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五一小长假即将到来。4月26日,记者从市气象部门获悉,本周我市气温将会有一定程度回升。其中周三周四的最高气温将达到30℃左右。本周的天气也将以多云晴天为主。
根据市气象数据显示,从昨天晚上到今天白天,我市多云转晴,气温10~21℃,东北风微风。周二晴转多云,气温15~26℃,西南风3~4级。周三持续多云,气温19~29℃,南风3~4级。预计周四多云转晴,最高气温达到33℃。
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支撑点。近年来,谯城区魏岗镇在加强改善人居环境的工作中,通过依靠群众,积极发动群众,不断提高乡村美丽“颜值”,受到广大群众的一致点赞。图为近日空中俯瞰的魏岗镇王河滩村在花海掩映下的人居环境。
眼下正是西瓜秧苗管理的好时机,谯城区赵桥乡双楼村百亩西瓜种植大棚内,村民正在为西瓜秧苗打杈,进行人工授粉,保障坐果均匀,防止西瓜侧枝肆意生长。预计一个月后这百亩西瓜就可以陆续上市,将成为赵桥乡最早进入市场的西瓜品种。
蒙城县立仓镇薛庙村农民在小龙虾养殖田里投放虾网,准备捕捉小龙虾。近年来,蒙城县充分利用境内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巧做水文章,通过典型引导、政策奖补支持,鼓励农民利用低洼地等发展水产养殖、莲藕种植以及虾稻共作等,实现了一水多用、一地多收,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善了乡村村居及水生态环境,也助推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市妇联与市体彩中心携手开展爱心慰问活动,给支援武汉归来的亳州医护人员送上慰问品,并致以最真诚的敬意。
活动中,爱心人士先后来到市人民医院南院、华佗中医院、市中医院,看望慰问援鄂归来的12名医护人员,给他们送上了鲜花、家政服务卡、牛奶、衣服等慰问品,并送上了诚挚的祝福。
“餐桌举止非小事,一筷一勺见文明”。为倡导全民养成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的健康生活方式,我市发出了《使用公筷公勺 卫生文明就餐》倡议书。倡议书发出后我市餐饮企业、志愿者们纷纷响应,加入到使用公勺公筷的宣传中。经过一个月的推广,很多市民们纷纷加入到使用公勺公筷的活动中,将健康文明的用餐方式变成生活中的一部分。
市区公勺公筷的公益宣传广告
“老板,请再来一双筷子”
“现在提倡公勺公筷,我们虽然是自家人吃饭,也要积极响应。让老板再给我们来一份公勺公筷吧!”在市区文帝路一家小餐馆里,市民李宇一边向家人普及使用公勺公筷的好处,一边让老板再上一份餐具。
李宇表示,很多人会感觉一家人聚餐,使用公筷公勺显得生分、麻烦。但正是出于对家人的爱,使用公勺公筷才更有必要。而且家庭是社会最小的聚集场所,理解和支持“公勺公筷、文明就餐”的聚餐方式,是对家人的负责,也是对文明的推广。
在市区芍花路一家酒店里,服务员正在为食客们准备各种食材和消毒餐具。随着工作间里全智能蒸汽消毒机发出“滴滴”的工作完成提示音,服务员打开消毒机,取出公筷公勺,放在盘子上,送至包间。
记者注意到,该酒店为食客们准备的自用筷子是黑色的,勺是白色瓷勺,而公筷是白色的,勺子是不锈钢材质的。“我们此前一直推广公勺公筷的做法,但很多顾客不理解。现在受疫情影响,每位来店内用餐的顾客看到我们的公筷公勺,不但理解,而且更加支持、提倡。”该酒店工作人员介绍。
“市区随处可见公益广告”
记者走访中发现,除了餐饮酒店外,如今走在亳州市区,无论是公交站台、街道社区,还是各景区场所,推广公勺公筷的文明宣传画随处可见。各种卡通、美工画组成的公勺公筷造型,让这些公益广告成了市区街头的别样风景。
“我们在城市主要出入口、公园广场、市区主要干道的公共场所,通过喷绘、灯箱以及海报等方式进行公勺公筷的宣传。市民外出工作或者遛弯的途中,都可看到这些醒目的宣传公益广告。”市文明办工作人员刘威介绍,目前仅文明办制作的公勺公筷公益广告就有200处左右。目的就是让大家在耳濡目染中,把健康文明的就餐方式带到身边。
“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公勺公筷的公益广告,就特意上网查询了使用公勺公筷的好处,然后将这个好习惯融入生活中。”前往酒店就餐的王明磊表示,合餐是广大群众比较普遍的宴饮习惯,大家围桌共食,互相夹菜增加感情。其实,这样的宴饮方式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筷来箸往为疫情扩散打开了方便之门。
“让公筷公勺融入日常生活”
记者从市文明办了解到,今年3月份我市发出了《使用公筷公勺 卫生文明就餐》倡议书。倡议书中建议,市民在各类聚餐中自觉使用公筷。无论是在饭店,还是和家人用餐,都请使用公筷公勺,做到不用公筷不取菜;各餐饮服务单位自觉实行“公筷制”“双筷制”。为每一道菜放置公筷公勺,或者为每位就餐者配备两双筷、勺。积极引导消费者实行“分餐制”“自助餐”;养成卫生文明用餐习惯。坚持餐前认真洗手,杜绝就餐高声喧哗,拒食野味,节俭养德,不剩饭不剩菜。
“倡议书发出后,我们还采用了线上线下同时宣传的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市文明办工作人员介绍,线上主要通过传播倡议、制作公益海报等多种形式,运用各类网络媒体和城市电子屏广告等多渠道宣传,培养勤用公筷的理念习惯。线下通过志愿者深入街道、餐馆、社区等地“点对点、面对面”进行宣传讲解,发动各大餐饮企业和酒店广泛参与,主动为消费者提供公筷公勺,确保安全健康的就餐条件。
“让公筷公勺走进大家的生活,不仅在疫情期间,更要成为长久的餐桌礼仪。”一些市民这样说。
市住房发展中心对在疫情防控工作表现突出的物业企业和个人进行表彰,佳景物业等22家物业和天润花园的李彩侠等44名物业人员受到嘉奖。
据了解,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市物业服务企业坚守岗位,积极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全市实施防控的物业管理小区约232个,参与防控的物业服务企业约186个,直接参与防控的物业服务人员约6800人。
疫情防控期间,物业企业勇担重任,携手联控,全力抗击疫情,每日加强卫生保洁和消毒消杀工作,协助社区开展线索登记、小区人员管控、体温测量等疫情防控工作,为我市新冠肺炎防控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市住房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获得此次表彰的先进物业企业在招投标中享受市优项目加分政策,先进个人各奖励1000元,希望受到表彰的单位和个人继续发扬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精神,再创佳绩。
附近居民在农家书屋借阅书籍
随着生活秩序的恢复,亳州高新区第三社区管理中心张良社区的农家书屋逐渐热闹起来。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人们纷纷来到本村的农家书屋阅读书籍,汲取精神“营养”。
农家书屋受居民青睐
记者来到张良社区的农家书屋。此时,有几名居民正在阅读。30岁的王海见是书屋的常客,此时,他正在翻阅《二十四史》,王海见表示,自己平时很喜欢看书,尤其是历史类的书籍。由于家就住在附近,他会经常过来看书。“我在书屋里已经看了好几部史书。有《资治通鉴》《史记》等等。”他表示,假期时间他还带着自己8岁的儿子一起过来看书。
农家书屋的图书不仅可以在现场阅读,还可以进行借阅。张良社区的党建专员王建军介绍,为此,他们专门建了一个微信群,用以借书还书。“小张,帮忙看看书架上的《战争与和平》还有吗?有的话,我一会过去拿。”此时,群里有人“艾特”了王建军进行咨询。这是农家书屋的忠实读者——今年40岁的蒋小虎。随后,王建军来到书架前进行查找,确定蒋小虎想借阅的书还在,立刻在群里回复了他可以前来取书。
采访中,正在阅读的群众纷纷表示,疫情期间,他们尽量在家不外出,也减少了来农家书屋的次数,现在生活秩序逐渐恢复,戴上口罩就可以过来看书了。
前来阅读需佩戴口罩
据了解,借阅农家书屋的书籍全部免费,但社区居民借书需本人实名登记,每次可借1-3本图书,借期不超过10天。到期未看完者,须办理续借手续。读者要爱护图书,不得污损、撕毁、批注和丢失,如有上述情况应按制度赔偿。对于违章的读者,在未办妥有关赔偿手续前,暂停其借阅权利。
“我们管理员每季度要清查图书一次,填写图书变动情况表,室内保持清洁,搞好清卫工作,柜窗上不积悬灰。”王建军说,疫情严重期间,书屋一直处在闭关状态,也暂停了借阅功能。直到我市化为低风险区域,经过上级部门批准后才逐步开放。他还说,现在疫情还没有结束,前来阅读的居民必须在阅览室内佩戴口罩。
书屋还不断开拓创新,积极优化和拓展全开架借阅、网上预约与续借、馆际互借、代查代检、定题服务、网上咨询、读者培训、阅读推广等形式多样的信息服务和信息教育活动,全方位、多途径地为社区阅读爱好者最大可能地提供阅读信息服务保障。
书屋实现“一体化”
据该社区书记李井友介绍,农家书屋建立于2019年10月份,位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面积约60平方米,现藏书近2000册、音像制品20余张、报刊3-5种。此外还配备了远教电教、多媒体电脑等设施,初步形成了以政、法、理、工、文、农、医、经、管、艺等学科书籍为主体,以科学普及、农技知识、生活百科、养生常识等为特色,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资源与相互补充的多种类型、多种载体的图书体系,使书屋实现了藏、阅、借、管一体化。
“为了调动居民读书的积极性,我们还依托农家书屋,每月都会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文化活动,旨在提高居民读书学习的主动性。”李井友告诉记者,在刚刚结束的“世界读书日”,社区以“快乐阅读从小朋友做起”为主题,开展了“世界读书日”儿童读书活动。活动中,社区工作人员为小朋友们精心挑选了许多童话故事绘本,激发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亳州公交与谯城公交即将实现市区公交和城乡公交“一卡通”了,也就是说无论市民持有的是亳州公交还是谯城公交IC卡,均可在市区公交或城乡公交刷卡乘车。
互联互通的卡种共支持4种IC卡互刷,即普通卡(2020年发行)、学生卡、老年卡和爱心卡,其他卡种(月票卡等)暂不支持互刷。
目前,谯城公交正在采购刷卡设备,待其刷卡设备安装调试完毕即可实现互联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