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那些学霸,有钱人最后都不幸福,心理学家告诉你真实答案

2019-10-06     花姐姐家庭教育

文|花姐姐

人生的终极追求是幸福!——亚力士多德

去年暑假,一篇《月薪3万撑不起孩子的暑假》的文章在朋友圈疯传。

与此同时,在一家企业里当高管的妈妈,月薪3万出头,也分享了自己女儿暑假的账单,去了一趟美国游学,10天20000元,女儿平时在家需要请阿姨照顾,5000元;7月钢琴考级,每周要上两节钢琴课,200元一节,一共2000元,游泳班2000元,英语、奥数、作文3科培训6000元,这么几项加起来就要35000元,算下来,都超过了自己一个月的工资。

最后,这位妈妈无奈的说:花这钱真的好纠结,花了,心疼得不踏实,不花吧,对不起孩子更不踏实。

问题来了,如此纠结,家长为什么还要花呢?

原因当然是希望孩子幸福,而获得幸福的最好方式就像电视剧《小欢喜》里,海清饰演的童文洁说的那样:

你今天要是进不了前一百,你就进不了重点高中,你进不了重点高中,你进不了重点大学,你进不了重点大学,你等于这辈子完了。

可问题是,进入好的大学有了好的工作有了好的收入孩子就能幸福吗?

答案是否定的。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在他的研究中发现,幸福和财富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在另一项研究也指出,在过去50年里,许多国家的人都越来越富有,但幸福的指数不仅没有提升,反而下降了。

也就是越成功,越富有,人越来越不幸福。

这是因为幸福不仅有高度还有深度,幸福的高度是指我们生活中体验到的情绪波动,它有高潮和低潮,幸福的深度则指向我们内心深处基本的幸福感。

成功只能提升幸福的高度,却无法加强我们的幸福感,因为幸福感是一个人的主观体验,你觉得幸福你就幸福,你觉得自己不幸福,那你就不幸福。

那问题来了,什么是幸福呢?

接下来,我将先和大家一起探讨什么是幸福,然后探讨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如何获得幸福,最后,就是如何获得幸福感五个方面给大家阐述一下幸福。

1.什么是幸福

很多人会觉得有很多的钱,每天晒着大太阳,什么事情都不干是最幸福的。

让我们想象一下,科学家发明了一部机器,可以让你产生“有很多钱,每天晒着大太阳,什么事情都不用干”的感觉,或者其它你认为幸福的事情,并且你不会察觉这是机器的作用,请问你会选择这样的一部机器吗?

我相信绝大多数人是不会选择这样的机器的,原因很简单,除了想体验快感,很少有人只关心自己的感受,更多的还希望周围的环境与自己的感受一致,所以幸福绝不是有很多钱什么都不用干那么简单。

真正的幸福应该是快乐和意义的结合,也就是说,幸福不只是快乐,还需要这种快乐的来源是有意义的,我们要证明自己的行为能够为自己为他人带来改变,这样,我们才会幸福。

由此,我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的孩子会厌学、沉溺于游戏,甚至跳楼了。

因为他们不幸福。

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孩子从上学起,他们感受到学习并非一件快乐的事情,而这件痛苦的事,他们一做就是12年,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还常常遭受父母老师以及周围人的批评指责。

这让他们在生活完全没有快乐且频繁感受痛苦学习中,几乎没有幸福可言。

心理学家纳撒尼尔·布兰登说:

” 快乐不是奢侈品,而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理需要。 “

所以,想要孩子爱上学习,得让孩子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那如何才能获得幸福呢?

我们的生活由学习,工作,生活构成,所以,想要幸福,我们得学会幸福的学习,工作,生活。

2.幸福的学习法

小时候,父母会跟我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于是,这让我形成这样一种认知,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我需要承受极度的压力,才能学习得好。

但事实并非如此,科学家发现,学习也可以很快乐,甚至人们在学习中获得的幸福要多于休闲。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这里就得说到一个词,心流。

心流是著名心理学家契克森米哈伊在上个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当人们处于心流状态时,个体完全沉浸于体验本身,这时,我们的感觉和体验合二为一,仿佛时间停止一样。

例如,当我们沉迷于阅读或写作的时候,别人怎么叫我们都听不见,或是妈妈们在专心做饭,和朋友谈心,在公园打球时,经常几个小时就不知不觉过去了,这些都是心流体验。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享受着巅峰体验,同时也做出了巅峰表现,而在这种状态下,我们能够更有效地学习、成长、进步并且向未来的目标迈进。

所以,如果希望孩子能幸福的学习,那么,作为家长和老师,就要帮助孩子感受到心流。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才能出现心流状态呢?

契克森米哈伊发现,想要拥有心流状态,必须具备两个前提:

1.清晰的目标;

这里的目标是指能够把将来和当下的行为和谐统一起来,将来的目标不应该使当下痛苦,反而是帮助我们感受到现在我做的事情是非常有意义的。

最常见的例子就是,父母会跟孩子说,你现在吃点苦,将来就会好了,这就是典型的不能把当下和将来和谐统一,在这种状态下,孩子是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幸福的事情,那么,在自然,也就不会出现心流状态。

2.难度和技能相匹配。

如果任务难度太大而技能不足时,我们就会感到焦虑,例如,让一个幼儿园的孩子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孩子必然会焦虑不堪;相反,如果技能高超而任务太简单时,我们就会感到乏味,例如,让一个初中生做10以内的加减法,他会很快感觉无聊。

只有当难度和技能相匹配的时候,心流体验才可能出现。

所以,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幸福的学习,那么首先就需要帮助孩子确定清晰的目标,把当下的快乐和将来的幸福和谐统一起来。

其次,家长和老师应该针对孩子的情绪,尽可能给予适当的学习任务和作业,当然,这一点对老师来说是比较难做到的,所以,需要家长在这方面多留意一些。

讲完了如何幸福的学习,接下来我们看看如何幸福的工作。

3.幸福的工作法

说起工作,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痛苦,事实上,只要我们做一些小小观念上的改变,在工作中也可以得到幸福。

多年前,在找工作的时候,我会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可以做什么“,然后把自己会的技能写下来,再对照招聘网站上的岗位描述寻找工作,这样做的结果是快速找到工作,也能很好的适应工作,但是,伴随而来的问题是,我特别不喜欢自己的工作,而且会把报酬看做是工作唯一的目的。

心理学家埃米·瑞斯尼斯基指出,人们对待工作有三种态度:任务、职业或使命感。

如果一个人只是把工作作为一种任务及赚钱手段,而不是期待在其中有任何自我实现,在这种情况下,每天去上班是因为他必须去,而不是他想去,那么,这个人除了工资之外,最期盼的就是节假日的。

如果一个人把工作作为职业的人,除了注重财富积累外,也会关注事业的发展,比如权力和声望等,他们关注的是下一个升职的机会,如从副教授到终身教授,从老师到校长,从副总统到总统,从助理编辑到总编辑。

如果一个人把工作看成是使命,那么对他来说,工作本身就是目标,薪水和机会固然重要,但他们工作是因为他们想要做这份工作,他们的力量源于内在,同时也在工作中感到了充实与快乐,所以,他们对工作充满热情,在工作中实现自我,此时,工作对他来说就不是折磨,而是一种幸福。

从心理学家埃米·瑞斯尼斯基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只有最后一种把工作看成是使命的人更容易在工作中获得快乐和幸福。

那问题来了,如何成为最后一种把工作看成是使命的人呢?

答案很简单,把“我可以做什么”改成“我想做什么”。

因为做代表能力,想代表热情。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提升的,而热情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

当我明白这一点后,在从事工作前,我开始问自己“我想做什么“。

最后,我发现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家庭教育指导师,而那时,我其实并不具备任何做家庭教育指导师的能力,但是,没有关系,因为有热情,我开启了一条快速学习之路,家庭教育指导师需要什么样的能力,我就学习什么样的内容。

例如,家庭教育指导师需要心理学知识,我就报考了心理咨询师考试,家庭教育指导师需要家庭教育理念基础和实操,我就报考了家庭教育指导师考虑,并且在机构里学习实操,在老师的指导下指导家庭,家庭教育指导师需要良好的沟通能力,我就系统的学习了非暴力沟通等等课程,随着这些能力的积累,现在的我已经能够独立指导家庭成长。

而现在看到家庭在我的帮助下成长,我收获到满满的幸福。

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曾说过:

”人类最美丽的命运、最美妙的运气,就是从事自己喜爱的事情并获得报酬。“

我似乎成了马斯洛所说的拥有最美丽的命运和最美妙运气的人,而成为这样的人只需要我们改变一下观念,把从“我可以做什么”改成“我想做什么”。

前面讲了如何在学习和工作中获得幸福,接下来我们看看如何在生活中获得幸福。

4.幸福的生活

说到幸福的生活就离不开家庭,因为家庭是我们生活的主战场,而说到家庭幸福,那就离不开关系,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婆媳关系等等,在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夫妻关系,因为夫妻关系是家庭经济支柱,是孩子的主要抚育者,是老人的主要赡养者,所以,想要生活幸福,那么幸福的婚姻是必备条件之一。

此外,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幸福,同样也要经营好夫妻关系,心理学发现,一个人是否幸福50%与亲密关系相关,而一个人处理亲密关系的模式大部分都是从父母那里习得的,所以,父母关系好的孩子更容易在长大之后获得幸福。

这时,你可能就要问了,如何才能拥有幸福的婚姻呢?

说到幸福的婚姻,通常我们会认为,寻找合适的伴侣是婚姻幸福的第一步;

然而,心理学家泰勒·本-沙哈尔发现,一个美满的婚姻第一要素并不是找到那个所谓的“合适的人”,而是一段你用心经营的亲密关系。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想想看,如果你找到了梦想中的工作,之后你会不会努力工作?

那么,在婚姻里也是一样,婚姻的真正挑战是柴米油盐开始之后,所以,好的婚姻不是在你有没有找到合适的伴侣,而是在于你有没有用心经营亲密关系。

所以,当婚姻不幸福的时候,不要抱怨伴侣有问题,而是反思我们有没有用心经营亲密关系。

那我们应当如何经营亲密关系呢?

这是介绍两个方法:

1.写感恩信;

亲密关系专家约翰·哥特曼说,根据两人对过去的解读就能预测他们的未来,如果两人注重以往的快乐,对过去的快乐记忆深刻,那么这段感情肯定有良好的发展。

当我们写感恩信的时候,正是对过去以往快乐的回顾,那么,自然这段感情在将来就会获得幸福。

2.完形练习;

例如,

相爱代表…….

爱意味着……

要成一个更好的爱人……

这些句子可以帮助我们从亲密关系中找到更多的爱。

17世纪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曾说过:

亲密关系可以“将我们的快乐加倍,将我们的痛苦减半”。

所以,为了幸福,用心经营我们的婚姻关系吧。

前面,我们讲过,幸福是由幸福的高度和幸福的深度组成,幸福的学习、工作、生活只能决定幸福的高度,如果想要幸福得像花儿一样,还需要幸福的深度。

那什么是幸福的深度呢?

5.提升幸福感,让幸福像花儿一样

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这样的一群人,他们有着令人幸福的工作,幸福的家庭,上进的孩子,可是,他们依然不开心。

为什么?

这是因为他们在幸福的深度方面需要再加深一些。

那什么是幸福的深度呢?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内心深处的基本的幸福感。

心理学家马克斯韦尔·马尔茨在他的经典作品《心理控制术》中提到过一种类似温度表的人在装置,其功能是测量以及控制我们的幸福指数。

最后,发现,对大多数而言,这种仪器的设定一生都不会有太多改变,过高或过低的偏差都会很快的被修复,使我们很快回到最初的幸福。

事实也是如此,我们会发现,在生活中,不管是升职,加薪,还是孩子取得好的成绩,这些喜悦最多不会超过一个星期,生活又会归为平静。

也就是说,无论外面发生多大的变化,幸福的感很难改变。

听上去似乎有点沮丧,但是,幸运的是,很难改变并不意味着不能改变。

心理学家桑娅·吕波密斯基研究发现人类的幸福的深度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

  1. 遗传基因;
  2. 与幸福有关的环境因素;
  3. 以及能够帮助我们获得幸福的行动。

在这三者中,第一和第二个因素我们是无法控制的,但是,第三个因素帮助我们获得幸福的行动是我们能够控制的,而且吕波密斯基发现,第三个因素也是决定幸福深度的最大因素。

所以,想要提升幸福感,就去做一些让自己觉得幸福的事情吧,去享受做事的过程,沉溺于其中,幸福只能靠自己。

对于孩子也是如此,如果想让孩子幸福,就放手让孩子他觉得幸福的事情,不要为了将来而要求孩子现在必需痛苦的学习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要孩子的幸福靠自己,更靠父母。

最后,总结一下,幸福并不取决我们得到了什么或身处何种境地,而取决于我们选择用什么样的视角去看待生活,所以,想要获得幸福,我们需要用幸福视角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1.幸福的学习:人们在学习的状态下获得的心流体验比休闲时还要多,而人只有在快乐的前提下才能获得心流体验,所以,学习也可以很快乐。

2.幸福的工作法:把工作看成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能力可以不断提升,激情却是难得的,所以,在找工作的时候,我们要把“我能做什么“变成”我想做什么“。

3.幸福的生活:生活是否幸福,很大程度上是由亲密关系决定的,而想要拥有一段幸福的亲密关系,不是找到适合的人,而是要学会经营一段幸福的亲密关系。

4.提升幸福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你觉得自己有多幸福,就有多幸福,那什么情况下我们会觉得自己幸福呢?就是做一些让自己觉得幸福的事情,用行动带动幸福。

最后,再送给大家《禅与摩托车维修的艺术》一书中罗伯特说的一句话,“生命的真相就在我们眼前,我们却常常让它走开,结果是真相离我们越来越远。”

龙芳:家庭教育指导师,自媒体【花姐姐家庭教育】创始人,两孩妈,从中国到美国,从美国到中国,亲历中西教育的不同,从全职妈妈到职场妈妈,分享家庭教育以及女性成长的故事。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GUrYp20BMH2_cNUg1hD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