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对呆萝卜们而言,或许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最重要的不是拓展,而是能靠着自身的经营能力活下去,活下去才有可能将下一步的设想落实。
去年底就爆发资金危机的呆萝卜还是撑不住了。
3月11日,安徽省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布破产公告称,呆萝卜运营主体已依法进入破产重整程序。对于此次破产重整,呆萝卜寄予厚望,在关于用户余额的公告中称:此次法院的重整裁定为呆萝卜的起死回生带来了希望和曙光。
与呆萝卜轰轰烈烈地试图以破产重整谋“新生”一样,2019年3月至今,整个生鲜电商赛道也颇为壮烈。
去年3月,顺丰优选开始大规模关店;
5月,鲜生友请旗下百家门店由广东壹号食品接手;11月,呆萝卜被曝拖欠供应商货款、裁员欠薪,部分门店停摆。
12月,吉及鲜创始人台璐阳对内宣布融资遇阻,开始大规模裁员和关仓,与此同时,上海生鲜电商妙生活也悄然关掉所有门店,毅然离场。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生鲜电商行业市场交易规模约为3225亿元,增速明显下降并呈逐年下滑态势。“从长远来看,生鲜电商的发展肯定是一大趋势,也非常有前景,但就眼前来看,发展难度非常的大,主要原因就是它的整个供应链成本会比较高。”北京京商流通战略研究院院长赖阳告诉龙商网&超市周刊记者。
距离6.34亿元A轮融资才过去9个月,呆萝卜就突然发布公告称进入破产重组,让人不免想感叹一句:钱真是烧得太快了!
据中国农业生鲜电商发展论坛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全国4000多家生鲜电商中,仅有1%盈利,4%持平,88%亏损,剩下的7%则是巨额亏损。
公开数据显示,去年11月,呆萝卜拖欠供应商的货款1.5亿元、顾客的充值金额5800万元、员工工资5000万元、合伙人的押金4000多万元,共计2.98亿元。
呆萝卜继去年11月陷入经营停摆后,又再度以“破产重组”来试图谋得一线生机,可说是活得十分艰难。从业多年的资深律师朱永平表示,“破产重整的意义在于为濒临破产的企业提供一次恢复生机的机会,但是破产重整既有希望也有一定难度,这取决于呆萝卜自身的价值以及所获得得外部支持。”
因首创到店自提模式而备受资本追捧的呆萝卜,最终也因为经营不善导致资金短缺而陷入生死局,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让呆萝卜到了如今举步维艰的局面?
从整个市场环境来看,这与资本对“生鲜赛道”更谨慎的投资态度有关。随着生鲜企业的发展、迭代和进化,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同时,资本对生鲜行业和生鲜企业的认知也越来越深入,在2019年年中,大部分资本几乎都停止了对“生鲜赛道”的投资。
就在呆萝卜被曝资金链断裂后的一个月,生鲜电商企业吉及鲜创始人兼CEO台璐阳也对内宣布公司融资失败,规模盈利不达预期,公司开始大规模裁员、关仓。
台璐阳曾公开表示,“到目前为止,我们仍然没有跑到整个公司规模化盈利,所以这一点让我们融资不是特别顺利,再加上呆萝卜的事情,资本市场基本不再看生鲜的投资了。”
目前来看,几乎所有生鲜电商都没有很好地解决“盈利问题”,比如盈利模型没跑通、配送成本过高,或是持续烧钱补贴,融资跟不上等等,不一而足。以呆萝卜为例,生鲜电商的毛利大概在10%左右,而呆萝卜为了高速扩充自己的商业版图,不仅是在开设门店上投入过大,而且呆萝卜的生鲜产品定价偏低比菜市场还要便宜20%。
无论是正在进行破产重组的呆萝卜,还是已经关停的妙生活、鲜生友请,虽然重组和关停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无疑都与高成本以及自身造血能力弱相关。
在赖阳看来,生鲜电商供应链成本之所以高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生鲜产品从采购到销售需要全程冷链才能降低损耗率,但全程冷链下来,成本又很大,这样收益就会减少;二是生鲜品类保质期比较短,如果不能快速销售出去,损耗会很大;三是依托线上下单的生鲜电商如果订单分散且金额低,那么每单的利润可能还不足以覆盖物流配送成本,造成每单都亏损。
此外,生鲜电商的竞争者众多,且顾客忠诚度普遍不高,可替代性强,所以生鲜电商企业很容易陷入模式误区:要想销售规模上去,只有采取低价补贴引流的方式,一旦价格加高,销售规模就很难扩大,那么整个运营成本就会居高不下。
妙生活CEO邹志俊称,在上海100多平方米的门店月租金平均在3.5万元左右,加上人工等各项费用,每月的成本在7-8万元。即便采用大量数据化措施降低成本,但数据化实现的溢价不足以去抵消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
一方面,开新店扩张不赚钱;另一方面,公司现金流紧张。即便妙生活先后获得了两轮总计2.3亿元融资,但资金仍捉襟见肘。从2019年8月开始,妙生活开始逐步关店,直至12月全部关闭完80家门店。
据赖阳介绍,现在很多生鲜电商企业资金都是融资而来,自身缺乏造血能力,而且团队中缺少生鲜运营的专业人才以及现代营销人才,导致供应链建设跟不上门店拓展,难以借此摊薄运营成本。“这些年,生鲜电商往往多是从技术层面去探索商业模式,商业模型做得很漂亮,但在实际运营中很难突破成本过高这一瓶颈,所以绝大多数还处于赔钱阶段。”
鲜生友请创始人张知豪曾表示,“拓展速度过快,预算控制严重失衡是主因,这使得原本就极度紧张的供应链更加危机重重。”疯狂开店、卖卡,收保证金,却并不重视自身的造血能力,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进而暴露出更多问题。
在趟过资本洪流后,生鲜电商活下来的关键就是要加强自身造血能力,这样才不至于融资一断,就像断了奶的孩子一样无处可依。
呆萝卜遭遇“资金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通过低价补贴导流,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购买,而自身还未能实现盈利,致使亏损加剧。生鲜传奇创始人王卫认为,“生鲜如果停留在低层次的价格战中,是赚不到钱的,也会陷入不经济的企业规模”。
本来在市场导入前期,资本加持下快速布点,是生鲜行业的一贯做法。但往往过犹不及,扩张的同时更要注重提升运营能力以及强化供应链建设,形成自己的核心优势。王卫强调,随着竞争加剧、市场成熟,企业必须要有自己的特点,要有自己的供应链、陈列方式、商品特色。“生鲜必须品牌化、预包装销售。这有助于实现门店的快速复制、实现线上的迅速交付、开拓全渠道营销。”
就当前生鲜电商面临的困境来看,赖阳认为,这些企业一定要与有多年运营经验,根基深厚的社区店进行合作,双方共享资源和设施,降低成本。譬如,小型的社区生鲜超市,面积虽不大,但有着长期的运营积累,那生鲜电商就完全可以把生鲜超市当作“前置仓”。“这样社区超市内放置的商品既可以在实体店内销售,也可以解决网上订单的需求,由此降低了物流配送、仓储等一系列的成本。同时,离消费者近,订单响应效率高,消费者满意度也随之提升。”
另外,赖阳还表示,若线下实体店销售与线上销售相结合,单品的销售规模也会上升,运营成本得以降低。与此同时,销售周期的缩短使得日常损耗大幅降低。所以,生鲜电商与社区实体店相对接将会是现阶段乃至未来一个很重要的探索。
在整合线上与线下业务这一方面,美国电商企业亚马逊成效显着,其中尤以将全食超市融进整个亚马逊体系为典型,使全食超市成为亚马逊线上销售物流配送的服务中心、配货中心以及仓储中心。而从国内来看,赖阳坦言,目前很多生鲜电商仍处于亏损阶段,前景比较好的可能就是盒马正在推的小型门店。“只有离居民点很近,且门店密集的社区小型店来承载这样的线上线下服务,效率才会更高。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盒马也在推一些小店,但在小店普及之前,它的模式还是亏损的。”赖阳说。
上海交通大学客座教授林鑫认为,“对于成本过高的生鲜电商来说,要想获得可持续的稳定运营,在销售规模铺开,降低自然损耗基础上,一定要进行精细化管理,进一步降低各个环节的人为损耗,尽可能地将钱用在供应链建设这把‘刀刃’上。”
龙商网&超市周刊了解到,很多生鲜电商企业即使在受疫情影响订单量暴增的情况下,依然未能实现盈利。叮咚买菜CEO梁昌霖坦言,除了仓储等固定成本没有上涨外,叮咚买菜的采购、物流、人员等成本确实都在上涨。
一位不愿具名的知名生鲜企业负责人表示,考虑到整体经济下行,下半年消费者购买力下降,“控制好现金流,关闭效益差的门店刻不容缓”。对呆萝卜们而言,或许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最重要的不是拓展,而是能靠着自身的经营能力活下去,活下去才有可能将下一步的设想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