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间出现“不等价交换”,家长的做法,决定孩子的发展

2020-10-26     淘妈育婴

原标题:孩子间出现“不等价交换”,家长的做法,决定孩子的发展

文|淘妈

乐乐放学回家后,兴冲冲地从书包掏出一张奥特曼的贴纸,拿到妈妈面前:

“妈妈,你看,我有奥特曼的贴纸了。”

“哪里来的贴纸了?”

“是我和洋洋换的。”

“你用什么换的啊?”

“我的水杯。”

妈妈听后很生气“你是不是傻啊,你知道你的水杯多少钱买的吗?就换了一张破贴纸。明天把贴纸拿到幼儿园,和洋洋再换回来。”

乐乐脸上的笑容立马消失了,满是委屈,眼泪也开始“吧嗒吧嗒”掉下来。

从我们成人的角度来看,这确实一场比较“吃亏”的交易。一张贴纸也就几毛钱,和水杯的价钱差太多了。但是在孩子的眼里,真的也是这样的吗?如果孩子和小朋友之间发生了“不等价”的交换,家长该怎么做呢?

交换是孩子间的一种交往行为

每个孩子从出生后就开始了社交,只不过在3岁前,孩子主要是和父母及其他家人社交;3岁后,孩子就更喜欢和同龄人交往。而孩子进行人际交往的这个时期,也叫做人际关系敏感期。在人际关系敏感期,每一个孩子都渴望与同伴进行交往。而交换是孩子间的一种交往行为。

最开始,孩子可能会通过赠送零食来赢得友情。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会发现交换玩具和物品所产生的的友情会更长久,于是就出现了孩子之间的交换行为。这种交换行为,是孩子人际关系自然意识发展的一种表现,也是孩子成长的一种方式。

孩子间的交换和我们理解的交换不同

我们开头提到的案例,妈妈之所以会生气,是因为她觉得这不是“等价交换”。我们大人理解的等价交换,主要是以金钱为标准。用价值几十、几百的水杯去换一张几毛的贴纸,这就是“亏”了。但是在孩子眼里,他们还没有金钱的概念,不过他们也是有自己的衡量标准的。在孩子看来,双方都是拿自己喜欢的东西去交换,这就是等价的,交换也是合理的。因为乐乐很喜欢奥特曼的贴纸,而且自己没有,所以他觉得用水杯换也是值得的。

面对孩子的“不等价交换”,家长该怎么做?

在清楚以上这些概念后,当孩子间出现“不等价交换”,家长不用太紧张,也不用觉得是“吃亏”了还是“占便宜”了。因为你的这些观念会影响到孩子的交友,还会影响孩子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探索。更为重要的是,在听到父母消极的评价之后,孩子会觉得自己很弱小,进而会影响到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所以,智慧的家长都会这样做。

1. 不以成人的思想看待孩子间的交换行为

交换是孩子赢得友情的一种方式,家长不要用成人的思想去判断孩子间的这种交换行为。正如我们上面说的,孩子交换的标准不涉及金钱,他们不懂得什么是“等价交换”。所以家长也不要给孩子灌输“吃亏”、“占便宜”这样的观念,也不要指责孩子“傻”、“笨”,不然会很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2. 告诉孩子交换后就不后悔

有些孩子在交换后就后悔了,想再要回来。这个时候,家长要告诉孩子交换后就不要后悔,你的玩具已经有了新的主人。一方面是提醒孩子以后在交换前要想好,不要冲动;另一方面也是让孩子学会兑现承诺,不能出尔反尔。

3. 鼓励孩子交换和赠送

交换是孩子人际关系敏感期的重要表现,所以家长要理解孩子的这种行为,同时也要鼓励孩子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友谊。当然了,至于交换的东西,交换的对象,只要不触及底线,家长也不要干涉太多,尊重孩子的意愿就好。

淘妈说:孩子在每个成长阶段,都会有不同的表现。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也要理解和接纳这个阶段的一些行为。孩子学会交换,这其实是一种成长,家长应该欣喜、鼓励。不要用成人的思维破坏了孩子间的美好,甚至影响了孩子的自我意识的发展。

对于孩子间的交换,你是怎么看的呢?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uCcNZXUBd8y1i3sJCkf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