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认为,每天清晨我们生活着的城市,最具有生活的气息。拥挤的小巷,车流的交叉口,早起买菜的老人......美好的仿佛是另一个世界。
熟悉的路牌与街道,还有习惯性光临的店铺,一定都有着我们难忘的时光。
在渊明北路有这样一家煎包店,每天6:30坚如磐石般根植在每个人的味蕾之中,铲煎包的声音,日夜萦绕。
本期主角
周记咬不得生煎
店铺地址:民德路和渊明北路交叉口
营业时间:06:30-18:30
我们中午2点多来到店里,已经过了午饭的点,正经历着三伏天的南昌,渊明北路上显得有些清冷,独独这家煎包前店缭绕着烟火味儿。
店里一个位置也没有,不能堂食。两个店员守在前面,简陋的店面,褪色的招牌,两个大大的铁锅,升腾的蒸笼烟气,这里就是周记咬不得生煎。
丨日复一日着的手法依然不倦丨
因为老板姓周,所以取名叫周记生煎。这种简单的纯粹,就像来这里买生煎包的人一样,因为好吃,所以常来。
每天坚持6:30就一定要让顾客吃到新鲜出炉的生煎,“这里好多老人家起的很早,如果我们不早点起床,噶他们早上不知道去哪里吃生煎包好。”
在时间沉淀下来的手法,擀面皮、包肉....迅速的包好一个又一个的煎包。这一流程下来,看似轻松简单的动作,却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形成的。
一锅煎包80来个,十几分钟才能出上一锅。出锅之前总是要先转动一下铁锅,检查煎包的底部是不是合格,用好每一份心意,呈现给客人完美的煎包。
开锅前撒上一点芝麻和香葱,再闷煎上一会,一个个的小白胖子就做好了。白生生,油光光的,仿佛被等着装袋。
煎包的个头刚刚好,5块钱4个,买的人都是几十个几十个地买,一锅煎包很快便被买光了。
问起一天能卖上多少个,店员自信满满的说每天2、3000多个不是问题,最多的时候卖出了4600多个,整天都没有停过。
丨渊明北路上忘不掉的味道丨
“来25个煎包!”
“24个行不行,这一锅没了。”
“可以,就24个!”
“好咧!”
每天来店里的都是老熟客了,拄着拐杖战战巍巍的老人、匆忙上班的年轻人......他们是最懂得怎么吃。
趁着煎包刚出炉,还在冒着热气,底部的皮还是金黄金黄的,就要开吃。
如果没有提前做过攻略,直接大口咬下,那么场面就难以控制,迎接你的就是爆汁攻击。
斯斯文文地小小咬一口,汤汁则是将流不流的状态,这时候慢慢吸上一口里面的汤汁,原汁原味的口感冲击的你的味蕾。这也是周记为什么叫咬不得生煎的原因。
周记煎包的皮稍微有一点厚,但是胜在它QQ弹弹,肉多汤汁多,底部酥脆。内里包着实实在在的肉馅,不怎么需要咬就能化开,浓郁的肉味在口腔中肆虐。
打包盒也是用的降解餐盒,美味的同时不忘记环保。
肉馅很大一个,口感也是非常新鲜的。每天的材料要早早的准备好,保证新鲜度。一个看似简单的煎包,每日付诸的辛劳和藏着里面的学问,不容小觑。
丨与周记煎包,只差一个故事丨
很遗憾,这次寻味老板不在。没能问到多少关于店里的故事,但是谁又能说,过往的客人不是他的注脚呢。
店员刚开始听我们来寻味,问我们是记者吗,建议我们去另一家系马桩的分店询问,担心自己讲的不够好。
“我不知道要怎么说,我就觉得我们店里的煎包是真的好吃,最起码品质卫生是保证着的,我每天都要带回去给我的家人吃。”
简单的语言、憨厚的性格和朴实的笑容,就和周记煎包一样,用最简单的食材,付诸百分的真心,才能成就“周记咬不得煎包。”
有人刚赶着去上班,从车上下来就冲着老板喊着要多少个煎包,然后拎着一袋满满的煎包匆匆地走了。
也有身高还不及摊位高的小男孩,怯生生地躲在店门前,小小声地说着“我要8个煎包”。
在这里,所有的故事因为一个煎包开始,所有的联系也因为一个煎包得以延续。
店铺名称
周记咬不得生煎
店铺地址
民德路和渊明北路交叉口
营业时间
06:00-18:00
人均
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