且这些章节有时候是他第一稿,有时候是他改过以后又被借出去,所以在他生前这些抄本的流传是挺复杂的状态,才会有我们现在看到这么多复杂的早期抄本。
还有一点,据学者考证,曹雪芹写《红楼梦》并不是从第一回开始,第二回、第三回、第四回这样写下去,而是他有时有某一个完整的故事构思,可能第一回写完跳到去写十几回以后的内容,随后再把这些内容连缀起来。这种过程也使后世版本当中有一些前后矛盾,或者前后不连贯的地方,这是它的一个特点。
曹雪芹的亲朋好友把这些书稿拿过去看的时候也会对进行一些评点,对他的创作提出一些意见、建议,有时就直接写在他的书稿上,这就产生最早一批带评语的抄本。我们熟知的是脂砚斋批评本,有好几个版本,比如有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这是根据这些钞本的原本年代来定的,甲戌、己卯、庚辰都是干支的纪年。我们熟悉有名的评点者,有脂砚斋、畸笏叟这些人。有人说这些评点者可能是跟作者关系非常好的朋友或亲戚,还有说就是作者本身,这个争论很多。
曹雪芹什么时候去世的?他去世的时间也是根据早期抄本当中的批语来的,甲戌本有批语提到他是在壬午除夕去世的,阳历1763年2月份左右去世的。大部分学者认为在他去世之前,至少《红楼梦》前八十回已经写完了,后面的有没有写完?有人认为已经写完了,只是因为有些原因没有传抄出来,有人认为八十回以后没有写完,这也是有争议的。
红楼梦
曹雪芹在1763年去世,他去世之后《红楼梦》怎么流传的?主要是以抄本的形式,主要是八十回在流传。这些抄本不断被传抄,甚至有一些商人把它抄来再拿去销售,这是有记载的,在街市上有刚刚抄完的八十回也好,几十回也好,拿出来卖。
到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曹雪芹去世快三十年的时候,有一个人叫程伟元,他也是文学爱好者,他邀请高鹗,这两个人想一同把《红楼梦》整理出版,他们自己说是通过一些渠道,甚至通过从小贩那里购买,搜集到完整的一百二十回原稿,再修补、整理出来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并在1791年第一次整理出版。它的出版形式叫“木活字摆印”,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就是活字印刷术,《红楼梦》第一次正式印刷的本子就是用木活字的方式印刷出来的,这是在1791年。第二年1792年,其实就相隔几个月的时间,他们觉得第一次的印本有很多错误,在这期间又修订了一次,在1792年又出来一个版本。
曹雪芹
这两个版本被称为程甲本和程乙本,甲和乙是顺序,程是程伟元的意思,程伟元组织这两个版本出版,1791年叫程甲本,1792年叫程乙本。这两个版本是完整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它在文字上和曹雪芹生前流传的八十回抄本系统有很多文字的不同,我们后面会细说这些例子。
所以到程伟元、高鹗为止,《红楼梦》产生两个主要的版本系统,一个是以脂砚斋批评本为主的前八十回系统,它是早期的抄本,有些是带评语的。另外一个是程伟元、高鹗整理的一百二十回“程高本”系统。从1791年、1792年开始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将近两百多年的时间里,清代读者也好,民国读者也好,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读者也好,读到《红楼梦》的原著大部分都是程高本系统,就是一百二十回的版本系统,因为这个版本系统是通过正式的出版大量发行。
我们现在看到的《红楼梦》是完整的一百二十回,后四十回到底是不是曹雪芹的原著,究竟该不该读?
2008年第三版红研所校注本《红楼梦》,将过去“曹雪芹、高鹗著”的署名,改为“(前八十回)曹雪芹著,(后四十回)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这是以客观严谨地态度反映红学研究成果的体现。后四十回的作者长期以来是一个争论不止的红学论题。胡适根据清人张问陶《赠高兰墅鹗同年》诗中“艳情人自说红楼”一句注“传奇《红楼梦》八十回以后,俱兰墅所补”,认为“补”就是续写的意思。其实程伟元和高鹗摆印《红楼梦》的序言中说后四十回原稿:“前后起伏,尚属接笋,然漶漫不可收拾,乃同友人细加厘剔,截长补短,钞成全部。”这里的“补”,是修补整理,不是整个的续写。
大观园里儿女情
一些资料也可以证明在程伟元高鹗一百二十回本面世前,已经有后四十回的存在。周春《阅〈红楼梦〉随笔》: 乾隆庚戌(1790)秋,杨畹耕语余云:“雁隅以重价购抄本两部:一为《石头记》,八十回;一为《红楼梦》一百廿回,微有异同。”舒序本《红楼梦》的舒元炜序言(1789)提到:当时完成拼合成的八十回的抄录工作后,舒元炜仍认为“数尚缺夫秦关”,这里的“秦关”是“秦关百二”的典故,即一百二十回的意思。既然不足“秦关百二”之数,说明在舒元炜的认知中,《红楼梦》不止八十回,而应该是一百二十回。此外舒序中“惜乎《红楼梦》之观止于八十回也。全册未窥……漫云用十而得五,业已有二于三分”,也表明舒元炜认为八十回只是全本的三分之二,全本应为一百二十回。
这些资料说明至少在1789年,1790年(比程伟元、高鹗整理出版程甲本早一两年),是有一百二十回本的《红楼梦》流传于民间的,这对于考证后四十回并非高鹗续书是很重要的材料。
还有就是后四十回到底要不要读?我觉得后四十回应该读,虽然我个人也觉得读后四十回觉得不对劲,就像张爱玲说的,后四十回人物言语无味、面目可憎,但是它有一个最大好处就是完整性,而且它保持了《红楼梦》悲剧性的延续,悲剧性的结局,虽然人物、语言都不那么精彩,但它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阅读。
我们大家都熟悉的王国维先生,他在评论《红楼梦》的时候,就是以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为基础的,他没有管后四十回作者的情况怎么样,而且他说《红楼梦》悲剧意识的时候,特别提到后四十回里面的贾宝玉和林黛玉最后一次见面的场景,他觉得那是非常壮美的一段。从这个侧面说明后四十回我们也是应该读的,应该把一百二十回当成完整故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