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女孩,请你学会大胆说“不”

2019-11-26     闲时花开官方账号

作者:刘娜

原创:闲时花开

我不愿意聚焦自杀,

我只希望更多女孩,

能勇敢地活着。

01

又一个悲伤的新闻。

11月24日,韩国著名女星具荷拉在家中身亡,初步被确定为自杀。

女星具荷拉

清纯美丽的具荷拉,和10月14日自杀的韩星雪莉,是好朋友。

当时,雪莉去世时,具荷拉曾泪流满面地说,要替好朋友好好活着,要把逝去好友无法抵达的明天,活成值得期待的今天。

不过短短40天,曾给自己打气要好好活着的具荷拉,在社交账号上发了一条“晚安”的消息后,也选择离开。

伴随一代女星的香消玉殒,更多细节也被媒体曝光。

比如,具荷拉最近两年状态不好,疑患有抑郁症,5月份时就曾试图结束自己的生命,被发现后及时就医才挺过来。

比如,她曾遭受前男友的家暴,反抗中抓破了男方的脸,男方曾要捅到媒体搞臭她,对她进行恐吓。

比如,分手后,前男友曾两次声称,要公布时长分别为30秒、8秒的性爱不雅视频,向具荷拉施压。

为挽救自己的声誉和前途,具荷拉则跪在电梯口向昔日恋人求情。

具荷拉和前男友

这种种细节都指向:具荷拉和前男友

这种种细节都指向:

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这个睫毛弯弯、笑容甜甜的女孩,承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折磨和绝望。

尽管,她一直置身镁光灯下,一直行走耀眼舞台,但内心深处,她像踟蹰在沙漠中的那只骆驼,直至最后一根稻草,将她彻底压垮。

悲剧总是惊人的相似。

不仅星光灿烂的明星,就连籍籍无名的素人,也同样被裸照、恋情和抑郁症,推向绝望的悬崖。

02

10月28日,福建福州大四女生小韩,在宾馆内吞下200片安眠药自杀。

经过20天的抢救,女孩还是走了。和她相依为命的母亲,忍痛将她的多个器官捐献。

美丽女孩小韩

美丽女孩就此凋零,但背后故事让人揪心:

小韩和前男友分手的原因,是已参加工作的男友,出轨他人。

自杀10多天前,和前男友谈判的小韩,曾遭受前男友“把裸照发到你学校论坛,给认识你的人一个惊喜”的威胁。

小韩男友的威胁信息

心怀恐惧的女孩,曾将前男友的恐吓,告诉老师和妈妈进行求助。但妈妈因怕对方报复,没有让女儿去报警。

在情殇和恐惧中无法自处的女孩,最终选择自杀来向伤害屈服。

但,出轨背叛她的,威胁恐吓她的,将她推向深渊的,明明是坏人啊。

而这个自幼生活在单亲家庭,原本有着大好前程,并没有做错什么的美丽姑娘,却要用别人的坏和渣伤害自己,甚至搭上唯一且珍贵的生命。

从璀璨女星,到平凡女生,面对裸照、渣男、威胁、恐吓、情殇、绝望,都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而不是愤而起身向坏人讨伐,向不公征战,向伤害说不,向恐惧怒吼。

她们,年轻且美丽的她们,善良且无辜的她们,美好却逝去的她们,为什么一次次选择隐忍,退缩,屈服,投降,直至结束自己的生命?

仅仅因为人性险恶吗?仅仅因为人言可畏吗?仅仅因为女孩脆弱吗?仅仅因为男人善变吗?仅仅因为情爱凶险吗?

不。

不是这样的。

或许,面对女孩的教育,我们一开始就错了。

03

心理学家们曾做过一个实验:

在柠檬水中加入盐,然后装到20个杯子里,10杯分给10个男生喝,10杯分给10个女生喝。

接过柠檬水的10个男生,尝一口后几乎都条件反射地马上吐出来,大声抗议道:“这是什么鬼东西,又酸又涩,难喝死了。”

10个女生中,只有两个人把水吐出来,其他8人悄悄把水吞下去,10个女生,没有一人明确表达抗争,称柠檬水很难喝。

是男女味觉有别吗?是女生更能隐忍吗?

不。

心理学家们询问那些女生,为什么不敢大声说“不”,女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不想让组织实验研究的心理学家们,感到难堪。

听见没有?!

我们的女孩子,总顾忌着身边人的情绪和感受,总考虑别人的看法和评价,从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和内心。

心理学家们根据“柠檬水实验”,得出了这样一个理论:

父母、家庭、学校、教育、社会和文化,长久以来都在驯化女孩子,怎么样当一个善良、隐忍、懂事、温柔、体贴、完美的女人,却很少去引导她们,当一个说出真相的人,直面失败的人,果断真实的人,勇敢说“不”的人。

在我们的教育里,我们的女孩,从小就弄丢了真实的自己。

04

如果你和我一样,是个有孩子的妈妈,经常带孩子去游乐场,就会发现这个奇怪又常见的现象:

一个小男孩从滑梯上摔下来,或者不小心被别的孩子绊倒,就要咧嘴哭泣时,父母的教育是这样的:

“男子汉,大丈夫,不要哭,爬起来,打回去。”

而一个小女孩从高处不小心摔倒,或者受了别的孩子欺负时,父母习惯把她揽在怀里安抚,甚至指责她:

“我刚才说了,不要这样,你偏要这样,摔倒了吧。”

“你是女孩子,告诉你了不要和那个调皮的孩子玩,离他远点!”

不仅仅是父母,还有学校,还有他人:

“女孩子就该有个女孩子样,不要疯疯癫癫的,成何体统!”

“女孩子就要矜持,要乖巧,要本分,不能让别人看笑话!”

“女孩子要小心点,千万不能马虎大意,更不能惹是生非!”

所有人,都教育我们的女孩:



要小心翼翼,要懂事听话,要隐忍克制,要去当个体贴的女儿,优雅的女友,优秀的员工,全能的妈妈,得体的妻子,却极少人去鼓励她们:

亲爱的,你不必面面俱到,事事完美,处处得体,你只管遵从自己的心,真实地活着就好了。

05

长久以来,我们用僵化的偏见,和过度的保护,驯化女孩成为一个完美的人,驯化男孩成为一个勇敢的人。

这样的结果就是,如果女孩一旦犯了错,或者搞糟了一些事情,她们就会陷入“我不行”“我真笨”“我弄坏了一切”“我要惩罚自己”“我不活了”的黑暗悲观中。

她们在否定和怀疑、愧疚和自责中,越来越不相信自己。

但为了维持女孩子“应该的”模样,她们又不得不强作欢颜,去扮演完美形象,迎合周围的人。

相反的是,男孩子遇到挫折时,更容易自我安慰:“这没什么,大不了从头再来。”

甚至,为了发泄内心的愤怒,他们转而攻击和讨伐别人。

我们亲手把女孩培养成弱者,还哀叹她们不够强大。

在《勇敢而非完美》这本书里,作家拉什玛·萨贾尼说:

女孩子很小的时候,我们就要求她们在遭受侵犯时,必须控制自己的愤怒,长大后她们怎么有力量以牙还牙?

童年起,那些彬彬有礼、谦逊温和、优雅得体的女孩,都受到父母和老师的偏爱,而那些直言不讳、勇敢说不的女孩,却被视为异类,我们又怎么指望她们长大后,果敢地与不公和伤害抗争?

我们用潜移默化的教育,去一遍遍在女孩心中暗示“女人,要么完美展现,要么彻底放弃”,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奢望,她们在流言蜚语中,无畏无惧,走路带风?

所以,女孩的不幸,是教育驯化的不幸。

某种程度上,她们是整个人类思维僵化的牺牲品。

06

写情感专栏这些年,我把大部分笔墨对准女孩。

这不仅因为,倾诉者中女孩居多,更因为被父母和环境驯化的她们,大部分都活在分裂和扭曲里,迟迟找不到出路,得不到救赎。

哪怕,她们中很多人看起来很优秀,也一直生活在被侮辱、被伤害、被否定的泥潭里。

“父母一不高兴,我就怀疑是我的错,进而觉得自己必须努力,他们才会开心。”

一个生活在重男轻女家庭中的女孩说。

她毕业于985大学,在高科技公司上班,但一直觉得自己不够好。

“在外人看来,我事业有成,子女双全,丈夫上进,我完美又幸福,其实,我很多时候都想干掉自己。”

一个手下有着百余员工的女人来信。

她每年盈利千万,却无法战胜内心的恐惧和悲观。

“我总觉得我不够好看,尽管身边的很多人都说我身材也棒,长相也好,但我就是忍不住去整容。”

一个对整容上瘾的女孩说。

我看过她的多张照片,眉眼和笑容都像极了明星朱茵,是百里挑一的美人儿。

为什么,面对别人的伤害,内心的创伤,外界的评价,姑娘们不敢大声的说出那句:

“老娘就是这样,你们爱咋滴咋滴!”

长久的驯化,给姑娘们套上了沉重的枷锁。

她们就像活在套子里的人,唯有躲在那副讨好取悦或看似完美的壳里,才觉得安全。

但这样的安全,其实脆弱得不堪一击。



“活在他人和社会预期的套子里,才是年轻女性身患严重心理疾病的因素之一。



抑郁症和焦虑症发病率急剧增加,很大程度上是女孩们每天都活在角色冲突里。”



在《好女孩的诅咒》里,著名女性问题专家蕾切尔·西蒙斯,调查前百名身患心理疾病的女孩后,得出这样的结论。

因为,丧失自我的人,不过是空心人。



唯有让勇敢的自己,从套子里挣脱,露出那副真实坦然的面孔,伸展那具鲜活而灵动的四肢,才算真正活着。

而真正活着的人,才能穿越伤害和绝望,才能勇敢活下去。

07

在《终身成长》这本书里,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认为:

女孩们最大的不幸,就是活在社会的女性标准里,压抑了丰盛而真实的自己。

“她们总想取悦别人;不愿暴露自己的缺点;认为不完美很丢人;如果做不好某件事,就会彻底否定自己;看重结果,忽略过程,将失败当作毁灭性打击。”

这些来自父母、家庭、教育、社会和文化的驯化,就像咒语一样,植入姑娘们的灵魂里。

直到有天,她们在不堪重负中选择自戕自杀,或者在伤痕累累中突然觉醒,泪流满面地喊出那句:

“不!”



但也有些看起来另类而勇敢的女孩,在无畏中拥抱真实的自己。

不久前,在美国一个“公主周”活动中,在一群身穿公主裙女孩中,一个把自己打扮成热狗的独立特行的女孩,迅速红遍推特。有人称赞她:

“在公主盛行的世界里,敢于做一只热狗。”



你是一个孩子,而不仅仅是一个女孩子。

演员马伊琍说,在她还是个小女孩时,父亲就教育她:

“你不比任何男孩子差,不要只做一个柔柔弱弱的女孩子。”

中学时,她被老师戴上“早恋,思想品德差”的帽子,是父亲帮她讨回公道;大学后,她和男孩子出去吃饭,父亲提醒她“不能只让男生买单”;后来,她的婚姻遭遇波折,父亲安慰她不必活成别人想象的模范,要活成自己真实的样子。

毫无偏见的爱,才是一个孩子最大的底气。

好的教育,不是在教育男孩或女孩,而是因为看见一个人,而带她找到勇敢而真实的自己。



08

是时候,从呱呱坠地那刻起,就告诉我们的女孩:

亲爱的小孩,你最大的使命,是做勇敢的自己。



你是个勇敢的孩子,你值得拥有整个世界;



跌倒了,你要站起来,没什么大不了,因为路在,你的脚也在;

不要害怕失败,我们都曾失败过,那里才藏着生命丰盛的秘籍;



不要畏惧伤害,不要屈服恶人,有人伤害了你,该死的是那个人,你依旧纯洁;

不要取悦任何人,包括你的父母,你的缺点是你的一部分,要敢于把它们拿到阳光下晒晒;

如果你搞砸了一件事,只能说明这件事需要审视,你依然是独一无二的自己。”

从我们的女孩,张开眼睛第一次看见这个世界开始,迈开脚步第一次丈量人生开始,牙牙学语第一次呼唤亲人开始,伸出拳头第一次反抗不公开始,穿上校服第一次加入集体开始,初潮到来第一次成为女性开始……

在她们人生的每个第一次里,我们,身为父母的我们,作为老师的我们,成为她们亲朋的我们,甚至作为陌生人的我们,都应该用鼓励、肯定、帮助和善意,一遍遍告诉姑娘们:

亲爱的,你可以。

你无须完美,你不必讨好,你不要害怕,你勇敢向前,你比自己想象的更强大,也比所有人评价的更独特。



你是你自己,真实而美好的自己。

加油,女孩。



加油,女生。



加油,女人。



加油,所有善良而勇敢的人们。



——结束,是另一种开始——

闲时花开:作者刘娜,80后老女孩,心理咨询师,情感专栏作者,原创爆文写手,能写亲情爱情故事,会写亲子教育热点,被读者称为“能文艺也理性的女中年,敢柔情也死磕的傻大妞”。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LgX-pm4BMH2_cNUgTPx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