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城隍庙

2020-04-15   瞰亳州

 亳州城隍庙在一步三庙街西头路南,大约现在的丽都大厦院内位置

  亳州城隍庙是古代亳州一座最辉煌的庙宇,被人称作“艺术宝库”。它坐落在今新华路中段往北直至和平路,东靠华祖庵、砂礓坑,西靠道德中宫、问礼巷,北靠城墙脚下的北城海子,南面的庙门与夏侯巷毕齐。庙门往南有一条南北街道(即今新华路南段)叫“神路巷”。为什么叫“神路巷”?

  因为每年阴历六月十七日,城隍庙逢香火庙会,人们将木雕城隍爷放在八仙桌上,抬着游行,称城隍爷出巡。伴着高跷、鬼会、肘搁等民间艺术,可热闹了。城隍爷出巡必经这条街,所以叫“神路巷”。从“神路巷”南头的东门大街往北放眼一看,就可以看到这座金碧辉煌的庙宇。可是你走到庙门前却不见山门,怎么回事呢?因为庙门前边有一堵高大的影门墙。转过影门墙,方可看到城隍庙山门。山门两旁的明柱上有一副楹联道:

  阳世官刑虽幸免

  阴司法网总难逃

  山门三间,玻璃瓦盖顶,高大巍峨。门洞两侧雕塑着面目森严的四大天将,令人望而生畏,毛骨悚然。四大天将前面,东西两边各立着两匹泥塑的高头大马,身长丈二,高八尺,威风凛凛。马前各有二武士执辔。

  穿越山门,便进入城隍庙前院。前院面积很大,东西厢房内塑着各路神仙,神采各异,千姿百态,光彩照人。大院内经常有说书的、卖唱的、卖艺的、吹糖人的、捏面人的等各色杂耍,热闹非凡。城隍庙内每年冬春饥寒交迫之时,施粥放饭,也就在这个大院。

  大院的东南角有一座三层宝塔,琉璃瓦盖顶,建筑工艺十分精巧,名曰“胡乐乐塔”,是亳州“乐善好施”的大善人胡乐乐安息之所。胡乐乐也是一位穷人,他每年都向各家富户求粮求衣,向穷人施舍。他本人就住在城隍庙内的包公祠内。

  城隍庙前院北边,正对山门是一座戏楼,包公祠就在戏楼西边。戏楼比山陕会馆的花戏楼还大,但不如花戏楼建筑精巧。戏楼面北,正对着城隍庙大殿。戏楼两旁立柱上也悬着一副木雕对联曰:

  想当年那段情形未必若此

  看今日这般光景或且有之

  大殿建筑宏伟森严,门两旁明柱对联曰:

  善恶难瞒何必阶前叩首

  瑕玉了彻岂容台下摇唇

  大殿神台上迎门正位是一尊城隍庙的木雕活像。说是活像也是真的,譬如他在那里庄严肃穆地坐着,你不小心按了他的膝盖,他就呼隆站了起来!令人三魂走窍。大殿内还塑有开路鬼、响当神、黑鸡、白鸡无常鬼、牛头马面、阴司判官等等,一个个青面獠牙,面目狰狞,阴森可怖。

  后院东西殿房为阴司法庭,因此明柱上的对联具体而醒人。东殿对联曰:

  泪酸血咸方悔着手辣口甜 只道人间无苦海

  银白金黄但见之眼红心黑 哪知头上有青天

  西殿对联为:

  你虽然轰轰烈烈所作所为问此日天良何在

  我这里明明白白积善积恶到后时果报无差

  东西殿房内塑着十殿阎君及各类阴差,相貌威严,显示出“法不容情”的威势。十殿阎君面前塑有阴间好人升入天堂或登上官路的情景,也塑有阳间恶人到阴间受到惩治的惨状,其中有下油锅的,用锯锯的,钩着脊梁骨用秤称的……墙上壁画生动逼真,描绘着十八层地狱中恶鬼受罪情景,体现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自古以来的哲理。

  城隍庙为道家圣地,大殿后有道房,为众道人所居。

  新中国成立后,城隍庙由“阴司法庭”改成了“阳间法庭”,成为亳县人民法院的所在地。70年代初,时任县委书记的周鹏程看到亳州城内没有一条南北方向的汽车道,便动议从神路巷往北通过城隍庙修一条南北车道,连接人民路及和平路两条东西干道。这样,城隍庙就“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了。后来,这条路修好,定名为新华路。新华路开始修得较窄,改革开放以后,又重修了一次,才有现在的规模和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