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丁与木匠》玩出来的科学家

2019-11-21     花姐姐家庭教育

说到玩耍,很多家长是矛盾的。
因为玩的时间多,就意味着学的时间少,学的时间少可能就意味着学习成绩会受到影响,学习成绩会受到影响可能就意味着不能上好大学,不能上好大学意味着不能找到好工作,没有好的工作意味着一辈子就完了。

但是,同时,家长发现孩子在玩的时候是最开心的,看到孩子痛苦的学习写作业家长心理也很难受。

所以,矛盾就是出现了,是让孩子现在开心重要还是将来的好工作重要呢?

其实并不矛盾,现在开心的孩子将来也会开心,而现在不开心的孩子将来也很难开心。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所说的: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玩耍重要,学习也很重要,玩好了是有利于学习的。

正如《园丁与木匠》这本书里提到的,聪明的动物对一切都感兴趣,而这正是因为玩耍。

我们都知道狐狸被誉为最聪明的动物,而刺猬相对狐狸来说则要显得笨得很多,他似乎只知道用尖锐的刺来保护自己。

这是为什么呢?

生物学的研究发现,这可能与他们幼时玩耍的时间相关。

刺猬大概在6周大的时候就开始独立了,但是狐狸则需要爸爸妈妈的照顾,直到它们长到6个月大。

那在这6个月里狐狸干什么呢?

答案是玩耍。

狐狸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狐狸爸爸给孩子们提供食物,狐狸妈妈则有点像人类的妈妈,先给小狐狸喂食他们自己消化的食物,待小狐狸大一些后,就会抓一些活物例如老鼠供小狐狸玩耍,正是在玩的过程中练就了狐狸聪明的本领。

而人类作为比狐狸还要聪明的动物,玩耍就显得更重要,而且这一玩至少是18年,并且是在父母细心的呵护下无忧无虑的玩耍,不用考虑是否买得起房子,不用考虑是否娶得到漂亮的媳妇。

为什么玩耍会让人类变得更聪明呢?

这是因为玩耍可以帮助孩子更好的理解东西是如何工作,他人是怎么想的。

而这些正是孩子将来生活在社会中所需的必备技能。

一个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孩子是不是能够做到更好的共 情,一个知道事物是怎么工作的,是不是可以更好的利用工具。

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很大原因是你是否善于利用工具,例如,从北京到武汉卧铺需要12个小时,高铁5个小时,飞机2个半小时,如果选择飞机这项工具是不是就可以最大化的利用时间,把节约下的时间用于其它的事情呢?

所以,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孩子是如何通过玩耍做到这些的。

1.玩耍帮助孩子了解事物是如何工作;



例如,让孩子玩一种叫做平衡木的玩具,7岁的孩子虽然没有学过平衡原理,但是,已经能够理解平衡木为什么能够平衡。

但是,实验人员对孩子做了一个恶作剧,把平衡木变成了磁铁,这样,当两端的重量不相同的时候,平衡木依然可以保持平衡,或者支点偏向一端时保持平衡,但那偏向的那边重物却较轻。

实验人员的目的是检验孩子们是中心理论家还是质量理论家,于是就让孩子们单独拿着带磁铁的平衡木和一个新玩具玩。

结果发现,当带磁铁的平衡木与他们认识的平衡原理不一致时,他们会玩得更多,但是,一旦他们发现了这个秘密,他们就会转而去玩新的玩具。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玩过平衡木的孩子比没有玩过的孩子更容易发现带磁铁平衡木的秘密。

所以,孩子们的玩耍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了解了平衡木,而玩平衡木的方式反过来又取决于他们对平衡木如何工作的看法。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孩子是最优秀的科学家,当他们看到不同寻常的东西的时候,就会被吸引,然后想办法破解他,而我们成年人,看到不同寻常的东西,可能是回避,觉得是怪物。

科幻作家道格拉斯·亚当斯曾说:

在我出生时已有的科技,都是稀松平常的,是世界本来秩序的一部分,任何在我15-35岁之间诞生的科技,都将会改变世界的革命性的产物,任何在我35岁之后诞生的科技,都是违反自然规律要遭天谴的。

所以,从这句话我们其实也可以看到为什么家长看到孩子玩游戏就喊打喊杀,而孩子却能很好的穿梭在游戏之中。

而玩玩具就能很好的帮助孩子探索世界的秘密,认识事物是如何工作的。

2.玩耍能提高孩子的共情能力;

我家儿子和女儿特别喜欢玩一种游戏,就是假装游戏,他们假装的内容有从动画片里学来的,也有从各种视频网站上学来的。

比如说,有一段时间,他们特别喜欢看各种赶海视频,于是,就让我买各种贝类的海鲜,吃完后就变成他们的假装游戏的素材,然后模仿视频中的赶海,贝壳就是各种海鲜,地毯就是海洋,玩得不亦乐乎。

当然,他们也会玩特别暴力的假装游戏,例如,一个是霸王龙,一个是三角龙,就在那里撕打,有一次,我实在看不下去了,试图阻拦,他们说,你别管,我们在玩假装游戏。

不止是我家两孩子,很多孩子几乎都是在假装游戏中长大的。

那孩子为什么喜欢玩假装游戏呢,玩过假装游戏的孩子有什么优势吗?

研究发现,喜欢玩假装游戏的孩子在理解他人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例如,给孩子看一个创可贴的盒子,但是这个盒子里装的是回形针,然后问孩子这样两个问题:

  1. 盒子里装的是什么;2.别人觉得盒子里装的是什么?

如果孩子能够很好的理解自己和别人的话,他的回答应该是这样的:

1.盒子里有回形针;

2.别人认为盒子里装的是创可贴;

而这其实是共情的基础。

我们知道共情不管是在家庭还是职场中,都是一种重要的能力,能不能很好的与人相处,是需要有良好的共情能力,而共情首先需要理解他人。

所以,如果您担心孩子的情商不高,那么就和他多玩假装游戏。

讲到这里,不知道您是否对孩子的玩耍有了新的认识,是否还会纠结孩子如果玩的时间多了,学的时间就会少了呢?

事实上,老师教是一把双刃剑,并不是学得越多就越好,还要看教的方式。


例如,研究人员交给孩子一些玩具,里面有很多塑料管,可以做不同的事情。


如果按下一根管子,就会响起哗哗声,再按其它的管子,就可以让灯亮,再按下一根管子,就能按下播放音乐。

接着一个实验人员跟其实一部分孩子们说,看这个有趣的玩具,然后假装不小心按下一根管子,于是,哗哗声就响了,而对另一部分的孩子则首先表现得像一个老师,说,看,这个有趣的玩具,他是这样工作的,于是,他有意的按动那根管子,让哗哗声响起,之后,就让孩子自己玩。

结果,两组孩子立即按动管子使得玩具发出哗哗声,但是,不同的是,看到实验者不小心按下一根管子的孩子就会尝试其它的管子的用途,但是,看到实验者表现得像个老师一样的孩子,就只会按这根让管子发出哗哗声管子,并且不断的重复,哪怕听得很厌烦,也不会尝试新方式。

从这个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真正的成长其实是在父母看不见的地方。

所以,教育不用刻意,用心陪伴,给孩子一个安全的港湾,让他在你的羽翼下尽情的探索就好,而这也正是高普尼克教授在《园丁与木匠》这本书里所传达的最重要的一个观念。

那什么才是安全的港湾呢?

我们下次继续分享。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ofDXlW4BMH2_cNUgdJJ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