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照灯现场报道
“冰河·凌汛·激流·漩涡——冯骥才记述文化五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召开,会议由中国作协、民进中央文化艺术委员会、天津大学、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民协等单位联合主办,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承办。
开幕式上,主持人白岩松用拆字的方法全新解读冯骥才。
大家看这个‘骥’字:首先一个‘马’,马不停蹄地奔波;上面是一个‘北’,天津大学原为北洋大学;最底下是一个‘共’,公共事务的‘共’,最核心在于中间的‘田’,他从未离开过这块土地。
白岩松
2014年起,冯骥才在人民文学出版社陆续出版了《冰河》《凌汛》《激流中》《漩涡里》四部作品,而这套精装书正是人民文学出版社为“冰河·凌汛·激流·漩涡——冯骥才记述文化五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全新出版的合集。
在这套作品中,冯骥才以非虚构的写作形式,记录了自己从年轻时代直至今日半个世纪以来的文化人生。从青年时代写起的《冰河》与《凌汛》,是具有自传性质的生命史,讲述新时期文学心路的《激流中》,则具有精神史的性质,而记录文化遗产保护历程的《漩涡里》,更蜕变为一部思想史。
18岁的冯骥才
今天是一个冯骥才的亲情聚会。我觉得能让大家坐在这里,就一个关键词:缘分。
2014年起,冯骥才在人民文学出版社陆续出版了《冰河》《凌汛》《激流中》《漩涡里》四部作品
两个月前我刚给我的研究生布置完作业。那个月的书目当中,包括冯骥才写的三本书,就是大冯的这四本书当中的后三本:《凌汛》《激流中》《漩涡里》。因为第一本《无路可逃》十个月前他们看过。
布置完这个作业的三天后,我接到了大冯这边的短信,说5月9号开学术研讨会,希望我来主持。那一瞬间我就感叹缘分的力量。所以今天站在这儿,我真不是应邀出席。属于硬要出席。
大冯的这四本书,《冰河》《凌汛》《激流中》《漩涡里》,真正的起点应该是1966年,那是我出生前的两年。
到今年我都51了,你就知道他这四部书书写的是多么厚的一个人的历史。今年我们都知道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她书中的这53年超过了一半还多。如何跌宕起伏如何,大家应该都非常清楚。
所以今天因为缘分把大家聚在这里头,应该大家一起用掌声为这个大家庭亲情鼓鼓掌。大冯今年多大年龄,我不说了。但是在我心目中占到这儿,我就觉得他才18岁。
因为18年前,冯骥才受聘天津大学教授,仅仅四年的时间,冯骥才学院的这栋大楼就建好了。我来了几次了,结果我已经看到有历史的这种痕迹了。
天津大学
冯骥才与天津大学
要用我的观察来看,我觉得大冯跟天津大学的合作是天作之合。这都是生于叫生于患难。天津大学跟甲午海战有关,1895年,天津大学创校,马关条约签约那一年。大冯出生于1942年,那还是论持久战的时候,还看不到更大光亮的时候。
但是大冯跟天津大学的更直接的渊源,是天津大学的校训:实事求是。大冯的作品,从《100个人的十年》到这一系列的非虚构写作,这四本书,《冰河》《凌汛》《激流中》《漩涡里》,核心就是实事求是。
我觉得这又是一个天作之合。当然背后还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爱国和奉献。所以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这么说没有大冯和他的研究中心,天津大学还是偏大,但是有了大冯和研究中心,天更大了。说到大冯的爱国奉献,他有无数的位置和方式在做这件事。其中包括他作为民主党派,坐在全国政协扮演了常委,多年这样的一个角色。
冯骥才与白岩松
冯骥才名字里头的两匹马
有的时候看到一个人,就会想到一个动物。比如说我看到韩美林的时候,就会想到牛。看到冯骥才的时候,我就会想到马,虽然他不属马。您见过谁的名字里,有两匹马?大家研究一下,冯骥才这个名字里头有两匹马,他不跑,谁跑?
结果他跑的文化艺术的领地,就特别多。你看你篮球运动员出身,然后写文字当作家,然后又画画,公共知识分子教书,然后又当了政协委员,跑遍中国,拯救非物质遗产和有形的建筑文化遗产,古村古镇保护,等等做了很多事情。
但现在,还是他走进我们的视线,还是用文字走进来了。1979年,他以内部小说,走到大家视线面前。那一年偏偏是马年。
冯骥才画展
更完整的冯骥才什么样?冯骥才的骥这个字,大家看他骥这个字。首先这面有马,这不用说了。刚才你看他现在依然在奔波着,都不用讲。关键在后面那三个,首先上面是一个北字。你看一个宁波人。南方的出生于天津,从此在北方逐渐成为冯骥才。
天津大学以前叫北洋大学。对,你就看他跟北的关系,最底下是一个共。这也不用说了。然后包括公共知识分子的供,但是我觉得一个核心在于中间的田。他从来不离开这块土地。他始终对田野有热情。他眼睛不是向上看的,它是向下看的。
15年在路上
当初大冯当了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一定有人说你又当了一个官。在我心目中他哪是当官?
第一个当了民协主席,就总不能在家呆着,得四处四处跑。第二个他得化缘。第三个更奇妙,在他的工作和发现下,过去不太受重视甚至歧视的民间艺术,慢慢成了可以被供奉的神灵。更重要的是香火不断,文化越来越多元。
冯骥才一直对民间艺人关注。所以冯骥才做了15年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协会的第一任主席是郭沫若。冯骥才担任中国文联副主席28年,担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15年,是我国民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先决者、先行者、先倡者。
他率先开展木板年画,谈好剪纸等领域的非遗传承人的田野调查,已传承人口述史的方式记录下来,又继续成立了我国首个涵盖民俗学、民族学、艺术学、社会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传承人口述史研究所。
在民间文化传承保护和学术研究领域投入了巨大精力,为中国传统文化抢救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表率性的贡献。
爱情与友谊
提到大冯,不能不谈到他跟韩美林之间的多年的友谊。
他俩好到什么地步呢?结婚纪念都在一起过!大冯娶了夫人之后,事业蹭蹭往上走。然后韩美林取了建平之后,国际影响力、国内影响力,都变得更好。这好爱情就是这样叫旺旺。但是友谊就会变化成合作。
我真没想到在大冯这么忙的情况下,居然能够抽出时间跟美林有了多次深谈,最后以字数的方式,为美林出了一本书叫《炼狱和天堂》。看到这本书已经不是说掉眼泪的问题了,而是难过至极!韩美林当初挨打的时候一身血,结果看到地上的血,他觉得应该添加几笔,就用自己的脚把自己的血又抹了几笔,变成了一个鸡的模样。
今年过年的时候,我跟美林说,我说之所以你苦尽甘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你不抱怨。你没用怨气回头看,而是用笑容向前看。但是毕竟是作为一个记录。后来就有了后续的故事。
韩美林与冯骥才
画画补贴救文物
大冯的不容易呢,就是原本可以用在写作的时间,都被他拿去做很多人不屑于做的民间文化保护上,甚至要画画换钱,赔钱去保护民间文化,所以非常难得。
大冯最好的作品是什么?可能就是他一辈子奔波。
对于我来说,我觉得不管怎么说,《100个人的十年》可能是我心目当中最具开拓性的一个东西。但是更多人在谈论的是《俗世奇人》这本书。因为不管天津怎么差,这么多年,只要这部作品还在印,老天津就被他一直鲜活地保留下来。
天津大学冯骥才艺术学院
所以《俗世奇人》几乎已经成了天津一个样本。我统计。据媒体报道,《俗世奇人》,发行100万册(足本)。再一做乘法,有多少人,又走进了老天津。
我的研究生今年毕业,他们特意拿来了这个礼物:用破碎的花瓶的碎片,拼接成了一个长寿的寿字。每一个文字全是碎片,连接在一起。就是有寿命的文学
冯骥才经常拿出来的是时间的碎片,但是做成了有寿命的创作,心灵像很多同龄人一样,一次又一次变成碎片,但是他固执的还是要把它变成更长久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