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不用管它是否反清复明,而是欣赏它的美妙诗意世界

2020-03-05   探照灯

阅读《红楼梦》,更好的方式是把它当作一件艺术瑰宝,就像我们看世界名画《蒙娜丽莎》一样,有时候可能只是看着它就有美的享受,并不需要非得追求那微笑背后讲了什么故事。

同样的,我们不用去追究《红楼梦》究竟是不是跟清代皇宫历史或者反清复明历史有关系,我觉得非常没有必要,你欣赏一个艺术品就是欣赏它的美。我们更应该欣赏《红楼梦》的诗意,欣赏大观园这个非常美妙的诗意世界。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部副主任胡文骏说。

2017年年底,由人文社推出的“四大名著”精装珍藏版,定价远高于市场上繁多的同类产品,但甫一上市,还是很快取得了销量上的领先。“可见内容品质的优长(包括文字内容和装帧设计等)和出版社的品牌号召力已经成为引导读者购书的重要因素,甚至可以说是主要因素。



接下来讲一讲新中国《红楼梦》的整理情况。这就要说到我们出版社,因为我们出版社是新中国第一个整理出版《红楼梦》的出版社,1953年整理出版《红楼梦》的本子。我手头就有这个版本,就是这本老书,这本老书是1953年的《红楼梦》,它是以1792年程乙本为底本,有一些红学专家,像俞平伯先生、启功先生他们注释完成的。

这个本子出来以后,因为全国其他出版社没有出《红楼梦》的读本,它大量流传。一直到六十年代、七十年代都再版,比如这个是1957年的,重新改版。这个是七十年代的四册版,这些都是一个版本系统,都是程高本的版本系统。

我记得我上高中读《红楼梦》就是读的这个四册的版本,那会儿是九十年代初,当时也是我们邻居的一个老先生送给我一套《红楼梦》,就是这个四册小本《红楼梦》。


这个版本一直通行到1982年,1982年为什么改变了?因为曹雪芹生前一直到生后一段时间流传的带批语的早期抄本不断被发现、被研究,红学家认为从版本状况来讲,早期的抄本更接近曹雪芹原著面貌,我后面会再举例说明它的优长之处。所以从1975年开始,由国家组织,当时是由文化部组织这个工作,牵头的人是冯其庸先生和李希凡先生,他们组织了几十位红学专家,要做一个新的标点注释版本,它的底本就是以庚辰本为底本。

庚辰本《石头记》是《红楼梦》的早期抄本之一,有大量脂砚斋的批语,这是更接近曹雪芹原著的一个版本,而且它有七十八回,对比八十回仅仅差两回,它最是完整的一个早期的抄本,前八十回以这个版本为底本。后四十回没有早期抄本流传的,只能把程伟元、高鹗整理的版本拿来补充,用了1791年的程甲本作为补充。



在1982年的时候诞生了这个版本,当时叫做新校注本,新校注本是相对于1953年老的版本而言的,新校注本到现在也流传快40年的时间。它现在是什么样呢?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套书,这是1982年一直流传到现在,全国到现在为止发行量最大的一个《红楼梦》版本,很多《红楼梦》爱好者可能都是从这个版本开始接触《红楼梦》、了解《红楼梦》。从1982年到今天它的封面,其实风格没有特别大的变化。当然,书名字体有变化。第一版的书名字是集庚辰本里面的字,后来改用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先生写的字,这个也是我们社《红楼梦》的一个标志。



第三,说一下读《红楼梦》要对底本的重视。

我刚才说半天《红楼梦》的成书过程、版本情况,其实就是为了说要重视《红楼梦》的底本。有红学专家在人文社《红楼梦》新校注本出来以后,把它和之前的程乙本底本的《红楼梦》做了一个对比,对比它们之间的正文差异。大概有400多处重要的文字差异,这里我举两个小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只有一句话的差别。第十三回秦可卿去世,她去世的原因有很多争议,这里不展开讨论。她的公公贾珍要大办丧事,为她找棺木,要找非常好的,他不满意普通的杉木板子,说那是普通人用的。这时候薛宝钗的哥哥薛蟠说,他们家店里有一副樯木的板,这个木头的板子跟钢铁一样万年不坏。为什么他家有这个板子?原来是义忠亲王老千岁定的这幅樯木的板子,但是因为这个王爷坏了事——就是获罪被革职,一直放在薛家店里。薛蟠跟贾珍说这个板子“没有人出价敢买”。


大家注意这句话:“没有人出价敢买”,这是庚辰本也就是人文社新校注本里是这样的,而在程乙本里是说“没有人买得起”。这两句话乍听上去没有太大的区别,反正就是说没人买的意思。但是我们仔细想一想,其实里面的意思还是有差别的。第一个是“没有人出价敢买”,重点在“敢”字上,第二个就是没有人买得起。

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这块棺材的板子就算它再贵,有钱人想要还是可以买得起,他不买的主要原因,因为它是犯了事的,获罪的一个王爷定的,没有人敢去买它,怕买了这幅棺材板会出什么事。像我们现在,比如有的人犯法获刑,他的财产有可能通过司法途径拍卖,现在有拍卖的方式解决,但那个时候没有拍卖这种方式,还是放在他的店里。这从侧面说明什么问题?说明贾府是不很在乎这一点的,管他是谁获罪的什么东西也好,贾府是敢要的。

所以我们从这一句话的区别来看,庚辰本这句话的意思要比程乙本这句话的意思丰富很多,表达内容也更多。



另外一个是一段话的区别。我们知道,王夫人的丫鬟金钏因为跟宝玉的关系被王夫人打了之后赶出去,投井死了,贾宝玉当然很伤心,在四十三回王熙凤生日这天,他和他的小厮茗烟出去了,去干什么呢?他是去祭奠金钏。他特意找了一个庙叫水仙庵,因为金钏是投井死的,所以他找了一口井祭拜金钏。我小时候看87版《红楼梦》电视剧的时候有这么一段印象很深刻,茗烟看贾宝玉祭奠的时候不说话,他趴下来帮贾宝玉念了一段祝祷的词。

这段祝祷词庚辰本和程乙本也是非常不一样的,庚辰本是:“二爷心事不能出口,让我代祝:若芳魂有感,香魄多情,虽然阴阳间隔,既使知己之间,时常来望候二爷,未尝不可。你在阴间保佑二爷来生也变个女孩儿,和你们一处相伴,再不可托生这须眉浊物了。”这段话挺拗口的,有一些很文言化的词,有的又是口语化的词,像“芳魂有感”、“香魄多情”、“须眉浊物”,这都是比较文绉绉的话,这是庚辰本。

林黛玉

程乙本是什么样的呢?它是这样写的:“二爷的心事难出口,我替二爷祝赞你:你若有灵有圣,我们二爷这样想着你,你也时常来望候望候二爷,未尝不可;你在阴间,保佑二爷来生也变个女孩儿,和你们一起玩耍,岂不两下里都有趣了。”大家是不是觉得这段话风格比较统一,没有很多文绉绉的词汇。

茗烟是贾宝玉的小厮,他并没有多少文化。在第九回闹学堂的时候他还说粗口、打架什么的,为什么在庚辰本里他说这么一段文绉绉的话呢?我觉得是更合理的,虽然他没有什么文化,但是他跟着宝玉那么长时间,天长日久他会多少会接触宝玉平时说的话,看的书,茗烟可能多少获得一些文化上的修养,所以这种半文不白的话才更符合当时茗烟在这段场景里面说的话,而且他是特意跪下来说一段祝祷的话。


所以庚辰本这样的处理更能体现茗烟这个人物在当时的形象特点。贾宝玉经常说自己是浊物,他把女儿比作水,把男人比作泥土,他自己也经常说自己是须眉浊物,茗烟跟他在一块可能也多少会听到这个词汇,而且茗烟说这段话估计酝酿了很久,想了很长时间才说这个话,我觉得这段话还是要用庚辰本这段半文不白的话更合适、更合理,意思也更丰富一些。

刚才我是通过两个例子讲底本的区别,各种版本的《红楼梦》大概的情节内容没有太多区别,但是要从细致的地方读出它的意味,确实要选择更加优秀的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