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家庭教育一年来,在我接触的案例中,有90%的家长都是因为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来,最早,因为在学习家庭教育的时候,老师讲,孩子的问题本质上是家长的问题,家长的问题本质上是自我成长的问题,所以,我通常也是按照这个指导思路指导家庭成长的。
也就是说,只要家长学习成长,孩子的成绩就会自然而然变好。
然而,在实际的咨询指导过程中,我常常会碰到以下两个问题:
- 家长成长了,孩子的成绩并没有显著的变化;
例如,曾经,有个妈妈因为孩子不上学来找我,在一对一的沟通指导过程中,我发现,这个家庭夫妻关系和谐,父母也非常的爱孩子,对一般的家庭来说,碰到孩子不上学,多数夫妻会互相指责,爸爸指责妈妈宠孩子,妈妈会指责爸爸不管孩子,但是,对这个家庭来说,并不是这样的,夫妻两每天晚上都会讨论总结,怎么改进自己与孩子相处的方式,还相互打气鼓励。
在亲子关系方面,通过学习之后,爸爸知道亲子陪伴特别重要,于是,几乎每天早上6点起床,陪孩子跑步,晚上还会陪孩子谈心,可以说对孩子殚精竭虑,但是,孩子就是不去上学。
这个妈妈自己也很困惑,她说,她的朋友都觉得孩子不上学发生在他们家是一件特别不可思议的事情。
很显然,家长学习并不一定就可以让孩子的成绩提高。
2.很多家长来找我的时候孩子在上初三或是高三,而我们知道成长是一件比较缓慢的事情,当家长成长之后,孩子可能已经毕业了,错过了学习的关键节点,实在有点可惜。
当然,我这里的意思并不是说,家长教育就是用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的,家长教育最终的目的是让孩子获得幸福,而获得幸福很关键的一点是提高孩子的自信心,而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好的成绩一定会给他更大的自信心。
所以,对学习这件事情来说,并不仅仅简单是只要家长学习成长,孩子的成绩就会自然而然变好这么简单。
为什么会这样的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开始查找资料,求助专业人士,最后发现,孩子的学习成绩受以下4个因素相关:
- 亲子关系;
- 是否具有成长型思维;
- 学习能力;
- 学习方法。
接下来,我就来一一解析为什么这些因素与孩子的学习成绩息息相关。
- 亲子关系;
表面上看,孩子学习在学校,与家庭教育无关,但是,事实上,亲子关系好坏是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学习成绩的。
美国哈佛大学曾做过一项长达35年的研究结果印证这一重要的观点。
他们发现,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真挚的爱和尊重,生活在这种家庭的孩子身心愉快、有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
而我们知道很多孩子成绩不好,往往不是因为学习能力不行,而是不相信自己可以学好。
例如,我认识的一个高一女生,学习成绩很差,英语更是差到极点,但是,令我吃惊的是,她既然自学了日语,并且学得还不错,可见这个孩子成绩不好不是智力上的因素,那是什么呢?
答案是亲子关系。
因为家境优越,在生活方面,父母包办满足,但是,在学习方面,又对他非常严格,当孩子成绩没有考好时,父母给予的不是帮助,而是失望,这种失望的情绪让孩子形成习得性无助,不相信自己可以学好,自然成绩也就不好了。
- 是否具有成长性思维;
什么是成长性思维呢?
简单来说,就是孩子相信只要努力成绩就会变好。
与成长性思维相对应的是固定化思维,拥有固定化的思维的孩子一般都会认为智力是天生的,不管自己如何努力都没有办法让成绩变好。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我还在读书的时候,要是谁家孩子成绩好,周围的人通常会觉得他家祖上积德了,把孩子的学习成绩归因为家族的运气。
但是,事实上,现在科学研究表明,弱智或是高智商儿童只占人群中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儿童的智商都差不太多。
您一定会问了,既然智商差不太多,为什么成绩区别那么大呢?
原因就是我们前面讲的成长性思维,是事相信通过努力就能把成绩变好。
那成长性思维是怎么形成的呢?
美国心理学家德威克发现,这与孩子所接受到的表杨方式息息相关。
例如,我们可以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小学时,女生往往比男生成绩好,而到了初中这种现象就会反过来。
按照传统的观念,大家会说,这是因为男生比女生聪明一些。
但是,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真实的原因跟表杨相关。
女生因为比较听话,当一个女生数学没有考好,老师给女生的评价可能是你不擅长数学,而男生不同,因为男生比较调皮,当男生没有考好,老师可能会跟他说,你只要上课认真听讲,你的成绩就会好很多。
久而久之,女生就习得了我不擅长数学这种固定化思维,而男生则习得了成长性思维,而这种思维又直接影响到了孩子的成绩。
- 学习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我在学校里学的知识都忘记了,那我去学校有什么意义?
答案在于剩下的东西,那剩下的东西是什么呢?
这个东西其实就是学习能力。
一个学习能力强的孩子成绩自然会好。
我们在学校的时候,可能遇到过这样的人,整天玩,但是成绩非常好,而另外一些人,一天到晚学,但是学习成绩却不怎么好?
这种孩子很多时候就是学习能力的问题。
例如,在学历史的时候会碰到很多的日期;在学中医的时候会碰到望闻问切,在学数学时会碰到三角函数公式,那么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否分辨这些知识点结构,并且针对不同的知识给予不同的学习策略呢?
日期没有结构,比较随意,我们把这类知识总结为随意信息,针对随意信息有哪些学习策略呢?
而中医望闻问切,描述的是一个过程,我们把这类知识总结为过程信息,针对过程信息又有哪些策略呢?
看到三角函数公式,可能很多孩子会没有办法理解,比较抽象,我们把这类信息叫做抽象信息,抽象信息的特点我们无法通过感官认知,那针对抽象信息的学习应该采用哪种学习策略呢?
一般来说,成绩好的学生会注重以上信息的分析,而一天到晚学习的孩子可能更多的把时间花在做题上,进行题海战术。
但是,我们知道题目是千变万化的,但这些千变万化的题目都是由知识演变而来,所以,在学习时,我们要抓住知识的学习,只有把知识掌握了,我们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将成绩提高。
而是需要学习能力的。
那学习能力从何而来,一方面需要学习,另一方面需要练习。就好像一个孩子拥有系鞋带的能力一样,首先,他要从妈妈那里学习如何系鞋带,其次,他还要练习,仅仅看是学不会的,还需要用,这样才能快速系鞋带;而如果不学直接上来就系,可能会学会,但是,肯定会比从妈妈那里学习得慢得多。
学习能力也是,学习,实践是最好的办法。
所以这就要说到学习的第四个因素:学习方法。
- 学习方法;
李笑来老师讲过一句话,他说学习是学习学习再学习,什么意思呢?
可能我们理解的是不停的学。
但是,李笑来老师的解释是第一个学习是动词,第二个学习是名词,第三个学习是又是动词,就是学习学习这件事情之后再学习。
樊登老师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说,他在上中学的时候,是班上的学霸,但是班上的同学几乎看不到他学习,因为他的书本比脸还干净,于是,同学们都认为他是天才,在毕业的时候还在毕业册上给他留言,说不要浪费了上天给你的天赋。
但是,樊登说,根本就不是什么天赋,而是因为他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
他说,在每次大考之前,我不会一遍一遍地看书、看笔记,而是拿出一张大纸,靠自己的回忆把这学期学习的公式、重点、单词、生字、诗词都默写一遍,每门课一张纸。遇到想不起来的,就使劲想一会儿,最后才查书,补充完善这学期的知识图谱。
这样一来,上考场的时候就不会遇到特别意外的题目了。
而平时,没有测验的时候,就和同学互相出题考着玩。
正是基于这样一套学习方法,每次考试都能考个不错的成绩。
所以,与学习时间相比学习方法更加重要。
那么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说,作为父母,和孩子建议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够提升孩子学习时的积极心理状态,但是,在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方面,与父母的关系则不太大,更多是由其它因素决定的。
正如,我们前面讲到的系鞋带能力的养成一样,一方面需要学习如何系鞋带,另外一方面需要不断的练习。
学习同样也是,有没有人教孩子学习能力,在教了孩子学习能力之后,有没有切实可行的方法让孩子练习这套学习方法,而这需要家庭教育指导师不仅能从家长教育的角度帮助改善亲子关系,还要从帮助孩子成长的角度给到孩子一些学习方法,并且帮助孩子执行。
最后,花姐姐想说的是,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成长,也需要孩子成长,让我们一起学习成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