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超超、江程程、程堂义
汤卞山村,位于合肥的最东端;楼郢村,位于合肥的最西端。这两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有着怎样的档案故事呢?而正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这两个小村子又都有哪些有趣的现象呢?
汤卞山村,位于安徽巢湖经济开发区半汤街道。作为合肥的最东端,它不仅东与马鞍山含山县清溪镇的兴隆村毗邻,南也与含山县清溪镇的半湖村接壤。
合肥最东面的汤卞山村界石铺村民组
“汤卞山村是因境内有汤山和卞山两座小山而得名的,2005年前也隶属于含山县清溪镇。”今年76岁的原汤卞山村书记贾思毕告诉我们,“因拓展巢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空间,2005年12月,我们汤卞山村和周边的几个村划归巢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管辖,2011巢湖划归合肥管辖后,我们这里也就成了合肥的‘东大门’了。”
在汤卞山村采访,我们感受最多的就是飘逸灵动的水与沉稳厚重的山,虽然由于巢湖经开区发展征地的需要,原来汤卞山村下辖的24个自然村现只剩下9个了,但这些自然村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悠久的历史还是给村落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
的确,汤卞山村的大张、小张等这些自然村,得名就有着故事。今年77岁的村民周德成就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在很久以前,村里的一匹马长了黄癣,被村民拉到湖边清洗。结果鬃毛在清洗之后,变得油光水滑。最后这匹马突然长出翅膀变成麒麟,在村民们惊异的目光中,四蹄腾空踏云而行。为了逮住这神奇之物,村民们纷纷迅速张网以待。“这就是大张、小张等自然村得名的由来。”
记录汤卞山村历史的清代旗杆鼓
当然,除了传说之外,汤卞山村还有实打实的文化底蕴呢——在村子里就还保存有清廷赏赐的旗杆鼓。
“我们祖上迁到这里后,男耕女织,勤奋学习,教育子孙,分别于乾隆二十五年即1760年出了举人乐天锡、道光十五年即1835年出了举人乐贞兑、光绪二年即 1876年出了举人乐继纯。古时规定,每一个考取举人以上功名的,国家就下诏可以在宗祠前竖一对旗杆,以向世人炫耀,昭示后人。我们村因此获得朝廷赏赐竖立旗杆鼓三对。”村民乐家刚说,“只是由于年代久远,保存下来的旗杆鼓只有五只了。”
除了这些历史,汤卞山村及其周边在解放初期就形成了香云庵林场、三星林场和景林林场等。
汤卞山现有的土地中,林地占了一大半以上,所以花卉苗木资源十分丰富,“汤卞山村现有景观林绿化面积320亩,主要品种有香樟、广玉兰、棕榈、含笑、女贞、紫薇等十多个品种,按照目前市场价评估总值将达到300万元。”村里相关人员说,花卉苗木基地未来会给村民带来很好的收入。
合肥的“西大门”,有一个带有合肥特色的名字——楼郢。楼郢村位于肥西官亭镇。作为合肥的最西边,它西接六安市金安区三十铺镇。“楼郢村过去属于六安市, 是上世纪50年代初被划到合肥的。”楼郢村书记李维勇告诉我们。
吴克胜老人说这就是楼郢村后圩遗存的壕沟
而说起楼郢村的历史,就不得不说三个圩子和一条河流。
92岁的吴克胜老人是楼郢村一位世居村民。他告诉我们,在楼郢村吴姓是大族,而且出过一些“头面人物”,“在清朝直至民国时期,不少在外面发迹的肥西人都喜欢在老家山林之间建起一座座四面环水的私家圩堡。我们村里也有一位国民党部队的吴姓团长,回来后曾在楼郢村修建了前圩、后圩和新圩三个圩堡,自己居住到去世后,将三个圩子分给了侄子们。”吴克胜老人说,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三个圩堡只有后圩还有点遗迹存留于世了。
“听老辈人说,当时那三个圩堡可壮观了,四面环水,壕沟深三四米,四面还有碉堡、箭楼。从外表看如铁桶般刚硬不侵;圩内却如同庄园,丝毫没有兵荒马乱的景象,房屋是许多进具有皖中特色的,有更楼、四合院、子药房、炮台、曲桥、抱鼓石,还有皂荚、广玉兰、法梧、银杏等树木。”吴克胜老人指着后圩告诉我们。
李维勇告诉我们,有研究者甚至猜测,“楼郢”的村名可能就和这三个圩堡有关——圩堡里有高高的房子和耸立的炮楼。
穿楼郢村而过的淠河
而“一条河流”,指的就是穿村而过的淠河了。众所周知,作为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兴建的全国最大灌区和我国唯一的横跨两省特大型灌区,润泽皖豫的淠史杭工程创造了水利史上的不朽丰碑,同时也展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怕困难,百折不挠,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淠史杭精神。
淠河是淠史杭工程所涉及三条河流中的一支,它经过楼郢村的流域有近4公里。在楼郢村,不少上了年纪的村民都说参加过淠史杭工程的建设,对当年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以及战天斗地的意志还记忆犹新。
当然,流经于楼郢村的淠河不仅为这个小村庄带来了优质的水资源,也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因为水资源丰富,我们这里还是以水稻种植为主,特别是近些年实行‘稻虾共养’模式收益很大。”李维勇说。
因为是两市交界的特殊之地,所以不管是“东大门”汤卞山村,还是“西大门”楼郢村,都有一些有趣的故事。
跨过这座小桥就到了六安市
在楼郢村西边,有一座看似平淡无奇的小桥,但就是这座小桥,却是两座城市的“连接点”——在这座桥上,往左跨一步是合肥,往右跨一步就到了六安。
据李维勇书记介绍,该桥修建于1998年,小桥下流经的就是淠河。“过去这里有一个木桥,村民来去六安都要搭着木板过河。一遇大水很不方便。这座桥修建以后,两村村民的往来更加方便了”。
的确,虽然楼郢村地域上属于合肥,但因它更靠近六安,距离六安市区只有二十公里左右,所以村民们都说,平时有什么大小事,比如出行、购物甚至买房等,大多会选择去六安,反而很少有人到合肥这边了。
楼郢村所在的肥西县官亭镇撤乡设镇文件
汤卞山村虽然和马鞍山市没有很明显的界线,我们只是在穿境而过的105省道上看到相向而竖的“欢迎来到马鞍山”和“欢迎来到巢湖”两块路标,但在汤卞山村,却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飞地经济”。
所谓“飞地经济”模式,即两个相互独立、经济发展存在落差的行政地区,打破原有行政区划限制,通过跨空间的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实现两地资源互补、经济协调发展。汤卞山村在这一块表现突出。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汤卞山村相关人员这样解释道,“2005年汤卞山村划归巢湖经开区后,因村民原本都是分散在其他各村,所以村民耕种的农田也较为分散,很多穿插在含山县清溪镇范围内,例如在两市分界的合巢芜高速公路两侧,就有韩渡村民组、石罗堡村民组农田几百亩。通俗一点说,就是有合肥村民的农田在马鞍山境内,也有马鞍山村民的农田在合肥境内。”
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出现了一些父子、兄弟虽然住得并不远、但却分属两市的有趣现象,“只不过对面离含山县城和马鞍山市都较远,他们更愿意到我们巢湖这边来上街办事。”当地人说。
从这份文件中看到汤卞山村的归属变迁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