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娜
和郎平有关的往事。
有人说:
最好的男女,都是雌雄同体。
这句话,形容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也是妥帖的。
9月28日,女排世界杯比赛中,中国女排3:0战胜塞尔维亚,连获10连胜,提前锁定冠军,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杯五冠王。
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齐唱《我和我的祖国》的语境下,女排如此霸气夺冠,着实让人振奋。
中国女排,很燃!
赛后,媒体采访女排主教练郎平,兴奋地谈到这场胜利,不料连连遭遇郎平全程面无笑容的“冷回答”。
当记者称赞,女排的胜利体现了郎平的大智慧时,郎平淡淡地说“是团队的智慧”。
当记者提问,女排如何取得这样的胜利时,郎平肯定地说“每天训练的积累,仍然有许多不足”。
当记者求证,今日中国女排是不是10年来最好的一支时,郎平果断打断“不是,强手非常多,每场比赛都有变数”。
郎平赛后接受采访,异常冷静
说实话,看完这个采访,我深切地明白了中国女排为什么能夺冠。或者说,郎平挂帅的中国女排,为何能频频夺冠。
大盛之时,也是清醒之日。
在全民情绪高昂、全网高唱赞歌的盛誉之央,作为女排的掌门人,郎平谈到刚刚获得的荣誉和佳绩,如此镇静,如此从容,如此轻描淡写,如此云淡风轻。
作为国际排坛为数不多的女主教练,她身上展露的那份超越荣誉和性别的理性,让人肃然起敬。
身高一米八六(媒体报道一米八四,郎平曾澄清说是一米八六)的郎平,因为打球稳、准、狠,而被著名解说员宋世雄称为“铁榔头”。
对于这个绰号,郎平曾自嘲地表达过不满:
“这么一个绰号,搞得我好像很暴力一样,对象都不好找了。”
郎平的经典扣杀
但,不可否认的是,她的确够狠。
总是穿运动衣出现在赛场内外的她,因为个头高,气场大,扣杀准,被人当作“女汉子”和“女强人”。
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上,她忍着阑尾炎的疼痛,拿下女排奥运会首金。
夺冠的郎平,家喻户晓
1995年和2014年,在曾经称霸世界的中国女排,因种种原因先后两次跌落低谷,主教练职位成为烫手山芋。
又是郎平,力排众议,临危受命,扛下女排主教练的大旗,并在忍辱负重和卧薪尝胆中,带领女排的姑娘们,一次次回到巅峰时刻。
1996年,郎平第一次任国家队主教练,夺得亚特兰大奥运会银牌时与赖亚文拥抱庆贺
除了狠,她还非常拼。
她看起来人高马大,因受伤曾先后做过数十次手术,浑身几乎没有一处是完好的。
她的手指是断过后又长好的,她双侧髋骨都做过手术,她的腰部和腿部因旧伤太多,保持同一个姿势超过半个小时,就会站不起来……
即便如此,她依然带伤活跃在排坛上。
2015年的世界杯赛场,她在夺冠进入关键阶段时,给女排的姑娘们进行“郎式”鼓劲儿:
“这是血战,我们每个球都不能输。不是想赢怕输,而是想赢所以不怕输。”
后来,姑娘们如愿夺冠。她那句自嘲的话语,被媒体拉出来当标题:
“我一个快60岁的老太婆都在拼,没人好意思懒。”
赛场上的郎平,嗓子都没好过
从1978年加入国家队,出征第八届亚运会,获得银牌,到2019年带领国家队,夺取世界杯冠军,再次升国旗奏国歌,41年的时光里,郎平以“铁榔头”的强悍,完成了从一代名将到一代名帅的蝶变。
这张图,这两天很火
外人看见的,是比赛,奖牌和荣光。
而她的家人,看到的是伤痛,艰辛和抉择。
“她把一生,都献给了女排。”
当年,《鲁豫有约》采访她的父亲时,老先生哽咽地说。
2007年,郎平和父亲
2014年9月,父亲去世时,郎平正带队在北仑训练,没能和父亲见最后一面的她,忍不住愧疚,在微博里写下这么一句话:
“我的老革命父亲今天早上安详离去,他一直为我而骄傲,而我只能祝他老人家在天堂平安。”
父亲走时,有两个遗愿,一个是,刚刚挂帅的郎平,能带领中国队,拿到世界冠军;一个是,单身多年的郎平,能够组建个家庭,生活圆满。
在父母眼中,那个叱咤风云的女儿,那个杀伐果决的女儿,那个荣誉等身的女儿,那个万人敬仰的女儿,其实一直都是一个需要照顾的小女儿。
2016年,郎平再次步入了婚姻。她的丈夫,是中国社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育成。
郎平和先生王育成
“他知识渊博,热爱体育,对我们这个带有军事色彩的高危职业,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他犹如心有灵犀的老朋友,也是精神层面的至交。”
婚礼上,郎平深情地说。
那个父亲牵挂的小女儿,单身21年后,终于找到了知心爱人。
可惜,天堂的父亲,只能在另一个世界里为她鼓掌。
从当运动员开始,郎平就坚持两个习惯,一个是记日记,一个是练英语。
前者,让辗转赛场的她,多了点文艺的气质,赛场上那些随口而出的金句,都源自日日书写的积累。后者,给她打开世界之门,在她退役后远走他乡时,很快谋得谋生门路。
郎平从来不愿夸大自己,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
“我是普通女人。”
在和英年早逝的女作家陆星儿合著的《激情岁月——郎平自传》中,郎平如实记录下,她拿下的荣誉,遭到的误解,历经的婚变,和两难的抉择。
她像所有职业女性一样,在女儿和排球之间难以取舍,也曾像所有普通女人那样,在婚姻变故中,黯然伤神。
郎平自传
1995年,她和前夫白帆离婚时,女儿才刚刚4岁。
“分手让人感到痛楚,就像要割去你的手,你的脚,你怕你的手脚伤残了,割去它们是保全生命,但这个‘割去’手术,毕竟是你身上的一部分。
曾经是一个整体,有很多记忆,很多日子,很多内容,很多活动,是一起完成的,一起经历的,不管开心不开心,都有骨有肉地连在一起了。
要剥离,要侵害,要连血带肉,能不痛吗?”
她离婚后,很多人猜测是因为她太能干,太强势。不管别人怎么猜测,郎平始终不解释。
她说,她是站在舆论风口的人,拥有太多话语权,说多了对前夫不利,他们曾经相爱,所以她不愿伤害。
但在自传中,关于这段感情的反思,她坦言:
“我努力做个贤妻良母,我热爱生活,我对生活尽到了责任。但生活实在不是一个简单的对和错所能概括的。你尽力了,也未必能使生活满意。
这,比打球难多了。”
她也有过青涩而美好的盛年
她也谈过浪漫的恋爱。
离婚后,她有过一个身高1.96米的男朋友。这位美国人是政治经济学的博士,热爱体育,崇拜郎平。
但因为1995年,中国女排需要她,她不得不解除和新墨西哥大学的签约,回到中国执教,这段恋情也因时空和距离,而被她忙丢。
作为母亲,很难抽出空,坐下来安心给女儿做顿饭的郎平,在第一次吃到女儿白浪给她做的早餐时,哭了起来。
体育不相信眼泪,但亲情需要眼泪的清洗。
郎平和女儿
郎平常年征战在外,对女儿亏欠太多。好在,那个踢了足球、打了篮球后,最终像妈妈那样选择排球的斯坦福女孩,始终理解母亲的选择:
排球就是妈妈的命,中国才是妈妈的家。
事实的确如此。
郎平自己说,她这辈子最无法拒绝的话,就是:
“祖国需要你。”
1995年,她在美国买了房子,拿到了绿卡,拥有收入不菲的工作,但收到中国排协一封又一封的电传,看到上面那句“郎平,祖国真的需要你”时,她就回来了。
2014年,她在广东恒大执教,薪资丰厚,屡创佳绩,但曾经盛名一时的中国女排,跌落到世界第八的位置,丢掉了亚洲冠军的宝座,前任主教练都不愿接下这个烫手山芋,她在听到“郎平,国家真的需要你”这句话后,再次出山,独当一面。
“作为一个人,我们其实都很渺小。但是,当有人代表国家对你说:祖国需要你时,你怎能无动于衷呢?”
她说,老女排传承下来的经验,就剩她一个在坚守了,她不上,谁上?!
郎平坦言,最放不下的话就是“祖国需要你”
这,就是“铁榔头”的温柔。
这温柔,是家国情怀的温柔,是赤子之情的温柔,是中国女排精神信仰之下,那特别困难时永不放弃的坚韧里,藏着的中国女性的温柔。
这温柔里,藏着一个时代的铿锵,更藏着一个民族的守候。
今日,中国女排再次夺冠。
遥想,1979年,中国恢复了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仅一个月之后,中国女排就夺得了亚锦赛冠军,成为“三大球”中第一个冲出亚洲的中国好球。
女排老照片
那一年,郎平19岁。
但从那一年起,“比赛不是为了赢得冠军,而是明知不会赢,也会竭尽全力”的中国女排精神,就在这片土地,扎根,发芽,直至繁盛成一个民族精神气质中,硕果累累的一个枝干。
中国女排
40年后,一批又一批球员上场又退下,一场又一场比赛开始又结束,一回又一回跌倒又站起,面对盛誉和暗涌,59岁的郎平说:
“变化的,从来不是对手,而是我们自己。”
是的。
这世上,最强的队伍,是占领一个个山头,领回一枚枚闪光的勋章。
但这世上,是最好的队伍,是翻越一座座山脉,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信仰。
因为,向外开拓的,是骁勇,是征服。而向内探索的,才是永恒,是慈悲。
郎平如是。
女排如是。
我们如是。
中国,亦如是。
——结束,是另一种开始——
闲时花开:作者刘娜,80后老女孩,心理咨询师,情感专栏作者,原创爆文写手,能写亲情爱情故事,会写亲子教育热点,被读者称为“能文艺也理性的女中年,敢柔情也死磕的傻大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