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正是由秦汉文明向隋唐文明的过渡期,这一时期礼俗变化很大。其中家具变化主要表现在由席地家具向垂足高坐家具的转变,出现了魏晋以前从不流行的新品种。
南北朝时期突破了汉魏的传统礼俗,形成新礼俗。
新的礼俗形成的过程中,与传统的席地起居习俗相联系的跪坐坐姿受到的冲击最大。汉魏时被视为极不合礼法的蹲坐箕踞以及垂足跂坐,对惯于游牧生活的北方和西北的古代民族说来都属正常的坐姿,并不认为有什么失礼之处,不仅一般百姓如此认识,高官贵族甚至帝王也是如此。
鲜卑拓跋氏建立北魏王朝统一北方以后,南朝人士用传统眼光去看北魏宫廷中生活习俗,有许多被视为不合礼数之处。《南齐书・魏虏传》记:“虏主及后妃常行,乘银镂羊车,不施帷幔,皆偏坐垂脚辕中;在殿上,亦跂踞。” 因此在汉魏时难以流传到中原地区的供垂足高坐的椅、凳等坐具,到十六国至北朝时期才得以流传。
敦煌莫高窟第275窟交脚坐姿像
同时,佛教的流传,也促进了高足家具的使用。信徒在寺庙中礼拜的佛像,其坐姿并非汉魏传统的跪坐姿态,而是结跏趺坐、垂足倚坐,甚至是一腿下垂另一腿盘膝的思惟姿态,而且佛坐皆为高坐具,与传统的席地起居无涉。这些被顶礼膜拜的佛像的坐姿,对信徒来说当然是合于礼法,自会对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习俗产生深远影响。目前我们能观察到的北朝时期描绘有高足家具的图像资料,正是多数来自当时佛教的雕塑或绘画,特别是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石窟寺内的雕塑和壁画。
云冈石窟第12窟佛像的坐姿
在江南地区,东晋政权建立后,因战乱逃亡以致旧仪多已失传,甚至“朝臣无习旧仪者”。但东晋皇室仍力图恢复汉魏传统礼俗,只好由被认为“练旧事”的刁协、荀崧等“共定中兴礼仪”。梁时沈约撰《宋书・礼志》时已指出当时“诸所论叙,往往新出。”虽然朝廷礼仪已非汉魏故制,但日常生活中仍维持席地起居的旧习俗。
河北曲阳东魏思惟菩萨
传统习惯的阻力,使东晋南朝的上层人士极力排斥垂足坐姿和高足坐具,南朝刘宋时为僧人可不可以“踞食”(垂足踞坐进食)还引起朝中大臣与名僧的大争辩,仅只轻便的折叠凳——胡床时有使用。但是到了梁代,“虏俗”还是冲破了传统的藩篱,梁武帝末年北朝降将侯景发动叛乱,夺取了梁政权,就随意改变朝廷礼俗,在上朝时“床上常设胡床及筌蹄,著靴垂脚坐。”甚至乘辇时也在辇上置筌蹄而垂脚坐。这自然扩展了垂足坐姿和高足坐具在江南的影响。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日用家具,一方面仍沿袭着秦汉旧俗,以供席地起居的家具组合为主。另一方面则出现了新的供垂足高坐的新式家具。同时在新式家具的冲击下,旧式的家具的形体也有日渐增高的新趋势。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fp1slXEBnkjnB-0zbU89.html内容整编自:杨泓《考古所见魏晋南北朝家具(上)》《紫禁城》2010年10月刊,感谢作者及杂志提供资料,如有问题私信联系