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娜
原创:闲时花开
什么都归结于人性的恶,
其实是自媒体的一大恶。
01
时间回到6天前。
11月5日中午13点20分,长沙雨花区雅塘村。
9岁的男孩小坤(化名),从租住的老房子顶楼下来,去找同小区的女生小敏(化名),去上学。
小坤生前照片
小坤和小敏是同班同学,从一年级起,两个孩子就结伴同行。
在小敏居住的5号楼楼下,小坤遇见了一个高胖高胖的男人。这个男人叫冯高(化名),30岁左右,是个精神分裂症患者,已婚,和妻子分居,和父母同住,也是雅塘村的租户。
由于楼梯内是监控死角,没有人知道,当天中午,身高140公分、体重35公斤的小坤,遇见身高180公分、体重101公斤的冯高后,那一分多钟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监控能拍到的,是13时30分,冲下楼梯的小坤,摇摇晃晃地往外跑,凶神恶煞般的冯高,一直追。
就在小坤要冲下楼梯,跑向旁边的道路时,突然脚下一滑,摔倒在地。
小坤站起来再往路上跑时,被200多斤重的冯高,一个大屁股坐在身上,动弹不得。
小坤站起来再往路上跑时,被200多斤重的冯高,一个大屁股坐在身上,动弹不得。
小坤一边大喊“救命”,一边试图从比自己重130多斤的冯高身下挣脱,以至于他的红色棉衣、一只鞋子,还有下午美术课要用的水彩笔,都惊恐地滚落了一地。
谁,能救救这个9岁的孩子?
楼梯处小坤的衣物
02
长沙雨花警方,向澎湃新闻证实:
在小坤被冯高摁倒殴打的前3分钟内,也就是当天13时30分至33分,附近并没有人经过。
13时33分,第一个经过现场的人,是一名女清洁工,她趁中午人少出来清扫。
她发现手持螺丝刀的冯高像疯了一样,在小坤身上乱打乱戳,而那个孩子竟毫无动弹,便觉得不对劲儿,大声喊“不要打了,不要打了……”
熟料,冯高边继续殴打,边对女清洁工投去恶狠狠的目光。
就是这个楼梯口
第二个经过现场的人,是一名男建筑工,他刚吃过饭,要在旁边翻修围墙。
他远远地看到殴打后,跑过去制止,发现小坤脸色苍白,长长地伸着舌头,一直没有发声。
慑于殴打者的体重和手中的凶器,他又去喊来工友,大家有的拿上木棒,有的拿来防坠网,试图靠近冯高将其制伏。
就在这时,发现有人靠近的冯高,忽然变得狂躁起来,大喊大叫,并拿起螺丝刀朝自己胸口捅。
建筑工人们胆怯了:
“小孩子已经完全没有动静了。我们怕上前制止后,那个疯子自残,相关部门会不会找我们的麻烦?”
案发现场
事发后,这群靠下苦力养家糊口的建筑工人,遭到很多网友辱骂,被贴上“冷血”“冷漠”“无情”“丑陋中国人”的标签。
面对新京报的采访,这群怕事也不懂法的工人,低着头表示内疚,但也委屈地表示:彼时彼景,他们真的不知道怎么做才好。
换作是我们,会比他们做得更好吗?
03
争吵声和呼救声,吸引了更多人围观。
围观者中,不少人以为,是父亲在以暴力的方式“教育”自家儿子。但很快,有人认出了冯高,有人去喊物业,有人拨打报警电话,有人拨打120。
13时36分,雨花亭派出所接到报警电话:有大人打小孩。
或许,“打”这个字太常见,也或许派出所出警需要时间,14分钟后,警车才到达现场。
距离案发现场一二百米处,是小区保安亭。
保安倒是先来一步。
只是,年过半百、手无寸铁的门卫,看见体重200多斤、手持凶器的冯高后,又折了回去。他能借助的工具,是保安亭外面一张旧房子上拆下来的外墙网。
围观的人们,看到小坤悄无声息,面部浮肿,舌头外伸,嘴唇发紫,而行凶者冯高,挥舞着螺丝刀张牙舞爪,没有人敢上前去帮助保安,制止事态。
边打边喊的冯高
“那个可怜的孩子已经死了,如果因为我们上前,疯子也死了,是不是也要负责任?”
这种心态,是旁观者最大的顾虑。
这种顾虑,到底是人性的冷漠,还是法律的漏洞?
04
13时40多分,小区微信业主群炸开了锅。人们恐慌不安,议论纷纷,猜测不已。
直到13时49分,冯高的父亲骑着电动车赶来,上前抓住儿子攥着凶器的右手,围观的四五个人才合力跑上来,控制住了那个骑在小坤身上已殴打20分钟的凶手。
警察赶来了。
一切都晚了。
小坤的父母跑来。
小坤再也醒不来。
这件事儿传遍了网络。
国人的冷漠和丑陋上了热搜。
一篇篇谴责人性之恶的10万+爆文诞生。
没人在意事实和真相。只要有情绪、有槽点就可以了。
小坤的妈妈悲痛欲绝
这,到底是为小坤伸冤,还是在用善的外衣表达另一种恶?
05
小坤的尸检报告出来了。
法医鉴定:
小坤的死因,是因机械性暴力作用引起的呼吸障碍所导致的窒息。
小坤离开的这一周,他的父母始终无法接受。
小坤的妈妈在极度悲伤中精神出现了错乱。她始终不愿承认,那个从自己身上掉下来的小人,那个从新化老家带回来的宝贝,就这样被一个疯子活活打死。
在光天化日之下。在众目睽睽之中。
照片上的那个孩子再也醒不来。
总是和小坤一起上学的同班同学小敏,哭肿了眼睛,望着窗外发呆。
那个每天四趟陪她一起上学放学的男孩,再也不会站在她家楼下,大声地喊“小敏,小敏,走啦,走啦,要迟到啦”。
小敏的爸爸在业主群里,写了一封公开信,呼吁大家不当看客,批评小区安保软弱。
为了小坤,也为了小敏,更为了像小坤、小敏一样的孩子们。
目睹了惨案发生也弄清楚了真相的邻居们,在小坤遇害的地方,摆上蜡烛和鲜花。
面对来访的全国记者,他们表达了内疚和遗憾。有人提议给小坤家募捐,大家纷纷伸出了援手。
虽然,他们大部分人并不富裕。
邻居们设的捐款箱
不过短短一周的时间,深秋已走,初冬已来。
网络上,一个个热点涌现,刺激着人们的神经,也给嗅觉灵敏的写手们,提供着无穷无尽的素材、灵感和流量。
很快,人们就会忘了小坤,还有他这短暂的一生。除了那些和他骨肉相连的亲人和深刻交集的朋友。
这是网路的特质,还是时代的悲哀?
06
这个事件被冠以“人性之恶”的罪名,传遍网络时,就不断有读者@我。
我也是一个9岁男生的妈妈。但我想,在动笔之前,我最应该审视的一个问题是:
我的出发点是什么?
我是在谴责恶,还是在传播恶?
我是在为了孩子,还是在伤害孩子们生活的时代?
所以,我要等一等。
等舆论再冷却一些。等真相再清晰一些。这几天,我看了不少权威媒体的报道,也看了当事双方的表达。
目击者说,现场围观的人,根本没有网传的百余人那么多,但一二十个人是有的。
受害者小坤的爸爸说,无法接受儿子死去的事实,不愿谴责邻居们,但对保安不满。
悲伤之余,这位痛失爱子的父亲,依然不忘感谢这么多人关心。
行凶者冯高的父亲说,不管法律怎么处置,他们都会尽力赔偿小坤父母。儿子患有精神病,但家属也有责任。
家人摸着小坤的遗照
没错。
小坤再也回不来了。但人性的善良、法律的正义、灵魂的反思,可以一次次回来。
为了更多像小坤那样的孩子。
07
相比谴责人性冷漠,更要警惕群体模仿。
1964年,美国纽约一个叫凯瑟琳的姑娘,下夜班回家,在所住街道遭人杀害。
这并不是一起寻常的谋杀案。
在死亡之前,凯瑟琳三次逃脱,又被凶手三次追上。她大呼救命,惊动半条街区。凶案持续了35分钟,38名邻居打开窗户,成为目击者。
但是,没有一个人选择报警,或下来制止。
此事经《纽约时报》报道,在全美引发一场讨论。义愤填膺的人们纷纷谴责邻居冷漠,人性凉薄。
但是,心理学家对这38名目击者走访后,却让人们看见了另一个真相:
“大家都没有出手,应该不是什么大问题。”
“两个人一直拉拉扯扯,以为不是什么紧急的事情。”
“因为很人多都看见了,以为已经有人报警了。”
这,是不是和长沙9岁男童遇害案有着惊人相似。
但,这,也揭示了几乎每个人都会犯的一种误区——
旁观者越多,人们越容易陷入犹豫不决的心理。
围观的人们,容易被模仿控制
心理学家在对此类案件深入调查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越是人群聚集的地方,旁观者越更不容易出手,这不是因为他们无情,而是因为他们怀着太多不确定。
一味抨击人性丑陋,对杜绝悲剧并无益处。
最要紧的,是通过法律、事实和常识,激发人们内心的确定,进而出手相救。
因为,我们营救的,不仅仅是那个受害者,还有我们的孩子、父母和我们自己所处的环境。
相比抨击群众冷血,更要呼吁法律雄起。
2018年12月26日,福州退伍军人赵宇,在出租屋内听见呼救声,发现一个女子被一个男子掐脖子殴打。
赵宇上前制止,打人男子和赵宇撕扯。情急之下,赵宇踹了男子的腹部,导致对方二级伤残。
后,正在医院陪护妻子产子的赵宇,以故意伤害罪被刑事拘留,极可能面临3-7年的刑期。
此事经媒体曝光,全国一片哗然:
是见死不救?还是见义勇为?
面对汹涌舆情,最高检介入,赵宇才侥幸地被认定正当防卫,不予起诉。但,害怕遭报复的赵宇,还是带着孩子老婆离开了福州。
赵宇为自保选择离开
好人做好事,不一定有好报。见义勇为营救陌生人,不一定救得了自己。精神病嫌疑人不负法律责任,伤害了精神病患者却要负责任。
这是法律漏洞下,微妙而复杂的人心。
长沙9岁男童遇害案中,多少写手恶意揣度围观者,却不敢将笔墨对准公权和法律。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欺软怕硬?!
其实,那些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谴责别人的家伙,在法律面前一样是怂包。
因为,如果没有法律兜底,道德其实非常脆弱。
相比盲目义愤填膺,更要做到的是理智冷静。
动不动把任何事件,都归结于“人性的恶”,是自媒体的一大恶。
新闻事实没有出来,警方调查没有结论,事件双方没有发声,我们的很多写手都已经灵魂出窍地奔赴了现场,自己坐在屋里开始臆想。
文字,是刀,可以救人,也可以杀人。文章,是火,可以照明,也可以焚城。书写,是剑,能劈开黑暗,也能带来罪恶。
事实真的如此吗?
每一次恶意的书写,其实也在传播恶意。每一次戾气的带动,其实也在伤害善良。
让书写跟在事实后面。
这不是懦弱,而是行业自爱。
相比事后恐慌不安,更要事前谨慎千遍。
这不是一个独善其身的社会,不是我们善良了,坏人就绝迹了。
从10月20日,大连10岁女孩小淇淇,独自上补习班归来,在距家100米的地方,被13岁小恶魔性侵杀害,到11月5日,长沙9岁男童在自家小区,被精神病患者杀害……
为人父母,没有一个人不感到心痛,恐慌。
但,谁也没有资格谴责这两个孩子父母。他们正承受着生命中无法承受之重。
10月20日,10岁大连女孩才离开
只是,对这两个孩子父母抱有最大同情的我们,也应该对任何形式的伤害,抱有最大程度的戒备:
底层父母,生活艰难,打拼不易,放下砖头无法养娃,抱起砖头无法陪娃。
但是,我们每天搬砖为了啥,还不是为了娃能有个更好的家。
为了娃,为了家,在孩子18岁之前,在他们成为一个美丽的姑娘,一个强壮的小伙之前,请尽可能抽空陪他们上学放学吧。
这是我们身为监护人的责任,也是目前避免悲剧重现的最好办法。
是的。
这个繁盛而喧闹的时代,悲剧不断袭来,传播真假难辨,坏人总是出没。
但,总有些勇敢的人,在危急关头站出来;总有些清醒的人,在混乱时刻喊出来;总有些负责的人,在一路呵护中遇见爱。
所以,这个国家的法律也要硬起来,让恶人怂下去,让好人多起来。
这是一个9岁的孩子,用血肉之躯留给我们的警告。
而他的墓碑之旁,也写着千万父母和孩子的心声:
让恐慌不再,让正义彰显,让法律到位,请温暖不变。
给文章点个“在看”,愿悲剧不再重现,愿凡人都能平安。
——结束,是另一种开始——
闲时花开:作者刘娜,80后老女孩,心理咨询师,情感专栏作者,原创爆文写手,能写亲情爱情故事,会写亲子教育热点,被读者称为“能文艺也理性的女中年,敢柔情也死磕的傻大妞”。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h6zxbm4BMH2_cNUg2K_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