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花姐姐
受疫情的影响,今天高考推迟一个月,现在距高考还有将近100天的时间,在这100天里,我想不管是家长还是考生最关心的问题应该只有一个,就是如何取得优异的成绩。
那在这100天里,我们如何做才能最大化的利用时间呢?
我认为可以考试为导向来复习,把高中三年的知识做一遍梳理,这个相信科目老师一定会帮助大家完成。
有了基础知识,那如何把知识发挥到极致,取得优异的成绩呢?
这就需要考试技巧。
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三个非常实用的考试技巧,希望能够给到高三学子一些帮助。
- 换位思考;
什么是换位思考呢?
就是站在出题人的角度上思考出题人出这道题的意图是什么,他想考查哪些知识点,他希望你怎样答题,他考察的是你知识点是否掌握扎实,还是考察你是否能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等等?
这个非常重要。
有的孩子知识点掌握得非常好,可是考试总是不能正常发挥,原因可能就不能理解老师的出题意图。
我还记得高三那年,为了提升文科综合成绩,我把政治和历史两门课的课本全部倒背如流,但是,奇怪的是,政治几乎每次都能拿满分,而历史几乎不及格。
当时,我非常困惑,不知道为什么同样的方法学习,掌握的程度也是一样,但是考试的结果差距却这么大。
冥思苦想了很多都想不通,直到10年后,在辅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才顿悟到,政治考得好,是因为我能把老师的出题意图读懂,而历史没考好,多半是因为我没有站在考官的角度上思考问题。
为什么要站在出题人的意图思考问题呢?
就像一个医生,专业知识掌握得再好,如果他不能站在病人的角度思考上,设身处地为病人考虑,找到病人生病的原因,那么,治疗就很难有效果,是不是?
其实考试也是一样。
考官就像病人,他有问题,学生就是医生,如果学生不知道考官的问题所在,那么就会沉浸在自己的思维中,就无法理解老师为什么会出这个问题。
例如,譬如,你可能会想,虽然我的字写得乱了点,但总能看得清楚,阅卷老师会理解我的,可是,如果站在阅卷老师的角度上思考问题,立即就会明白,你是喜欢卷面整洁的试卷还是乱七八糟的试卷呢?
这样一想,你是不是就能明白整洁卷面的价值。
还有,像文科类的论述题,你可能会觉得我写了那么多,一分也没有,我同桌才写了几个字,结果拿了一半的分,就愤愤不平。
但是,如果站在考官的角度上,你是更愿意看到逻辑结构清晰,语言简练的把论述题条清晰的写出来呢答案,还是一堆文字凑上去的答案呢?
如果能这样想,那这个时候会不会更注重自己的逻辑表达能力呢?
一个医生的水平高不高,一方面看他掌握了多少知识,但更重要的是看这位医生能不能解决病人的问题,同样,而一个学生成绩好坏,也不是看他掌握多少知识,而是看他能不能把学到的知识用在回答考官的问题上。
你一定会问了,如何才能站在老师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呢?
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从现在起,把历年来真题看一遍,在每张试卷旁边写上这道题的知识点,然后再分析老师出这道题的原因,是考察知识点掌握多少,还是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这样一方面能够帮助你理清老师的出题,另外,也能帮助你找到自己的知识的薄弱环节,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2.浏览全卷,先难后易;
记得每次语文考试前,老师都会说,卷子发下来之后先翻到最后一页,把作文题目认真读一遍,再从第一题开始做。
等前面试题快做完的时候,写作文的思路也就出来了,对不对?
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我们在做题的时候,大脑会利用潜意识组织作文素材,等题目做完,作文也构思得也差不多,等到写作文的时候,就不用再花时间构思,从而节约时间来打磨字词句。
其实不管是语文,还是其它科目都应该遵循这样的步骤:
第一步:浏览全卷;
第二步:评估题目的难易,如果题目比较难,先把题目读一遍;
第三步:从简单的题目开始按顺序做题。
这样就可以利用潜意识帮助我们更好整理难题的思路。
当然,这样有一个不好的地方是,如果你的心理素质不太好,会觉得怎么这么多难题呀,可能就会产生紧张的情况,这样也不利于考试,那怎么办呢?
这时,我们就需要第三个考试策略:
3.积极心里暗示;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理论叫“自我实现的预言“。
什么是”自我实现的预言“呢?
就是只要你相信你的能做好,那么你一定能够做好。
如果你觉得你自己做不好,那可能真的做不好。
既然主动权在你,何不相信自己能够做对这道题呢。
乐观一些,也许你能从前面简单题里找到一些提示呢,对不对?
所以,不管难题有多少,都给自己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告诉自己,能够解决试卷里的每一个问题。
好啦,最后希望这三个考试技巧能够祝你取得优异的成绩,金榜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