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唱《我和我的祖国》,为什么会引起那么大的风波

2019-09-27     闲时花开官方账号

作者:刘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谈谈王菲版的《我和我的祖国》。

01


这几天,不管是晨起读书时,还是写字写累时,抑或是跑步锻炼时,我都在听王菲版的《我和我的祖国》。


我之所以老听这首翻唱的老歌,不是为了给即将上演的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做宣传——毕竟,也没人给我广告费。

而是,年龄大了后,就不由自主地越来越喜欢那些有时光纹理的东西,越来越对这片土地、这个国家有感情——不要嘲笑我,这个是真的。

该怎么形容呢?

就像,一个孩子,年轻时,总觉得父母这儿也不好,那儿也有毛病,总想逃离故园和故乡。年长后,忽然在岁月和人事的磨练中,理解了往事的苦衷,体谅了父母的不易,然后不由自主地向爹娘靠近。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最大的家。家与国,道理是相通的。

当我们还是愣头青的毛头小子时,总嫌弃中国落后,总自卑中国不行,总觉得身为中国人很丢人,总认为外国的那个月亮是明的圆的,而中国的这个月亮是暗的扁的。

后来,长大了,读过一些书,见过不少人,去过很多地方,历经诸多实苦,终于懂得:

自己脚踏的这片土地,自己生长的这个国家,虽然有过屈辱历史,虽然走过不少弯路,虽然至今都还有着这样那样的不如意,但能走到今天,能维持这么大一摊子,能团结这么多力量和人心,真的,挺不容易的。


什么是慈悲?

慈悲,就是看见不容易。

看见自己的不容易,看见父母的不容易,看见别人的不容易,看见祖国的不容易,进而,看见众生的不容易。

所以,越来越慈悲的我(不要笑我大言不惭),越来越爱听老歌,越来越想念故人,越来越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一切。

只是,关于王菲版的《我和我的祖国》,在宣传和推介中铺天盖霸占网络时,质疑声也扑面而来。其中,最强的质疑声就是:

王菲唱《我和我的祖国》,她配吗?


02

所谓配与不配,都是相对而言的。

说王菲不配唱《我和我的祖国》的人们,有着如下理由:

王菲出道以来,唱的都是靡靡暧昧、卿卿我我的小情歌,这种深沉庄重、家国情怀的大情歌,真的不适合她,她也不配。

王菲版的《我和我的祖国》,吐字不清楚,咬字实在嗲,给人一种矫揉造作的轻浮之感。(这一点被众网友吐槽最多)

唱《我和我的祖国》的人,应该是一位德艺双馨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代表“我”去唱祖国。

王菲离婚两次,生养两个不同父姓的孩子,年过半百依然放荡不羁,惊世骇俗,有辱那个泛指意义上的“我”……

王菲和两个女儿


说实话,看完这些反对的理由,我这个向来不苟言笑的老女人,都忍不住笑出了佩奇声。

首先,各位大哥大嫂大伯大婶大爷大娘们,王菲翻唱的这首歌儿,只是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的主题曲,她不是站在天安门广场唱的,也不是站在人民大会堂唱的。

她是为电影而唱的。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演的啥?

其实我也没看。但根据宣传片目测,这部电影讲的是一桩桩大事件中,一个个平凡小人物的悲喜和抉择,还有他们对家国的赤子之心。

《我和我的祖国》宣传片

王菲版的《我和我的祖国》,虽然没有李谷一老师、韩红老师、殷秀梅老师那种又红又专、隆重磅礴的气势,但怎么听都像是:

一个天蓝如海、阳光如金的日子,有个穿着红裙子、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牵着妈妈的手,从小巷深处一蹦一跳跑出来,跑过水果摊,跑过烟酒店,和邻居大伯打着招呼,对街边小贩扮着鬼脸,银铃般的笑声撒满整条巷子。

在一路目送一路嬉闹中,她和妈妈穿过马路,穿过人流,穿过高楼,来到一片绿草茵茵、清水潺潺的开阔地,边在阳光下欢快地转着圈,边自得地哼着歌儿……

《我和我的祖国》宣传片

所以,王菲版的《我和我的祖国》,是贴近电影本身的,是融入市井百态的,唱的是日常,是人情,是烟火,是和平日子里,小人物的小欢喜和小确幸。

哪怕,它不够庄重,吐字没那么清晰,但它是鲜活的,灵动的。

其次,歌曲是歌曲,歌手是歌手。

王菲是离过两次婚,是有两个个性张扬的孩子,是年过五十依然无畏无惧,但是,她违法了吗?她伤害谁了吗?她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儿了么?

并没有。

她离婚是对自己生活和内心的负责。她让女儿们追随个性和爱好,因为她是个自由开明的妈妈。她年过五旬,我行我素,恰恰证明了她是个真实的人,而不是活在千篇一律的套子里。

我想,不管是这个繁盛的时代,还是不久更好的将来,像王菲这样的女人,都会越来越多。

为啥?

因为我们祖国发展了啊,因为女性自我觉醒了啊,因为在这片土地上更多女人不愿再匍匐在男权、人言和世俗的脚下,活成一个个死气沉沉的名节和牌坊,而是理直气壮地站起来,走路带风地闯世界,眉目生情地做自己了啊。


像董大姐一样的女人会越来越多

所以,那些觉得王菲不配歌唱祖国的人,某种程度上是他自己的思维,有点跟不上祖国的步伐了啊。

何况,喜欢哪首歌,不喜欢哪首歌,不过是一种选择。不喜欢就拉倒,没必要上升到人身攻击啊。

03

如果,你觉得,我是王菲的粉丝,在替王菲说话,其实也过了。我这个年龄的老女人,早已不再追星了。

今天,我之所以要写王菲版的《我和我的祖国》,是因为我从人们对这首歌的比较和质疑里,看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那就是:

很多人,其实是对快乐抵触的。或者说,很多人,其实对痛苦上瘾的。

这些人,包括过去的我自己,有一个共同特质,那就是认为:

唯有沉重的,才是深刻的;唯有流泪的,才是难忘的;唯有痛入骨髓的,才是此生最好的。

其实,从心理学上来说,这不过是一种受害者情结

打个比方说,一个姑娘,第一次恋爱时,被男人狠狠地伤过。从此,她对遇见的每个男生,不是觉得对方早晚有一天终将抛弃她,就是认为如果对方不能让她爱到、痛到流泪,就是没有走进她心里。

为啥?

因为,第一次恋爱的痛,让她把痛和泪当成恋爱的本质了,她不明白或拒绝明白,爱的本质,是快乐,是幸福,是相看两不厌的静默和欢喜。

作为一个小老百姓,我尊重一切激昂澎湃、气势磅礴的红歌。

因为,它们唱出了这个民族昨日的苦难,还有苦难之下,那永不垮掉的脊梁。

我也喜欢一切浅缓悠长、欢快呢喃的红歌。

因为,它们唱出的是这个民族今日的富足,还有幸福之央,那琐碎细长的百态。

当然,我的喜欢,无法代表你的喜欢。

看完这篇文,你依然可以不赞同我的观点,依然可以不喜欢王菲版的《我和我的祖国》。

没关系。

这是我们祖国,给你的底气和自由。

反正,我,是要再听一遍王菲版的《我和我的祖国》了。

——结束,是另一种开始——

闲时花开:作者刘娜,80后老女孩,心理咨询师,情感专栏作者,原创爆文写手,能写亲情爱情故事,会写亲子教育热点,被读者称为“能文艺也理性的女中年,敢柔情也死磕的傻大妞”。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1S2Re20BJleJMoPMO9r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