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在市场上一件高28.5厘米、长7.2厘米、宽7.2厘米、内径6厘米的古驵琮格外引人瞩目。它是已知愙斋珍藏玉琮之冠,是吴大澂敬献内廷的御贡之物,亦见证了其最后一段政治生涯。而如此大料精工之作,再加上独特的制作工艺与精美神秘的纹饰,定会成为嗜古玉者追寻的对象。
吴大澂
近年来,吴大澂、吴湖帆祖孙的收藏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吴大澂(1835年至1902年),原名大淳,后避同治帝讳改今名,字清卿,号恒轩、白云山樵、愙斋等。同治年间进士,历官陕甘学政、河南河北道、太仆寺卿、太常寺卿、广东巡抚、河东河道总督、湖南巡抚等职。早年师从陈奂、俞樾等学者,致力于《说文》之学。其篆书深受吉金文字的影响,生前即为师友所推重。绘画则远法董、巨,近师王、恽,同时人中最推重杭州戴熙。
吴大澂篆书
对于吴大澂在政治上颇受争议,但是其在金石学及书画方面的巨大贡献,获得一致肯定。作为晚清最为重要的金石学家、古文字学家之一,吴大澂著述甚丰,有《说文古籀补》、《愙斋集古录》、《字说》、《恒轩所见所藏吉金录》、《权衡度量实验考》、《古玉图考》等传世。
御贡——吴大澂藏古驵琮
从左至右依次是:上海博物馆藏吴大澂题“组琮”、弗利尔博物馆所藏高玉琮、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十九节玉琮、
清代收藏家中,以藏高古玉著称于世者却不多,吴大澂的藏玉,可以说其中的佼佼者。一般古玉收藏家,大都不见有系统研究古玉的著作传世。即使有些人留下了著作,也一般以“图谱”、“图录”为名,内容重在对藏品的客观描述与静态记录,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
吴大澂藏古驵琮与朱拓四条屏细节比较图。
《吴大澂拓注金石各器屏》一组朱拓四条屏中,有一条著录“组琮”拓片,与此件吴大澂藏古驵琮形制一致。
《吴大澂拓注金石各器屏》朱拓四条屏“组琮”朱拓局部图
吴大澂在光绪十五年(1889年)编撰完成的《古玉图考》一书,在古玉研究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一点后世学者如那志良(见台湾影印版《古玉图考》那氏前言)、邓淑萍(见邓氏《古玉图考导读》)、张爱民(见张氏主编《中国古玉鉴别通论》)等,均对其书之学术价值高度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