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淘妈
周末带娃在小区玩,旁边也是一位妈妈带着孩子。孩子手里本来拿着一张图画(估计是自己画的),看到沙坑就想要去玩沙子,然后把画交给妈妈拿。这位妈妈拿到画后不久就接了个电话,聊得时间挺久。估计是妈妈站累了,顺手就把孩子的画垫在长椅上坐了上去。等孩子过去要画的时候,发现被妈妈坐在屁股下,变得皱皱巴巴,有一边还撕破了。孩子立马带着哭腔说“你干嘛把我的画坐在屁股下,你看都坐坏了。”妈妈也是才意识到,哭笑不得,说“妈妈不是故意的,刚刚打电话忘记了,还以为是没用的纸呢。”孩子对妈妈的解释不满意,要求妈妈向自己道歉,妈妈却说“我是妈妈,怎么能和孩子道歉呢?”孩子反问“你不是告诉我做错事情就要道歉吗?那你是不是做错事情了?”妈妈有些无奈“妈妈是做的不对,可我是大人啊。”听到妈妈的回答,孩子生气地扭头就走了。
我不知道这一幕在多少家庭上演过,至少我们这一辈人是很少能听到父母向自己道歉的。几乎所有的家长都会教育孩子“做错了事情要道歉”,但是“对不起”这三个字却很难从我们当父母的嘴里说出。最后都是用“吃饭了”、“作业写完了吗”,或者是随便转移个话题来打破尴尬。难道说大人做错事就不应该向孩子道歉吗?
家长不向孩子道歉背后的原因
要问为什么让家长对孩子说“对不起”那么难,其实归根结底就是“面子”在作祟。大多数家长都认为:我是爸爸(妈妈),是孩子的长辈,我怎么可能向孩子低头认错,甚至还说对不起呢?这样我以后在孩子面前还有权威可言吗?那孩子不得骑我头上来吗?
就是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不愿向自己的尊严低头,让父母错失了一次又一次向孩子道歉的机会。很多人都因为父母童年时欠自己一句“对不起”而在成年后依旧耿耿于怀。
家长不愿向孩子道歉,有何影响?
1. 不利于保持亲密的亲子关系
那些不向孩子道歉的父母,其实也就表示在他们心里,他们是高于孩子的,没有把自己放在和孩子平等的地位。但是我们知道,亲近的亲子关系,一定是父母认为自己和孩子是平等的。这样就能拉进孩子和父母的距离,从而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以及和谐的家庭氛围。
2. 影响孩子的是非观
我们经常告诉孩子“做错事情要道歉”,孩子基本上都能做到。但是到了我们做错事的时候,却再三找借口,就是不愿道歉,这就属于是“双标”。父母的这种做法也会让孩子产生疑惑“妈妈说做错事要道歉,那她为什么不道歉呢?是不是不道歉也是可以的?”家长的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孩子以后可能做错事也会逃避责任、推诿、不愿道歉。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其实有时候不需要你苦口婆心说很多,只要你做的到位,孩子看在眼里,也会慢慢内化成自己的言行。
家长该如何向孩子道歉?
很多家长倒是也会道歉,只是说的话很难让孩子接受,例如:
“好了好了,我知道刚刚跟你发脾气不对,以后我会注意的。”
“妈妈刚刚打你是不对,但要不是因为你不听话,我怎么会动手呢?”
这样的道歉方式要么是太敷衍,要么就是不诚恳,难怪孩子不接受。我们不要认为孩子小,随便糊弄一下就过去了。要知道,父母真诚的道歉会赢得孩子更多的尊重。所以,下次向孩子道歉的时候,不妨按照这几步来。
承认自己做错了什么事
在向孩子道歉的时候,家长首先要承认自己做错了什么事,并且不要为自己犯的错找各种理由。就像我们开头说到的母子,妈妈其实可以大大方方跟孩子讲“对不起,妈妈把你画的画坐坏了,实在不好意思。”当你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孩子就能感受到你的态度,而且对你的“气”也消了很多。
解释自己这么做的原因
解释也是道歉中很重要的一步,虽然你做错了,但是你也应该让孩子知道你为什么会这样做。还是拿开头提到的妈妈来说,妈妈在说完对不起后,可以告诉孩子“妈妈当时在打电话,忘记了手里拿的是你的画,还以为是没用的纸。妈妈真不是故意的,你能原谅妈妈吗?”因为我们犯错大多数时候都不是故意的,和孩子解释清楚后,更容易获得孩子的原谅。
寻找解决方案
家长虽然道了歉,但错毕竟是犯了,已经让孩子不开心了,那我们就要遵照解决方案,尽量弥补孩子。像那位妈妈就可以告诉孩子“妈妈回家帮你把撕坏的地方粘好,然后想办法让画变得更平整些,可以吗?”当你做到这一步,孩子看到自己的画还有希望变好,也就没那么生气了。而且这还能拉进妈妈和孩子的距离。同时也在无形中教育了孩子——要为自己犯的错承担后果。
淘妈说:其实我觉得家长向孩子道歉并不是什么丢面子、失尊严的事情。如果你知道你的一句“对不起”能换回孩子对你更多的尊重,拉进你和孩子的距离,也能培养孩子正确的是非观的话,这三个字估计也就没那么难说出口了。所以,下次做错事,请认真向孩子说声“对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