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对政府来说,一手发券促消费、一手降税保就业,双管齐下才能让这场经济保卫战发挥最大效用。
“今天你抢消费券了吗?”,这句话或许成为多地居民的早安问候语。
没错,是“抢”不是“领”,这是多个省市发放消费券的一个现状。
4月20日,杭州发放第五轮消费券,150万个价值50元的卡包仅用了105秒就被市民“秒光”,速度之快令人咋舌,这样的情形并不罕见,早在4月3日,河南郑州第一期发放的100万份共5000万元的消费券也在150秒之内被抢光。
这是多个省市喜闻乐见的热闹场景,光速的抢券速度从侧面反映出消费者在消费券刺激下被唤醒的消费热情。
在消费活力被新冠疫情冻结长达两个月之久后,各地政府开始主动出击为消费“解冻”。为了刺激消费,多地政府以财政补贴的形式为当地市民发放消费券,截至目前,多个省市发放了总额近百亿元的消费券。
一时间,各省市不约而同地下起了“消费券”雨。
发放消费券的目的是提振消费,这一点毋庸置疑。
受新冠疫情冲击,2020年一季度我国GDP比上年同期下降6.8%,其降幅创多年之最。其中,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引擎三驾马车之一的消费,在拉动GDP上也同步下降了4.4%。可见,提振消费成为我国目前的主要经济任务。
但在刺激消费的手段上存在着不同声音,“为什么发券却不发钱”是大家的核心争论点。
B站昵称为“九磅十伍便士”的UP主用一段视频解释了政府发券的底层逻辑。视频中,消费者、商家与上游工厂组成了一个简单的消费市场,消费者向商家买东西,商家向上游工厂进货,而上游工厂的员工大部分由消费者组成,员工的工资由工厂发放,资金从消费者商家上游工厂流动,这是一条正向循环的生产链。
然而突袭的疫情打断了这条生产链上的资金流动,消费者减少外出,商家关门歇业,上游工厂停工,经济陷入停摆困境。
随着疫情形势变得明朗,尽管工厂已经复工复产,但受新冠疫情冲击,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低迷,为了抵抗风险大家都选择存钱而不是消费,商家需求减少,工厂也面临着产能过剩的风险,为了缩减开支便选择裁员,失去收入来源的消费者更会捂紧钱袋过日子,靠着自由的市场经济作用已无法及时复苏经济,此时政府的“大手”便有必要实行外力干预。
消费券的发放便是这把“大手”经济干预下的结果。从以上经济生产链条可以看出,消费是经济生产循环中的核心驱动力,刺激消费才能刺激生产,经济恢复才指日可待。
而消费券与钱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消费券是用来消费,但钱不仅可以用来消费,还可以进行储值投资。细看政府发放的消费券,都是用于零售业与服务业,在使用期限上也有一定限制,相比于无法控制使用途径的现金,发券显然对刺激消费更奏效,这也是一条被实践检验过的路。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我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从23.3%急速回落至11.6%,杭州分三批次发放了共计总额9.1亿元的消费券,第二个月社零便出现了明显反弹,增速超过全国水平。
但一个问题是,当时的全球金融危机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刺激消费恢复经济活力,而这种方式在如今持续时间长、存在复发几率的新冠疫情面前是否仍然适用?
政府依靠税收进行补贴,这种真金白银的资金投入需要有足够的财政能力支撑,而对于本身财政吃紧的地方政府来说,尚无能力支撑起长期的财政补贴,这也是消费券目前仍是区域性举措的原因之一。
即使从已经发放消费券的地方来看,消费券在发放方式、力度和覆盖精准度上仍存在一些不足。
上文提到的“光速秒券”就是一个例子,抢券之中不免出现一批黄牛,利用消费券从中牟利,即使政府通过支付宝实名认证平台进行发券,也无法杜绝这一现象。龙商网&超市周刊在二手交易平台“闲鱼”上搜索“消费券”关键词汇,发现部分人员加价售卖南京、山东、天津等地的消费券,即使这些倒卖行为最终仍会转化为购买力,但可能会使需要支持的群体没有得到充分照顾。
若想发挥消费券提振经济的最大效用,政府需要在设计机制上再下一番功夫。
即便如此,消费券的高额补贴也无法成为一项拉动消费的长期举措,毕竟政府财力有限,消费券无法从本质上增加大家的收入,还可能会带来通胀压力。想要从根本上增加大家收入,必须稳定企业的正常运转,才能保障社会就业,大家有钱可赚,才有钱可花。
这其中,政府能做的就是对中小企业实行减税降费,在经济下行期间,适当给企业“松绑”,释放企业活力。对于零售企业来说,减少不合理的价格管制,根据上游市场赋予企业自由定价的空间,是从另一个需求方刺激消费的举措。
一手发券促消费、一手降税保就业,双管齐下才能让这场经济保卫战发挥最大效用。
从目前市场来看,发券不仅是政府行为,不少零售商家也加入了这场保卫战之中。
4月1日起,以盒马、家乐福、华润万家为代表的实体超市纷纷面向消费者发放消费券。
线上电商也不甘示弱,3月14日,苏宁易购向全国用户发放总面值500元全民消费券,总价值5亿元;京东从3月26日起开始发放累计总价值15亿元的京东消费券,重点覆盖3C电子、消费品等品类;拼多多更是壕气十足,为助力上海市“五五购物节”,投入了25亿元现金及消费券。
商家发放消费券,一方面是响应国家“促进消费”的号召,全力配合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是为了改善疫情期间萎靡不振的销售状况,尽管零售业作为民生行业,在疫情期间是为数不多正常运转且销售额不降反增的行业,但销量好的品类仅限于生鲜、包装食品等,一些能够带给门店高毛利的礼盒、个护、百货、小家电等品类几乎处于滞销状态,如何出清是商家面临的重要问题,刚好,消费券就是一个方式,这从商家发放的消费券适用范围也能看出一二。
龙商网&超市周刊注意到,目前零售企业发放的消费券多数都是定向消费券,即只能用于指定品类,全场通用券寥寥无几。在指定品类方面,以奶粉纸尿裤、个护、小家电为主,粮油、包装食品为辅,生鲜产品不参加。
不同于政府发放的消费券,商超消费券在领取上也有一定门槛,如华润万家需要“会员到店任意消费,凭小票领取”、家乐福是“在线下门店消费满199元可获赠5张20元消费券”,此外在使用基础上也有一定限制,“满38元、满68元、满98元……”才能使用优惠券。
是否有些面熟?这些常被商家用在促销手段上的满减活动,如今也被商家用在了消费券的规则上,虽叫法不同,但在本质上并无区别。
理性来讲,国家发改委等23部门关于“促进消费”的联合发文是一种倡议而不是一种要求,零售商家可以根据自身能力来选择是否参与发券活动,发券是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若“粮草不足”发不了券也无可非议,但是打着“消费券”的旗号来做促销,对于消费者来讲未免有些不太真诚。
相比于发券促销,在商品与服务上让消费者满意更能巩固忠实顾客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